日常生活中,香料是再普通不過的存在,可要是把時間往回推幾個世紀,情形就完全不同了,穿越回古代,帶上胡椒你就發(fā)達了。唐朝宰相元載被朝廷抄家時,家中抄出胡椒八百石。明朝萬歷后期,一升胡椒大約要紋銀六錢,折合成現在價格將近600元人民幣。
不僅是中國,在歐洲,很長一段時間里,胡椒也和黃金白銀一樣,是財富的象征,甚至價格還要高于金銀。用法國俗語形容一件東西價值連城就是“貴如胡椒”。
公元10世紀,倫巴第王國的帕維亞是重要的貿易港口,當地政府對來這里進行貿易的外國商人,征收的稅金為胡椒、桂皮、高良姜、生姜各一磅。查理大帝時期,熱那亞的圣菲迪斯教堂曾以收取一磅胡椒作為租金。1937年,英國國王對康沃爾郡的郡長收取的租金也包括一磅胡椒。胡椒作為象征性租金的現象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1976年,紐約的一家教堂用279粒胡椒來象征性地償還自英王威廉三世以來美國所欠的租金。因為價格高昂,擁有香料漸漸成了身份的象征。
胡椒也曾引發(fā)戰(zhàn)爭。公元408年,西哥特人的首領阿拉里向羅馬人索取黃金與胡椒遭到拒絕,于是直接率兵攻陷了羅馬。退兵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求羅馬人上交3000磅胡椒。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西方之間的交流曾一度中斷。這時候想要獲得胡椒,需要經過層層轉運,當胡椒最終抵達歐洲港口時,價格已經是原產地的四五十倍。巨大的利潤讓歐洲十分“羨慕嫉妒恨”。在11世紀到13世紀,羅馬教廷先后組織了8次“十字軍東征”,目的之一就是掠奪東方的胡椒和其他香料。
大航海時代來臨,香料產地的“神秘面紗”終于被揭開,各國為了爭奪控制權,瞬間撕破臉,拉開了“黑胡椒戰(zhàn)爭”的序幕,從此東南亞開始了長達450年的被殖民統(tǒng)治時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先開始對胡椒的搶奪,隨后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也都接踵而至。西班牙最終兼并了葡萄牙;英國又掠奪了西班牙船隊;西班牙從此一蹶不振;之后,荷蘭將英國的勢力從印尼排擠了出去。
(摘自《天下奇聞》2020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