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龍道
摘要:本文中,筆者選取了幾個關鍵和特殊部位的施工作為例子,來分析了其各自的施工方法,并強調其質量保證的重要性。
關鍵詞:建筑施工;關鍵部位;特殊部位;基坑降水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author sel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several key and special parts as examples to analyze their respective construction methods,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assurance.
一般來講,一個完整的建筑工程項目是包括了很多不同的小施工項目的,從地基工程開始,包括混凝土工程、建筑主體結構工程、到后期的防水工程、外墻裝飾、室內裝修、電氣工程等等,所涉及的施工環(huán)節(jié)非常多,且較為復雜。
1、工程概況
施工區(qū)域臨近主樓18層主體施工已完成,主樓東側有7.5米雙向地庫汽車坡道出入口;由于前期施工場地相當狹窄,開挖對東側高壓電線鋼塔安全影響未知、且加固方案未定等問題的限制,該部分坡道以及部分地庫長度32米未進行開挖;由于主樓開挖對該部分地質情況十分熟悉,從上到下依次,現(xiàn)場表層1.5-2.0米為垃圾回填土,1.5米厚粉土層,0.5米粘土層,以下為粉土層,在車庫出入口東側為高壓入地電纜盤曲部分,電纜盤曲向西3.0米向東連接22米、25米2座高壓鋼塔;地庫及坡道開挖深度在1-6米,鋼塔處開挖深度4米左右;坡道底部為地庫,該部分深度6米;在開挖4-6米范圍東側為已建成小區(qū)道路、地庫出入口,該路面標高低于本工程開挖面1.2米,道路下走有電纜、排水管;且開挖面緊鄰隔壁圍墻,由于該部位特殊、地質且不均勻,土層有夾雜粘土層,遇水容易滑坡,為保證基坑安全以及隔壁圍墻、道路安全,主樓開挖時在圍墻內側采用微型樁加鋼筋網砼支護形式,但不理想,圍墻局部出現(xiàn)較大裂縫,隔壁道路出現(xiàn)輕微變形;在鋼塔附近埋有110千伏高壓電纜,該部位采用土釘支護安全隱患太大,且放坡使基坑外沿向鋼塔、電纜靠近,對鋼塔結構安全有影響;鋼塔南側基坑開挖如果采用素噴砼,放坡按照1:0.4放坡,現(xiàn)場尺寸無法滿足;用土釘墻支護形式,土釘?shù)拈L度會伸入臨近道路排水管、電纜區(qū)域,安全隱患較大,無法保證施工安全;經過對鋼塔結構現(xiàn)狀了解,鋼塔基礎為獨立鋼筋砼灌注樁,直徑2.2米,埋深9米。
2、基坑降水施工分析
基坑邊為管井沿基坑邊布置,間距15米一個,距坑邊5米左右。基坑內為距坑邊5m左右,管井呈梅花形布置,間距15m一個;管井長度為結合基坑深度及寬度,管井長約25m。而管井施工中則應注意到以下幾點技術要求:
2.1制孔:采用φ770鉆頭泥漿護壁正循環(huán)成孔,成孔孔徑不得小于φ800mm,成孔要求垂直度偏差小于1/500,深度應超過孔深至少1米,以利沉渣,泥漿比重控制在1.15m以下。
2.2換漿:在填入濾料之前應把孔內泥漿稀釋處理,要求泥漿比重小于1.15,含沙率小于5%,粘度小于28S。
2.3下入井管:在下入井管時,要求檢查濾網是否完整,纏絲是否有斷裂,如有損壞,應重新包裝后下入井內,第一節(jié)井管底部采用鋼板封口,井管焊接時要求合縫,焊接處要求用長10cm鋼筋綁焊,以防井管焊接處斷裂。每個接縫幫焊5根,同時每隔4米設置一道扶正器。井管高出地面30cm,嚴禁將井管強行壓入井內。
2.4填礫:填料時應用麻袋等物封住井口,綠豆沙沿井壁四周均勻投入,填礫量要求大于計算量0.95倍,嚴禁整車傾倒。
2.5洗井:洗井為打井的重要工序,填料結束后,宜及時采用提桶結合活塞全孔洗井,反復沖洗,洗井至出清水為止,洗井時間不小于4小時。降水井出水正常后的含沙率小于萬分之一。洗井時如發(fā)生“干井”問題為泥漿較濃所致,可以沖清水后用提桶上下串動,至出清水,再用活塞上下串動。洗井結束后應及時下入水泵抽水,確定單井出水量,井內沉渣不得超過1.0米。
3、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施工分析
3.1底板混凝土的施工。澆筑采用斜面分層布料施工法,即“一個坡度,分層澆筑,循序漸進,一次到頂”的方法。振搗時,從澆筑層的下端開始逐漸上移。對澆筑中出現(xiàn)的泌水,使用潛水泵及時清除?;炷敛捎酶采w1層塑料薄膜及2層麻袋進行養(yǎng)護。在養(yǎng)護過程中,隨時測溫掌握內外溫差,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調整。
3.2外墻混凝土的施工。外墻混凝土澆筑采用溜槽入模,使混凝土從一側開始逐漸向前推進,并在混凝土斜面上均勻布位振搗。每個層高的混凝土以0.5m高為1層分層澆筑到頂。混凝土采用噴淋法進行養(yǎng)護,養(yǎng)護時間不少于14d。
3.3后澆帶防水混凝土的施工。本工程設置了3道貫穿整個地下室的后澆帶,這些部位是防水最薄弱點。后澆帶混凝土采用C35S8,在主體結構封頂后開始澆筑,其振搗、養(yǎng)護方法均與外墻混凝土相同。
4、變形監(jiān)測
4.1.變形觀測點的設置。
4.1.1在基坑邊沿設置4個沉降觀測點C1、C2、C3、C4,3個位移觀測點w1、w2、w3;
4.1.2在高壓鋼塔上東西各設2個位移觀測點南塔w4、w5;北塔w6、w7。
4.2變形監(jiān)測儀器。
沉降觀測采用DS1型儀器,按照二等水準測量,水平位移變形觀測采用全站儀測量。
4.3變形測量控制。
水平位移觀測為平面控制測量,必須先在測區(qū)內建立平面控制網。水平位移監(jiān)測網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如下方法:
先在場內選好位移觀測點兩端的固定觀測點,BM1、BM2,埋在場內穩(wěn)定不動的位置,并經常檢查有無移動,并有保護措施;將在邊坡處位移變形點w1、w2、w3設在的冠梁上為一條直線,并做好標記。高壓鋼塔水平位移點南塔設w4、w5;北塔設w6、w7觀測點。觀測時,在一個端點BM1上安置全站儀,在另一個端點BM2設置固定覘牌,并在每一個位移點上安置固定標志,全站儀先后視固定覘牌進行定向,然后再觀測冠梁、鋼塔上的觀測點,并讀取數(shù)據(jù),經計算即可得到各點位移量。測量中的主要誤差:對中誤差0.1mm;整平誤差:0.3mm;瞄準誤差:0.4mm;方法誤差:0.3mm;
4.4監(jiān)測成果。
從土方開挖到觀測變形結束,除開挖當天1個觀測點變形最大3mm,(報警值為5毫米/天),其余變形觀測為1-2毫米/天,累計最大6mm,遠遠滿足規(guī)范30mm要求;對臨近建筑、道路沉降觀測未發(fā)現(xiàn)明顯變形。
5、結語
近幾年來,全國各地建筑工程規(guī)模日趨擴大,結構形式日益復雜,對于建筑工程的要求也越來越大。建筑施工特殊部位所存在的問題,原因復雜,有一定的難度性,但如果按照規(guī)定的步驟操作,控制好工程各種環(huán)節(jié),使工程質量不斷提升。通過積極的分析原因,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結果發(fā)現(xiàn),對控制施工特殊部位的問題具有很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帆,王萃萃.對施工過程中混凝土工程的質量問題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1(16).
[2]?劉張華.淺談“后澆帶”施工技術方法[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7(35).
(作者身份證號碼:3707861989011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