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芳
摘要:眾所周知,課堂教學中教師語言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好的教學語言,能夠達到啟人心智、增進理解、以情動人的效果。特別是小學語文學科,教師熟練的運用教學語言還能夠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fā)展,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與啟發(fā)下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提高語文的理解與感悟能力。筆者對此進行了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簡潔;精煉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同樣,對于小學語文學科而言,能否駕熟就輕的運用教學語言直接關乎教學的成敗。因為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主要靠教師的引導,簡潔凝練而又富有幽默智慧的教學語言能夠讓課堂變得熠熠生輝。
一、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簡潔、精煉
語言是傳授知識與表達思想的基本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語言訓練方面要狠下功夫,不僅要口齒清晰,還要簡潔、精煉,富有邏輯性和啟發(fā)性。許多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在教學時不是漫無邊際的夸夸其談,而是言而有物,論之有實。
教師要將課本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有意識的把與教材相關的知識背景穿插其中,這樣可以充實教學內(nèi)容。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學會智慧和幽默,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
例如,在教學《彩虹》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想到彩虹的形狀和顏色,筆者在教學導課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猜謎,“高高空中一座橋,不用水泥和木料。赤橙黃綠青藍紫,自然形成真奇妙。”。當學生猜對時,再用PPT呈現(xiàn)有關彩虹的圖片。找學生說一說彩虹通常在什么時候能夠看見,你看見的彩虹又是什么樣子的?通過猜謎,學生們對本課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自然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親切自然
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互動與交流的過程。教師的語言與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親切、自然、循循善誘的語言如同縷縷春風,會讓學生置身于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對教師所教的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相反,如果是苛責嚴厲、咄咄逼人的教學語言往往令人不寒而栗,使學生感到盛氣凌人。
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不能完全以成年人的角度與學生進行對話,這樣會妨礙與學生的正常交流。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學生們在了解了烏鴉喝水的方法后,教師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你是那只烏鴉,你還會想到什么辦法呢?”有的學生說用可以找來一支吸管,用吸管就可以喝到水了。有的同學說可以把瓶子搬到別處讓其傾斜,這樣也可以喝到水。有的同學說,如果旁邊沒有石子也可以將樹枝放到里面去,有的說如果身邊有一塊石頭可以將瓶口砸開……大家的想法很多,也很新奇,但是有的“辦法”卻很難做到和實現(xiàn)。作為教師來講,我們應心平氣和的與學生一起來探討這些方法的可行性并找到最佳辦法,而不是對表述不清或想法怪誕的同學批評指責,那樣只會適得其反。
三、教師的教學語言要以情動人
眾所周知,好的文章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以情動人是語文學科的最大特點。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也要帶著真情實感與學生一起走進語文世界。教師用自己對生活的體會,對生命的感悟,對社會的認知點燃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從而達到情感的共鳴。
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抓住文章的重點句進行范讀,讓學生去感受作者對榕樹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描寫。著重理解體悟“一簇”、“堆”、“另一簇”、“一點兒縫隙”等詞匯的運用特點,深刻感受“鳥的天堂”的活潑畫卷。最后教師動情的說,“是啊,榕樹的葉子太綠了,綠得耀眼,綠得發(fā)亮。在微風的吹拂下,我們仿佛看到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小精靈在跳躍,是那么的充滿活力,那么的生機勃勃。這是作者對大榕樹顯示出的那種勃勃生機的贊美,這是作者對大榕樹顯示出的旺盛生命力的高度贊美?!贝藭r,教師與學生對本文的理解達到了相同的認知,學生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想象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四、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調(diào)理清楚
語言調(diào)理清楚是對語文教師的基本要求。在教學前,教師要對每篇文章進行認真的分析與梳理,從語文知識的角度要對學生講清來龍去脈,引導學生把握重點,突破難點,要理解文章中關鍵詞、關鍵句的作用。組織語文時要考慮開關、過渡、結尾等關鍵環(huán)節(jié),要理清順序,注重前后銜接,不斷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學《朱德的扁擔》一課時,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課文閱讀,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進行思維點撥與啟發(fā)。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和朗讀課文,難點是了解戰(zhàn)士為什么藏朱德的扁擔,而后來又不藏了。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重點內(nèi)容進行反復閱讀并結合小組討論,知道戰(zhàn)士心疼朱德,所以才藏了朱德的扁擔。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并寫上了“朱德的扁擔”幾個字,戰(zhàn)士們因為敬愛朱德,知道他與大家一起挑糧,共度難關的決心后不再藏扁擔了。教師根據(jù)這樣的教學思路進行課堂講解,學生們不僅學得輕松,而且也易于理解和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五、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抑揚頓挫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學語言一定要符合學科的特點。作為語文學科來講,它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更多的從人文的角度來組織語言。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增強他們熱愛語文、運用語文的動力,要借助問題點燃他們探究語文知識的激情。語文教學語言要抑揚頓挫的同時也要循循善誘,盡量避免開門見山、平鋪直敘。有時,教師示范朗讀一篇課文,如果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就會產(chǎn)生一種“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效果,那么學生學起來也感覺酣暢淋漓,津津有味,不僅讓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敬佩之情,而且也提高了教學效果。
總之,我認為課堂語言是教學藝術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之一。教師要想提高教學效果,不妨從教學語言著手,以學生的視角,運用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語言啟發(fā)學生的心智,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使我們的孩子愛上語文課,沉浸在語言的樂趣中快樂學習。
參考文獻:
[1]彭心怡.芻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速讀(下旬)》2019年9期
[2]王嬋玉.探討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魅力中國》. 2019年30期
[3]葉鳳蓮.語言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語文課內(nèi)外》.2020年5期
[4]劉水順.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藝術.《新智慧.202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