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陽縣人民醫(yī)院(466700)張中義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種多發(fā)病于兒童群體的臨床疾病,主要的致病機制為腺樣體肥大,同時由于兒童并未具有較強的免疫力,因而將會對兒童產生較大的不良影響[1]。由于癥狀并不顯著,因此較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為此需要予以及時有效的確診[2]。隨著治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臨床中多采用腺樣體切除方式予以治療,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3]。本文將探討腺樣體切除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兒,依照不同的就診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對照組51例,男26例,女25例,年齡為3~11歲,平均年齡為(7.1±4.9)歲,其中22例為單耳,29例為雙耳,B型共18例,C型共33例;試驗組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齡為4~11歲,平均年齡為(7.5±5.1)歲,其中21例為單耳,30例為雙耳,B型共19例,C型共32例。納入標準:經CT檢測均為腺樣體肥大;純聽力測試結果為傳導性耳聾。排除標準:患有慢性鼻竇炎、慢性肥厚性鼻炎;患有慢性鼻咽炎或后鼻孔分泌物堵塞癥狀。家長在了解相應的治療方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兒之間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P>0.05)。
附表1 患兒治療前與治療4個月后的炎性因子變化比較
附表2 鼓室導抗圖與純音測試結果比較[n(%)]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單純鼓膜切開置管治療,采用絡合碘對外耳皮膚予以消毒處理,使用75%的酒精溶液對外耳道予以消毒處理,在0°內鏡的輔助下將以鼓膜前下象限或后下象限為主的鼓膜進行切開,之后利用負壓裝置將鼓室中黏稠與膠凍樣分泌物進行切除;使用地塞米松對鼓室進行沖洗,術后留置“T”型斜口引流管。
試驗組在上述基礎上予以腺樣體切除治療,對患兒進行氣管插管全麻,采用鹽酸腎上腺素鹽水對鼻腔進行收縮,在0°內鏡的輔助下使用吸引器對肥大的腺樣體進行完全切除。若患兒因扁桃體肥大而對咽鼓管咽口造成擠壓,則同時可將扁桃體切除。
術后對患兒予以3~5d的抗炎治療,并予以類固醇激素藥物與促纖毛運動藥物噴鼻,時間為2周。對兩組患兒予以3個月的隨訪觀察。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后的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2(IL-2)與白細胞介素-6(IL-6)的含量變化,治療前后分別抽取患兒4ml靜脈血,進行離心處理,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對IL-2、IL-6與IgE進行測量,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對TNF-α進行測量。②鼓室導抗圖與純音測試結果。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shù)據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患者治療前后的TNF-α、IL-2與IL-6為計量資料且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其余資料為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或例(%)表示,兩組間的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或非參數(shù)檢驗,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后的炎性因子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含量無差異(P>0.05);治療4個月后,試驗組的炎性因子含量明顯降低,差異顯著(P<0.05),見附表1。
2.2 鼓室導抗圖與純音測試結果比較 試驗組的純音測試≤25dBHL與鼓室導抗圖正常例數(shù)明顯較多,差異顯著(P<0.05),見附表2。
臨床中諸多醫(yī)生一致認為導致分泌性中耳炎產生的主要機制為腺樣體肥大[4],并且主要的致病因素在于咽鼓管功能障礙、免疫反應與感染等[5]。通過查閱相關的臨床資料可知,腺樣體為致病菌的聚集地,并且隨著功能障礙與炎性反應程度的不斷加重,使得致病菌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并且咽鼓管的正常生理功能產生較大紊亂,最終導致分泌性中耳炎的產生,對患兒造成較大的不良影響,需要予以及時有效的治療[6]。
通過相關的臨床報道可知,腺樣體中分布巨噬細胞、樹狀細胞、肥大細胞、淋巴細胞與漿細胞,隨著肥大細胞活性的不斷增強,腺樣體的炎性反應程度將不斷加重,進而將會釋放出大量的炎性因子,導致免疫異常與變態(tài)反應的發(fā)生,因此若能夠將腺樣體完全切除,則將有效的減輕患兒的機體炎性反應程度,并增強患兒的機體免疫功能[7];除此之外,隨著腺樣體的切除,患兒咽鼓管壓迫與機械性梗阻癥狀將會得到有效的消除,因而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恢復患兒的正常聽力能力[8]。依據實驗結果顯示,治療后患兒的炎性因子含量顯著降低,并且純音測試≤25dBHL與鼓室導抗圖正常例數(shù)明顯較多,足以說明切除腺樣體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腺樣體切除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較高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不僅能夠降低機體炎性因子含量,同時能夠提升患兒的聽力功能,可作為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方式。但臨床醫(yī)生仍然需要加強對此種治療方式的研究,以便能夠提升操作能力,使患兒獲得進一步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