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無
2019年,南京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創(chuàng)意城市網(wǎng)絡評為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學之都”,這不禁讓我再次想起了胡小石先生七十年前的一次演講。
1949年11月25日,中奧文化協(xié)會邀請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金陵大學兼職教授胡小石先生在金陵大學演講,講題是《南京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協(xié)會印發(fā)了中英文合刊的演講稿全文,可見當時的盛況。
中奧文化協(xié)會是奧地利駐中國公使施圖姆福爾于1948年11月15日在南京發(fā)起的,旨在“促進兩國間的文化合作,加深兩國間的友誼”,是“按自由而極其民主的大學教師的意見建設”的文化協(xié)會,由當時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江富忠擔任會長(見[奧]格爾德·卡明斯基、埃爾澤·翁特里德著,包志倫等譯《奧中友誼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86)。查著名歷史學家、當時的中央大學教授、協(xié)會理事朱偰先生日記,首屆理事會于1948年12月7日下午在鼓樓五條巷12號之一的奧地利使館內(nèi)召開。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進入南京,8月8日,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49年12月,奧地利政府關閉使館,施圖姆福爾公使在中奧文化協(xié)會舉行了告別宴會,南京大學和金陵大學的教授們出席了宴會(《奧中友誼史》)。所以,胡小石先生的演講正值新舊交替之際,有著特別重要的歷史意義,不僅在中國學術史上,而且向西方世界首次闡明了南京獨一無二的文學地位,應該說,是他首次論述了南京作為“世界文學之都”的歷史文化依據(jù)。
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本來就有豐富的城市文化學傳統(tǒng)?!堵尻栙に{記》《東京夢華錄》《揚州畫舫錄》等都是描繪一座城市及其文化生活的文學經(jīng)典,而胡先生則以一座城市為坐標,揭示它與整個中國文學史的關系,對城市文學史研究具有創(chuàng)發(fā)之功。
胡小石先生的演講首先評價了南京在中國城市中的地位,“中國古都,除北方之長安與洛陽外,在長江以南,當首推南京?!辈粌H是六朝古都,而且是南唐、明、太平天國“及最近顛覆之國民黨政府”的都城。他所列舉的就是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十朝都會”。接著他從整個中國文學史的脈絡揭示了南京的文學淵源:戰(zhàn)國至漢朝時為楚文學所籠罩,受楚辭影響。三國時文學家多在北方曹魏,東吳末期,吳中陸機、陸云兄弟以文學著稱,古代方志中記載南京秦淮河側(cè)有他們的宅居,而南京在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地位自六朝開始:
嚴格言之,南京文學之最高發(fā)展,實為東晉以下南朝時期之諸代,而以后來之南唐為其尾聲。蓋以有創(chuàng)造性之事實言之,當如此也。
胡小石先生從四方面列舉了南京對中國文學的“創(chuàng)造性之事實”。其一是“山水文學”。晉室南渡,北來的玄學與佛教相結合,讓文人“在人事以外,發(fā)見大自然之美。認為宇宙間最理想的完美之物,系以山水詩為其具體的表現(xiàn)。從此登臨游覽成為詩人生活之一部”。六朝士族在首都有田舍,“長干清溪間第宅相望,故當時山水詩人實以南京為大本營?!薄拔膶W對象,由人事轉(zhuǎn)向山水,為中國文學史上開一新境?!逼涠恰拔膶W教育,即文學之得以列入大學分科”。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在北極雞籠山立國學,開四館教學,以雷次宗主儒學、何尚之主玄學、何承天主史學、謝元(謝靈運從祖弟)主文學,“此次開館,可為世界分科大學之最早者,而以文學(詩賦)與儒學(經(jīng)學)平列,又為文學地位增高之新紀錄。此與唐代自開元起以詩取進士,有同等重要?!逼淙恰拔膶W批評之獨立”。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專篇始于曹丕《典論·論文》,但陸機的《文賦》和葛洪的《抱樸子·外篇》中論述文學的篇章皆與南京有關。至齊梁間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則為巨著或?qū)?,而書論、畫論等藝術批評也“云蒸霞蔚而出”,諸書皆出于秦淮與鐘山之間。其四是“聲律及宮體文學”。南京為佛教圣地,文士多通佛典,佛教梵唄聲律之美引發(fā)文人探索、發(fā)明了詩歌的聲律。由于齊梁間詩歌多“托詠宮閨,詞旨輕艷,為純粹抒情詩之一”,故被稱為“宮體”。聲律的發(fā)明,“為中國文體上一極大變化之關鍵所在”,“其影響中國文學,至千年以上”。宮體詩作為南朝文學特殊現(xiàn)象之一,其抒情風格和審美情趣也影響了隋、唐的文學,而在晚唐溫庭筠、李商隱的艷詩,特別是南唐詞中得到復興。詞在五代之際“盛行于長江上下游諸地,上自蜀(成都),下至江南,作家林立,而以江南稱最。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馮延巳等,君臣上下,并以詞相矜尚,而以后主為詞中之圣手。影響至北宋,詞家如二晏(晏殊、晏幾道)、歐陽修,皆不宗蜀詞而偏重南唐之詞”。
最后,胡小石先生為南京的文學地位下了一個定義:
合而觀之,則南京在文學歷史可謂詩國。尤以在六朝建都之數(shù)百年中,國勢雖屬偏安,而其人士之文學思想,多傾向自由方面,能打破傳統(tǒng)之桎梏,而又富于創(chuàng)造能力,足稱黃金時代,其影響后世至巨。
可以說“詩國”一詞,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義上的“文學之都”,更具有歷史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胡小石先生的演講闡明了南京成為中國文學之都的秘密,那就是自由與創(chuàng)新。
2017年3月9日,南京市申報“世界文學之都”的團隊曾經(jīng)來南京大學征求文學院、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部分專家學者的意見,我代表文學院建議他們重點參考胡小石先生的演講,作為概括南京文學歷史的依據(jù)。5月15日,在南京大學文學院報告廳舉行了“文學多樣性與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際高峰論壇,來自波蘭克拉科夫、英國愛丁堡、德國海德堡、美國愛荷華、澳大利亞墨爾本等“世界文學之都”的代表與中國的作家和學者們交流了文學之都的內(nèi)容與建設經(jīng)驗,包括文學的歷史、創(chuàng)作、教育、閱讀、產(chǎn)業(yè)等,我有幸主持了這場論壇。在討論中,我感到“世界文學之都”的評選更注重文學在現(xiàn)代城市文化生活和文化產(chǎn)業(yè)中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有一些城市并沒有多少文學的歷史,相比之下,南京既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詩國”,又充滿著現(xiàn)代都市的文學魅力。我想,胡小石先生七十年前的演講不僅可以讓我們“溫故”:自覺到南京偉大的文學史地位,為南京的文學和文脈感到自豪和自信,而且可以讓我們“知新”:自覺到只有自由與創(chuàng)新,才是南京成為古代的“詩國”和保持“世界文學之都”的動力。
胡小石先生(1888—1962)的祖籍是浙江嘉興,但他生長于南京,畢業(yè)于兩江師范學堂,執(zhí)教于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南京大學,抗戰(zhàn)期間一度離開故土,避寇西南,任教于重慶中央大學和云南大學。他是南京城里的大詩人,二十多歲就師從陳散原先生,雞鳴寺、玄武湖、秦淮河、牛首山等許多南京的名勝都是他流連吟詠的地方。他是南京城里的大學者,為南京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除了他對南京文學史地位的學術發(fā)明之外,他還是一位文物考古大家,解放初他出任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和南京博物院顧問時,曾指導發(fā)掘南唐二陵,確定其為李昪欽陵與中主李璟順陵;鑒定西善橋南朝墓中出土的竹林七賢圖磚畫,乃采用顧愷之、戴逵等人的粉本制成。他的書法構成了南京的都市風景,南京博物院、楊公井古籍書店、曙光電影院、珍珠橋、六華春飯店都是他題寫的匾額或門牌。我的導師、省文史館館長周勛初先生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的《中華書畫家》的“大家”欄目寫過一篇《胡小石:卓然能自立》的文章,生動回憶了許多胡先生的書法軼事。記得20世紀90年代,我跟隨勛初師去十竹齋參觀胡小石先生書法展,勛初師說,他做胡先生的研究生時,有一次課間,外面有人持一書信給胡先生,胡先生看后即讓那人離開,說是鼓樓浴室請他題匾,飯店的招牌可以寫,但澡堂子這種地方不能寫。
無論是胡先生的貢獻還是他的軼事,都應該成為南京這個“世界文學之都”的寶貴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