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彩畫的繪畫語言和中國的傳統(tǒng)水墨十分相似,使得不少人將水彩畫與中國畫混淆。本文試圖從二者的繪畫技法,思想文化,材料選擇和繪畫程序等多個角度比較二者之間的異同,并分兩個畫種可否有融合之處。在水彩畫的創(chuàng)作中是否可以“中學西用”,將民族文化體現(xiàn)在外來畫種,水彩畫中。
關鍵詞:水彩畫;中國畫;融合
水彩畫作為一個舶來品,在中國越來越受人歡迎和重視,其中原因或是因為水彩畫獨特的繪畫語言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有某些相似之處。也正是這些相似導致不少人將一些國畫誤認為是水彩畫,甚至將其錯誤觀點印書出版。為解決這個問題,本文中作者將通過二者的繪畫技法,思想文化,材料選擇和繪畫程序上分析二者異同之處并分析兩個畫種可否有融合之處。
水彩畫在中國,常會被人與國畫混淆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人們并沒有搞清楚水彩畫的真正意義,只知道水彩畫的特點是顏色和水的互動,恰巧這一點是和中國畫的水墨語言不謀而合。為區(qū)分好水彩畫和國畫的關系,應當先從二者的定義入手。水彩畫通常在專業(yè)教材中被定義為“以水為媒介,調和透明顏料,作于紙上的繪畫。”而中國的丹青繪畫中,是“以水為稀釋媒介,調和以墨或礦物質顏料,作于紙上的繪畫?!比绱艘粊聿浑y發(fā)現(xiàn),二者定義十分相近,確實是很容易使人產(chǎn)生誤解的,這也不難怪為什么有很多人將水彩畫與國畫弄混了。因此,水彩畫家陳孝榮在《陳孝榮水彩畫藝術》一書中寫道作為舶來品的水彩畫的定義應做如下調整:“水彩畫,特指興起于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大陸,成熟于18世紀至19世紀的英國,在承襲歐洲傳統(tǒng)繪畫理念、技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以水調和膠質的水溶性透明顏料(包括以樹脂調和的不透明顏料)作畫與紙上?!蓖ㄟ^對原有水彩畫定義的不斷完善,我們便可從根本上區(qū)分開這兩種畫種了。
藝術是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一,同作這個大門類下的兩個小分支,水彩畫和國畫在這一點上是不經(jīng)相同的,二者所體現(xiàn)出的意識活動都是以審美活動為主,即以美學思想為主。關于這一點,水彩畫與中國畫的主要差異就在于中西雙方對于美學思想的不同。西方傳統(tǒng)繪畫主要受希臘藝術影響,而“模仿自然”幾乎成為希臘哲學家、藝術家的共同藝術理論,所以注重再現(xiàn)性藝術可以說是西方傳統(tǒng)繪畫的主要理論。由此演變出嚴謹?shù)墓庥埃馄实鹊?。另外還強調對色彩的運用,如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注重描述,如楊凡艾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等。中國畫所表現(xiàn)的藝術特征是基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理念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深受儒釋道的影響。中國畫重在“逸氣”,追求“氣韻生動”,注重“天人合一”等等,從而達到自然與個人的融合。
雖然在藝術形式的追求上,“模仿自然”和“天人合一”都是崇尚自然的,但蘇格拉底所提倡的是:模仿自然應該注重于對美的形象和性格的模仿。也就是說,“模仿自然”最終的思想文化是以人為本。而中國畫所推崇得到“天人合一”則是早期道家思想家莊子所提出的哲學思想體系: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guī)律,達到人與自然相互和諧。也就是說中國畫的審美在于人與自然共生。
水彩畫講究水和色的暈染,突出其獨特的畫種語言。其繪畫工具為水彩筆、水彩紙和水彩顏料,用水來調和顏料,已達成顏色的鮮亮和隨機的變換。與另一種西方傳統(tǒng)繪畫油畫有所不同的是,水彩畫試圖營造出透明的、呼吸的感覺,雖清透,但任然能展現(xiàn)出物體的立體感和光影感。隨著對畫面的質感得到提升,水彩畫漸漸演變出新的畫法,如:干畫法、干濕畫法、撒鹽法等特殊畫法??偟脕碚f水彩畫從未脫離西方繪畫的大環(huán)境:注重畫面效果的真實性和敘事性,即“模仿自然”。
中國畫雖然與水彩畫有著極為相似的地方,但從材料的選擇上來說也存在許多的不同。首先是繪畫所使用的工具來說,國畫所使用的主要是毛筆、國畫顏料、墨汁,紙張則是熟宣、生宣、半生熟宣或絹。中國畫創(chuàng)作時注重筆法的使用:書法用筆,以書入畫。顏色多為水、墨、國畫顏料的比例調和而成,繪畫創(chuàng)作并不受物象的限制,創(chuàng)作者常常喜歡自由自在的通過畫面來抒發(fā)情感。注重結合點、線、面,搭配不同粗細、不同長短、不同形狀來實現(xiàn)氣韻生動,借畫抒情,并不過分注意寫實性。
也就是說,雖然東西方的水彩畫和國畫,其主要繪畫工具都是水性顏料和紙張,畫面都以顏色的暈染為主要表現(xiàn)語言,但二者追求的境界是不一樣的。水彩畫是通過控制水分的多少,顏料的濃淡,顏色的明暗,塑造出客觀物象,追求美的再現(xiàn)。而國畫則是通過主觀的思想感情,運用水分的多少和顏色的碰撞所產(chǎn)生的隨機變化,塑造物象,追求寫神、抒情和畫面的表現(xiàn)性。
水彩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一般是構思、構圖、起稿、上色、深入這五個步驟。但由于受西方傳統(tǒng)繪畫的影響,創(chuàng)作者通常大部分的會選擇忠實于客觀物象。而國畫在創(chuàng)作過重中,前期創(chuàng)作者應仔細觀察客觀物象,即“眼中之竹”。同時結合自身審美和感受,想象此幅作品想要表達得到意趣,然后在頭腦中加工和調整,即“胸有成竹”。作畫時一氣呵成,即:“手中之竹”。從而達到形神兼?zhèn)?、氣韻生動的畫面效果?/p>
傳統(tǒng)西方水彩藝術與中國畫的融合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融合的時代,在自媒體的今天,人們獲取信息來源的途徑是全方位的,信息融合成了這個時代的主旋律。水彩畫也不應脫離這個大環(huán)境。水彩畫作為一個百年前便由西方傳入的舶來品,這種新穎的畫種和視覺方式在那時的中國使國人非常感興趣應該是正常的。而水彩畫自身的作畫工具及繪畫語言又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大致相同,又為水彩畫曾加了一層親和力。這也使得一些中國的水彩畫家自然地想到運用國畫思維去創(chuàng)作水彩畫。這種傾向在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就有人在倡導,經(jīng)過漫長的實踐求真,在水彩畫界也有不少成果。
近年來西方的藝術思維向中國傳統(tǒng)哲學靠攏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就是中國的水彩作品更加注重留白的重要性。老子崇尚“無”,在《道德經(jīng)》中多次通過“無”和“有”二者相互比較,得出“無”的重要性。國畫中特別講究布白,畫面有了這些未畫滿的地方,物象才得以有“氣”、有“勢”。隨著中國水彩藝術思維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不斷融合,也開始試用起了留白來處理畫面關系。使中國的水彩畫與前人相比,能夠傳遞出更加深遠的意境,給予觀者無限的想象。
作為一個中國的水彩畫學習者應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擁有源遠流長的文化和博大精深的藝術體系。我們應當在今后的水彩創(chuàng)作中,運用我們中國人的哲學和智慧,建立其屬于我們的水彩畫的根基,創(chuàng)作帶有“中國風”的水彩畫,中學西用,將民族文化體現(xiàn)在水彩畫中。在借鑒和研究西方藝術的同時,更應當把眼光轉向國內(nèi),把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進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
作者簡介:
黃莉茹(1996.01.16—),女,漢族。籍貫:江蘇南通。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漓江畫派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中國畫,研究方向:花鳥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