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強 盤威
自從宣德爐于明代宣德三年問世以來,其蘊含的文玩藝術及神秘,就一直在收藏坊間牽扯著人們的心。令人對其向往有加,又難望其真容。時至今日,對何為宣德三年的鑄爐,尚無權威性定論。明代于謙曾有過對宣德爐銅質金黃,聲音如罄的贊論,這是古人留下的描述。盡管宣德爐仿佛如神龍不見首尾,長期以來一直難定其蹤,但是并不影響世人對其衍生宣德文化的喜愛。如今,人們對各個時期的鑄爐,都以宣德文化來加以蘊化,以示對宣德爐產(chǎn)生的文化寄托。由此,更是催生了宣德爐文化藝術的研究及發(fā)展,成為民族文化國粹的一部分。人們不同時期的、研究宣德爐的文章,更是讓人領略了宣德爐藝術及文化的幽古魅力。不拘于一格的宣德藝術文化,還讓人感受到其為盛世興收藏、產(chǎn)生的強大生命力。
筆者作為坊間的一位宣德爐收藏愛好者,覺得把自己對宣德爐的認識,表露出來與坊間交流分享,感覺亦是對宣德爐文化的發(fā)揚,盡點綿薄之力。
認識明代宣德爐的三項看法:
一、鑄造工藝:明代宣德爐的鑄造工藝,既是出自宮廷名家,就可以想見,其工藝的精湛和實用性都是很考究的。由于古代的各種條件與當今相比都顯得極其落后,因此在鑄爐時,應該是很珍惜原材料的。用惜銅如惜金來比喻,亦應不為過。鑄爐時,既要考慮其相對應的實用性,又要注重其藝術的美感。因此,宣德爐的大小、輕重,都應該與實用性相吻合。聯(lián)想其插注香的狀況,筆者認為宣德爐身的直徑,應該是大于15厘米、小于20厘米之間為宜;其輕重應界于1公斤至1.5公斤為宜(若有宮廷鑄用于社稷、大祭用爐另論)。造型藝術方面,既參造古時的器皿藝術,又結合了當時明代的精簡風格(例如明代家具所展現(xiàn)的狀況),應該是其藝術風格成型的狀況。據(jù)此,筆者對有世人對其立耳、鼓腹、扁身的精簡藝術造型表示認同。關于宣德爐的銅色,歷代坊間一直以來都認可其金黃色,應該與當今黃燦燦的紀念幣色相仿(這在爐足底可鑒)。也因此,明代于謙對其聲音如罄的説法也就順理成章。對宣德爐用筷輕敲,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應是其音狀。
二、宣德爐款識:宣德爐作為宮廷產(chǎn)物,在鐫留款識時,毫無疑問文字是很規(guī)整的。如同當時科舉考試必行“館閣體”那樣,不能輕率。宣德爐文字的工仗神韻,是其必然。此外還有可能,鑄成的爐,筆者認為除了全爐打磨,款識文字也應該有刻修飾,令文字的流暢及神韻更加鮮明,這樣才算得上爐最后的完成。筆者多年前,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看到過好像是某博物館、一例宣德銅器圖的款識為楷書“大明宣德年製(中間為無橫一的德字)”,并附文此款為“最貼近宣德年的款識”。文字很工仗,為筆者至今所僅見。遺憾沒有把文圖出處記下來,后來再找都沒找到。所以說,宣德爐楷書款識沒展現(xiàn)出名家風范的,即可裁定其性質。
三、宣德爐滄桑感:筆者對宣德爐滄桑感的理解,應為結銹及茄皮、銹蝕與磨損、包漿與潤澤三個方面。
關于結銹,爐由于湮埋的地域不同,就會產(chǎn)生各類的銹結,如同《古玩指南》所敘述的那樣。中國長江以北土質偏堿,以南偏酸;北方氣候干燥,南方氣候潮濕,對湮埋于不同地域的爐,產(chǎn)生的銹色都有影響。這在古錢幣上表現(xiàn)得最為鮮明。但是,宣德爐由于是精煉而成,另外產(chǎn)生時間僅近600年,這些條件都注定了宣德爐的抗腐蝕能力、相對于更早的史物來比較,要強得多,即便是被湮埋至今,若有銹應該是薄銹為宜,不應該產(chǎn)生古錢幣的堆結銹狀況(古銅銹不同狀況較多,這里就不再冗述)。宣德爐茄皮的產(chǎn)生,主要是與人為因素有關。并且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才能形成。宣德爐由于是實用物,古人在使用其時觸摸,會有水分、脂肪、鹽分、蛋白質、粉塵及其它有機物沾附,年長日久,逐漸會形成茄皮,嚴重的會形成大于厚于0.1毫米的茄皮。這種茄皮通常在立耳連接爐身處一帶較為明顯,這與人手較多觸摸該部位有關。這種厚的茄皮,呈現(xiàn)通常是斑駁脫落狀,這又是與長期被湮埋、茄皮受到侵蝕所至。有此茄皮特征的爐,筆者認為最遲都要達到清代初期。
關于銹蝕與磨損,宣德爐會因湮滅的時間長短而不同。銹蝕對爐身應不會明顯,這得益于銅質精良所至。而較為可見的銹蝕,主要體現(xiàn)在款識文字上。因為文字是細凸狀,這就注定了宣德年間、宣德爐的銹蝕,在文字上必須有體現(xiàn)。在放大鏡的觀察下,即便是工仗流暢的文字,也會顯現(xiàn)出明顯自然的銹蝕痕跡。這應該可以成為判定宣德爐的主要特征依據(jù)。磨損方面,除了在長期正常使用中產(chǎn)生的微碰微劃外,表現(xiàn)得最明顯的就是爐足。年代久遠的爐,乳足底約顯現(xiàn)有1至2毫米厚的磨損,這樣才足以闡明宣德爐的處世近600年的風格。此外,被磨損處與足不觸物處,應顯現(xiàn)出自然的圓弧磨損過渡(注:以上磨損特征對于民間粗足爐或足平底大于一厘米的爐不適用),這應該可成為檢驗宣德爐的關鍵特征。
包漿與潤澤方面,如今已成為收藏坊間的主流方向。傳世的爐,由于較長期的留于人間,就會有使用觸摸,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包漿(再長此以往,就會形成茄皮)。這就如玉及其它受人把玩的器物那樣如出一轍。為了對一些色澤不佳的爐進行整改,世人遂想出了對宣德爐的盤養(yǎng),這從清代時就已出現(xiàn)。為了讓色澤不佳及“火氣重”的爐、另外產(chǎn)生溫潤的美感,世人就想方設法去其差色,以求其再換色澤,達到理想的溫潤程度。筆者認為,其實這也是一種無奈的取向,這與文物應保持其應有的歷史特征、是背道而馳的。同時,涉爐不深的愛好者,也容易被其色澤誤解,不易作出斷代。此外,在轉讓時也沒有滄桑感鮮明的爐那么好定性。
筆者對于宣德爐的認識,以及宣德年的鑄爐特征,作了上述的一番敘述,目的是想與坊間同仁,共同交流與促進。順附一只“最貼近宣德年款識”的宣德爐圖,以饗坊仁。
1、款識:該爐的款識為陽文楷書體“大明宣德年製”(德字為中間無橫一德)。文字極為規(guī)整,以明代科舉例行的“臺閣體”喻之,亦不為過,是至今所能夠見到的宣德爐款識中、都無法與之比肩企及的??钭R文字規(guī)整,筆劃流暢,書法入神。有資料傳說該書體出自當年明代學士沈度。細觀文字,據(jù)其流暢的筆劃分析,該爐鑄成之后,可能對文字有過刻修飾。此外,文字還有受蝕特征。由于文字是細凸起陽文,在漫長的歷史湮埋過程中,不像爐體其它地方那么大體,免不了經(jīng)歷過受蝕。這些現(xiàn)象與特征,是其它絕大多數(shù)爐所不具有的。
2、工藝:該爐的工藝極為精湛,鼓腹、立耳、乳足、侈口。立耳內(nèi)空下端為平底,與爐口保持一水平線。爐侈口微外撇,整圈口厚薄呈現(xiàn)極為勻整。用兩手指同時觸及爐體內(nèi)外,感覺四周的勻整度很一致(沒有得用卡尺量過)。三個乳足相距對等。經(jīng)測,該爐重1200克;高98毫米(足底有約2毫米磨損),寬166毫米,口內(nèi)徑132毫米。足底磨露出顯現(xiàn)的銅色為金黃色。明代于謙曾對宣德爐有聲如罄銅質金黃的贊言。這是明代人對宣德爐留下的少有定論。該爐的聲音與銅質與此言吻合。通觀該爐體型,與其它有明代器物一樣,有簡明精巧、又不乏工藝精湛的風格。
3、滄桑感:該爐的滄桑感主要體現(xiàn)有兩個方面。一、茄皮與銹結:先說該爐茄皮,主要體現(xiàn)在爐耳部位。由于該爐曾經(jīng)過漫長歲月的使用,由人觸摸沾附在上面的水分、鹽分、脂肪、蛋白質、微塵等等有機物,不斷的長期侵染,致以爐耳為主的部分,由包漿逐步轉化為一層厚茄皮。爾后,又經(jīng)歷了長期的歲月湮埋,原有的茄皮又被侵蝕得斑駁脫落,這顯現(xiàn)出的兩段歲月過程,是較為漫長的。二、再說該爐銹結,通體在原有茄皮的基層上,因長期湮埋又產(chǎn)生了薄薄的蟹青銹。另外,在侈口外的部分凹處,有沙結銹。根據(jù)這些狀況分析,該爐曾經(jīng)有過湮埋于河中的歷程,估計是南方較干凈水系的河流。這樣的定論是基于沙結銹較“干凈”,沒有北方大多數(shù)河流因為水渾、對湮埋的金屬物體都會產(chǎn)生黃褐色銹染的特征。同理,水渾的河流對銅質器物也形不成蟹青銹的。而形成這樣的沙結銹,同樣要經(jīng)歷一個較漫長的過程。
4、磨損:磨損也是體現(xiàn)宣德爐滄桑歲月的一個主要標記。宣德爐除了長期使用有不太明顯的微劃痕外,其主要的磨損是在足底。要知道,宣德爐不像其它器皿,每天或者經(jīng)常觸摸。它基本都是擺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用以祭祀為主的作用。所以,足底的磨損通常極少。該爐足底的磨損,估計略有2毫米。在通常情況下不會被搬動的宣德爐,能夠產(chǎn)生這樣程度的磨損,這同樣得需要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5、宣德爐大小的分析:當今,能夠看到的宣德爐,絕大多數(shù)直徑都小于150毫米,這也反映出古人對香爐實用性及用銅不易的限定。而當今所見直徑大于150毫米的,又大多數(shù)顯得體型笨拙,應該基本都是清代以后鑄的。古人惜銅如惜金,再加上受冶煉及工藝的制約,所以很難有精銅來鑄工藝好的爐、大的爐。所以說,真正的宣德爐,應該是在150毫米至200毫米之間為宜。而該爐的大小剛好適宜。
綜上所述,該爐顯現(xiàn)的各種歷史滄桑元素,應該是最貼近宣德年的。
(作者單位:1.廣西柳州市錢幣學會 ;2.廣西金秀瑤族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