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延津縣人民醫(yī)院(453200)李明亮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92.86%,漏診5例,與手術病理學檢查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種檢查方法在瘤體平均直徑、圖像質量分級方面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靈敏度高,清楚顯示腫瘤直徑、位置、范圍,與手術病理學診斷結果具有一致性。
顱內動脈瘤是神經外科常見病,瘤體位于顱內動脈管壁,好發(fā)于中老年女性。主要與先天動脈發(fā)育不良、動脈硬化、創(chuàng)傷、感染、腦動靜脈畸形或閉塞等因素有關。瘤體異常膨出破裂容易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1]?;颊呶窗l(fā)生破裂出血時基本無癥狀,容易在情緒激動、便秘、咳嗽時發(fā)生。出血量較大時會導致腦內血腫、積血或損傷神經功能,遺留功能障礙。顱內動脈瘤發(fā)病急驟、病情危急,具有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盡早確診,給予手術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種無創(chuàng)診斷技術,空間分辨率高、掃描時間短,對血管病變的診斷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價值,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7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其中32例為男性,38例為女性;患者年齡35~78歲,平均年齡(53.0±3.8)歲;Hunt-Hess分級:Ⅰ級6例,Ⅱ級27例,Ⅲ級30例,Ⅳ級7例;臨床表現(xiàn):短暫性意識障礙12例,突發(fā)頭痛、嘔吐38例,癲癇12例,昏迷8例。納入標準:①患者資料完整;②有頭痛、嘔吐、癲癇、昏迷等癥狀;③無對比劑使用禁忌癥;④均行DSA、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⑤本次研究獲得醫(yī)學倫理會審批,患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免疫系統(tǒng)疾??;②呼吸系統(tǒng)疾?。虎劬窦膊?;④嚴重肺、心、腎功能障礙患者。
1.2 方法 手術病理學檢查: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活檢,觀察動脈瘤壁形態(tài)、顏色、內膜、平滑肌組織、炎性組織浸潤情況。64層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采用GE64排Optima螺旋CT機進行檢查,檢查前嚴格禁飲12h。檢查患者心率,心率異常者服用倍他樂克。患者取仰臥位,自主動脈弓至顱頂進行全面掃描。掃描參數(shù):電流205mA,電壓120kV,層厚0.6mm,螺距因子PF 0.828,螺距HP1.2,準直寬度128×0.5mm,機架旋轉速度0.5s/轉。雙筒高壓注射器將60~80ml 370mgI/ml碘海醇(湖南金健藥業(yè)責任有限公司)注入肘正中靜脈,注射速率5ml/s,然后用5ml生理鹽水沖管。標準算法圖像重建,掃描后應將相關數(shù)據傳輸?shù)焦ぷ髡?,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平面重組、曲面重建等技術進行圖像后處理。以手術病理學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分析64層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的診斷價值。
圖像質量分級:Ⅰ級:4級以上小血管、分支及小動脈瘤形態(tài)大小均清晰可見;Ⅱ級:4級以上小血管、分支及小動脈瘤可清楚顯示;Ⅲ級:血管周圍有偽影,但可準確診斷;Ⅳ級:血管周圍偽影明顯,無法完成診斷。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經t檢驗;%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經x2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與手術病理學檢查結果比較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92.86%,漏診5例,與手術病理學檢查結果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附表1。
2.2 兩種檢查方法在瘤體平均直徑、圖像質量分級上的比較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瘤體直徑2.4~26mm,平均直徑為(13.5±3.8)mm,手術病理學檢查瘤體直徑2.0~25mm,瘤體平均直徑為(13.9±4.0)mm,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6066,P>0.05);兩種檢查方法在圖像質量分級方面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附表1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與DSA檢查結果比較(n,%)
附表2 兩種檢查方法在瘤體圖像質量分級上的比較(n,%)
3.1 顱內動脈瘤概況 顱內動脈瘤主要位于顱內交通動脈,Hunt-Hess分級中Ⅲ級、Ⅳ級患者蛛網膜下腔出血發(fā)生率高[2]。顱內動脈瘤患者蛛網膜下腔出血發(fā)生率約為50%,血腫壓迫容易形成腦疝,病情危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且出血后2周容易發(fā)生再出血,容易遺留殘疾。盡早確診,給予規(guī)范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手術病理學檢查是臨床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診斷準確率高,可以清楚顯示動脈瘤形態(tài)、直徑等情況[3][4]。但是手術病理學檢查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方式,操作復雜、費用昂貴、耗時長、并發(fā)癥多,部分患者不耐受,存在明顯的不足,尋找安全、高效、無創(chuàng)的診斷方式是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
3.2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價值 近年來,隨著診斷技術的不斷進步,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血管病變診斷中具有明顯優(yōu)勢。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屬于無創(chuàng)診斷方式,可以重復診斷,提高診斷準確性[5]。多角度、多體位成像可以清楚查看動脈瘤朝向、分支血管、與相鄰血管間距等情況,強大的圖像后處理系統(tǒng)360°旋轉可以清楚顯示動脈瘤血流充盈情況、解剖形態(tài)。相較于DSA檢查,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對鈣化病灶、血栓疾病診斷的敏感度高,能夠準確判定病灶與顱骨關系,有效降低漏診率。操作簡單,對機體無創(chuàng)傷,患者耐受性好。注入對比劑清楚顯示動脈瘤三維圖像,對動脈瘤進行準確定位,有效降低漏診率[6]。且掃描時間短,能迅速發(fā)現(xiàn)病灶,充分顯示病灶內外部形態(tài)學特征,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及手術方案的選擇提供診斷依據,與DSA檢查結果具有一致性。但是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對直徑低于3mm的病灶顯示還較低,檢驗醫(yī)生應調整旋轉角度,結合原始圖像全面了解動脈瘤形態(tài)特征,提高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項無創(chuàng)診斷技術,具有掃描時間短、全方位多角度成像清晰、空間分辨率高、偽影少、對機體無創(chuàng)傷的特點,能夠清楚顯示瘤體形態(tài)、結構、范圍與相鄰血管情況,診斷準確率高,與手術病理學檢查診斷結果具有一致性,是顱內動脈瘤患者的理想診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