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心
摘? 要:文言文作為高中語文的重點教學內(nèi)容,承擔著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重擔。在新課程改革實施后,如何落實新課程標準中對高中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成為語文教師當前努力的目標。長期以來,文言文的教學成效還是不盡如人意。本文根據(jù)高中語文人教版教材及課程標準要求,結合當前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分析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積極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文言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先秦諸子百家的慷慨陳詞、魏晉名人騷客的瀟灑風流,還有唐宋文豪的慧言巧思。它們都是我們了解歷史、緬懷先祖的知識之窗。以人教版教材為例,每本必修課本中,都有一個古代散文單元、四篇左右的文言文,占教材總體的25%左右。只有教師做好文言文教學工作,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文言文。
一、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足夠重視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和體驗性
興趣是人做好一件事的重要誘導因素。古代與現(xiàn)代的生活方式差別較大,如果教師只是翻譯一段文字讓學生去記憶、理解,學生一定會覺得枯燥無味,喪失學習的積極性,不能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學生無法準確理解并記憶,也就無法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更無法取得理想的考試成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將課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沒有利用多種手段整合資源——無論是網(wǎng)絡數(shù)據(jù)還是生活實例——就不能更好地使學生融入課堂,增強他們的體驗性與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從而無法使學生深刻理解并記憶知識點。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不應是單一刻板的字詞串講、逐句翻譯,教師應避免一味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固守“填鴨式”教學,以免忽略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二)忽略學生之間起點的差異性
高中生對古典文學理解能力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閱讀的課外書多,理解能力強,對文言文課堂適應能力強;有的學生平時讀的課外書少,或者對古文興趣低,學文言文時注意力就很難集中。因此,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性的。進入高中后,有良好古文功底、經(jīng)常閱讀歷史典故的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就不會感到很吃力;有的學生上初中時對文言文的學習就很吃力,閱讀文言文很困難,在高中學習文言文時就更吃力了。再加上有的教師沒有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則,只用統(tǒng)一的教材、統(tǒng)一的標準去實施教學,忽略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所以功底好的學生越學越好,功底差的學生越來越差,教學效果參差不齊。
(三)沒有重視教學評價的多元化
當前,高考單獨設置了文言文試題,學校和教師都開始重視學生古典文化知識的學習。高考一方面能帶動教師和學生有效重視某一知識,但另一方面又會讓學生只以考試為重。加之評價方式單一和應試學習活動充滿功利性,為了應付考試得到高分,學生便將考點死記硬背下來,不了解其中的來龍去脈,讓原本充滿豐富文化底蘊的古典文學失去活力和色彩。
二、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高中文言文教學策略
(一)指導學生識讀文字,誦讀文章
文言文中的文字,有些與現(xiàn)代漢語中文字的讀音及意思有差異,如通假字。這些字經(jīng)常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產(chǎn)生誤會,尤其是根據(jù)新課改要求,學生需要掌握常見的實詞、虛詞的意思和特殊的文言句式。這就需要教師加強指導,在學生翻譯文章時不要讓他們進行逐字翻譯,而要借助工具書進行歸納和總結,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幫助學生掌握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字詞古今意思的區(qū)別及對特殊句式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文中的字詞,才能知道課文在講什么。誦讀是一個加強理解、鞏固記憶的好方法。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苯處熆梢詫⑦@由來已久的誦讀作為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誦讀是為了培養(yǎng)語感,沒有語感,就不能學好語言。我們所說的誦讀,不是單純地念課文,而是將感官和思想進行統(tǒng)一,在讀的同時深思課文意思,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嘔心瀝血的結晶,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誦讀方式多種多樣,也各有各的特點。教授古文時,要讓學生提前預習,教師首先范讀一次,著重閱讀文中的生僻字、通假字,讓學生清楚它們的正確發(fā)音。例如,在教授《滕王閣序》時,對于“豫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這樣的句子,教師要正確范讀字音。其次,讓學生朗讀,對于文中最有感情和較關鍵的句子,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弄懂句意。最后,讓全班學生齊讀一遍,旨在弄清文章大意,體會作者氣勢磅礴的豪邁之情。
(二)學校開發(fā)適合學生的校本課程
學生學習古代文化常識,主要根據(jù)教師講授的文言知識的積累,或是教輔資料中的知識,并沒有接受系統(tǒng)的課程講解,長此以往,并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也缺乏趣味性,導致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因此,學校要積累經(jīng)驗,結合實際,開發(fā)出符合本校特點及學生學習實際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校本課程,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三)將零散的知識融入系統(tǒng)化的教學活動中
學生學習情況是有差異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因材施教。新課改要求每位教師都要學會利用、開發(fā)新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古代文化知識的渠道,合理利用教材、圖書、試卷、電視、網(wǎng)絡等;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去博物館參觀文物古跡,讓學生置身其中,這有利于對古代文化知識的學習;或者收集相關媒體音像資源,在課堂上播放,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知識。
三、結語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文言文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教師教授文言文,也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教師應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導性,積極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采用先進合理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好文言文,盡自己的努力為高中文言文和古典文學知識的發(fā)揚光大開辟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李蒙.新課標下高中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