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芹,王 頌,孟 蕾
(菏澤家政職業(yè)學院,山東 菏澤 274300)
化學不僅是研究現代生命科學的基礎,而且其進步也帶動了醫(yī)學的迅猛發(fā)展,是醫(yī)學院校不可缺少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瘜W知識是醫(yī)務工作者必備的知識。但由于學生知識的局限性,他們會認為醫(yī)學與化學關系不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醫(yī)學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人衛(wèi)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職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基礎化學》,第6章第3節(jié)緩沖溶液討論了緩沖溶液的概念、緩沖作用及其機制、緩沖溶液的組成、緩沖溶液pH值計算等知識,這些知識對于化學基礎知識較差的高職醫(yī)學學生來說都是抽象和乏味的,不能引起其學習興趣。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將緩沖溶液知識與醫(yī)學現象有效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其自主學習,破解知識難點,進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牢固掌握本節(jié)的內容,為后續(xù)課程學習奠定堅實的化學基礎,是該教學設計解決的主要問題。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我們發(fā)現采用“問題導向教學模式”,將與化學知識相關的醫(yī)學問題或病案原因和解決措施首尾呼應地融入教學中,加強教與學的互動性,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鑒于此,我們對“緩沖作用和緩沖作用機制”的教學內容進行了以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1-2]。
課程的導入是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關鍵之舉,一個良好的開端,就意味著一堂課近乎一半的成功。本節(jié)內容引言部分,我們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觀看PPT,講述“人每天不斷地攝入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而健康人體血液的pH值卻總是維持在7.35~7.45之間”,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1)為什么人體血液的pH值能穩(wěn)定在7.35~7.45之間?(2)人體血液的pH值是如何穩(wěn)定在7.35~7.45之間?(3)哪些溶液pH值不受酸、堿或稀釋的影響?”,導入新課,接著介紹該知識點重要性,與醫(yī)學的關系等,繼而提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和任務。
通過實驗,讓學生感知到某些溶液(如HAc-NaAc混合溶液)加酸、加堿或稍加稀釋,其pH值不發(fā)生明顯改變,順勢引出緩沖溶液、緩沖作用的概念。在掌握了緩沖作用的概念后,緊接著提問“為什么向緩沖溶液中加少量酸(HCl)或少量堿(NaOH)時,溶液的pH值不變?”從而引出緩沖作用機制的問題,通過回顧復習弱酸、弱堿的電離平衡知識,分析緩沖溶液的組成及溶液中的電離平衡,讓學生明白了緩沖作用的機制,再進一步探究哪些溶液可成為緩沖溶液?繼而探究“人體血液的pH值是如何穩(wěn)定在7.35~7.45之間?”的問題答案。
為什么人體血液的pH值能穩(wěn)定在7.35~7.45之間?以學生熟悉的醋酸和醋酸鈉溶液為例,先進行定性實驗,再進行定量實驗,引出緩沖溶液、緩沖作用的概念。
2.1.1 實驗
教學環(huán)境、班級的氛圍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教學效果[3]。直觀形象的化學實驗,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程知識,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堂課可在實驗室中讓學生分小組實驗,也可在教室中由學生代替老師做演示實驗,同時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
2.1.1.1 定性實驗
取1支大試管,加入0.1 mol/L醋酸(HAc)和醋酸鈉溶液(NaAc)各5 mL,并振蕩混合均勻得醋酸與醋酸鈉的混合溶液(HAc-NaAc)。
①取3支試管依次排列,分別加入0.1 mol/L NaCl溶液、0.1 mol/L NaAc溶液、HAc-NaAc溶液各4 mL,再向3支試管內各滴入甲基橙指示劑2滴并振蕩,然后依次向3支試管內滴加0.05 mol/L鹽酸2~4滴,觀察各試管內溶液顏色是否變化?
②另取3支試管依照①操作,將其中甲基橙和鹽酸分別換成酚酞和0.05 mol/L NaOH溶液,然后觀察各試管內溶液顏色是否變化?
通過定性實驗可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感知到:HAc-NaAc溶液加少量酸或堿或加水稀釋后,酸堿指示劑顏色并沒有明顯改變,這說明溶液pH值沒有改變或改變很小。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也加深記憶。
2.1.1.2 定量實驗
取3支試管依次排列,分別加入0.1 mol/L NaCl溶液、0.1 mol/L NaAc溶液、HAc-NaAc溶液各4 mL,然后分別測出其pH值;接著再向3支試管內各滴入0.05 mol/L鹽酸2~4滴并振蕩,而后分別測出其pH值。依照此法,再分別測出NaCl溶液、NaAc溶液、HAc-NaAc溶液加入少量NaOH,或用水稍加稀釋后各溶液的pH值。
實驗結果:在NaCl溶液中加入少量HCl或NaOH或水,溶液的pH值都會發(fā)生顯著改變;而在HAc和NaAc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HCl或NaOH,或用水稍加稀釋,溶液的pH值幾乎不變(僅有微小的變化)。
2.1.2 緩沖溶液和緩沖作用的概念
能抵抗外加少量強酸、強堿或稍加稀釋,而自身pH值基本保持不變的溶液,稱為緩沖溶液。能抵抗外來少量酸或少量堿,或稍加稀釋的影響,而保持溶液pH值相對穩(wěn)定(基本不變)的作用稱為緩沖作用[4]。提示:“少量”、“相對”說明緩沖作用有限度。
2.1.3 問題解決“為什么人體血液pH值能穩(wěn)定在7.35~7.45之間?”
血液屬于緩沖溶液,具有緩沖作用。
回顧復習溶液pH值和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知識。以HAc-NaAc緩沖溶液為例,說明緩沖機制。
2.2.1 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①上述定性實驗中,在NaAc溶液中加少量HCl,溶液的pH值幾乎不變,為什么?②設想在HAc溶液中加少量NaOH溶液,溶液的pH值是否也不變?(可實驗驗證之)③HAc-NaAc緩沖溶液中,H+、Ac-和HAc的濃度大小如何?
2.2.2 師生共同解析
在醋酸是弱酸,在溶液中的離解度很小,常溫下達到電離平衡時,H+和Ac-很少,大部分仍是HAc 分子的形態(tài)存在。 HAcH++ Ac-
醋酸鈉是強電解質,在溶液中全部離解成Na+和Ac-。NaAc = Na++ Ac-
由于同離子效應,加入NaAc后HAc離解平衡向左移動,這使 HAc的離解度減小,H+濃度減小,HAc濃度增大。故在HAc-NaAc混合溶液中,存在一個平衡(醋酸電離平衡)和兩個大量(HAc和Ac-都是大量的)。
在HAc-NaAc緩沖溶液中,加入少量強酸,則溶液中H+濃度瞬間增大。但因溶液中存在醋酸的電離平衡,故增加的H+可與溶液中的共軛堿Ac-結合成HAc,使HAc原有的電離平衡左移。因為加入H+較少,溶液中Ac-濃度較大,所以加入的H+絕大部分被轉變成弱酸HAc,溶液中H+濃度幾乎不變,故溶液的pH值不發(fā)生明顯的減小(圖1)。在緩沖溶液中加入少量強堿,則溶液中OH-濃度瞬間增大。但因溶液中存在醋酸的電離平衡,故增加的OH-可與溶液中的共軛酸HAc反應生成Ac-,使HAc原有的電離平衡右移。因為加入OH-較少,溶液中HAc濃度較大,所以加入的OH-絕大部分與HAc電離生成的H+結合成更難離解的H2O,溶液中H+濃度幾乎不變,故溶液的pH值不發(fā)生明顯的增大(圖1)。
圖1 緩沖機制(緩沖作用原理)
在溶液稍加稀釋時,其中H+濃度會瞬間降低,但Ac-濃度也會同時降低,故同離子效應減弱,促使HAc的離解度增大,平衡右移所產生的H+可維持溶液的pH值不發(fā)生明顯的變化。
2.2.3 結論(緩沖機制)
①較大濃度的共軛酸、共軛堿是緩沖作用的物質基礎。
②共軛酸堿物質之間的質子傳遞平衡是緩沖作用的內在動力。
③緩沖對中的共軛酸與共軛堿必須在同一個化學平衡式中。
2.2.4 緩沖溶液組成
緩沖溶液是由具有足夠濃度、適當比例的共軛酸堿對的兩種物質組成。通常弱酸及其共軛堿或弱堿及其共軛酸(如:HAc-NaAc,H2CO3-NaHCO3,H3PO4-NaH2PO4,NH3·H2O-NH4Cl,NaHCO3-Na2CO3)都能組成緩沖溶液。一般把組成緩沖溶液的共軛酸堿對稱為緩沖對或緩沖系。
【問題】(1)H2CO3-Na2CO3和H3PO4-Na3PO4、NaH2PO4-Na2HPO4可否構成緩沖對?
(2)試說明H2CO3—NaHCO3緩沖溶液的緩沖機制
設計此問題目的:通過此問題,讓學生鞏固應用緩沖機制。
2.2.5 問題解決“人體血液pH值如何穩(wěn)定在7.35~7.45之間?”
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組織中新陳代謝會產生大量的酸性物質或堿性物質,人體血液的pH值之所以能維持在一定的范圍內,說明血液中存在著多種緩沖對。血液中主要的緩沖對:CO2溶解或碳酸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HHb-NaHb(血漿蛋白及其鈉鹽)、HA-NaA(有機酸及其鈉鹽)。其中H2CO3-HCO3-緩沖對在血液中濃度最高,緩沖能力最強,維持血液正常pH值也最重要。
緩沖液在醫(yī)藥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微生物的培養(yǎng)、血液的冷藏保存以及藥品的藥理、生理、生化實驗等都需要選擇一定pH值的緩沖溶液,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正常人體血液的pH值須要維持在7.35~7.45之間,臨床上把血液pH值<7.35稱為酸中毒,pH值>7.45稱為堿中毒,其結果都是致命的。
【問題】如何治療酸中毒?堿中毒?(設計目的: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圖2 H2CO3-Na2CO3(緩沖作用原理)
課堂教學設計之于課堂,猶如建筑設計之于建筑,所以好的課堂需要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支撐。問題導向模式的教學設計是指根據教學對象和課程目標,從問題和需要入手來確定學習目標,運用教學規(guī)律設計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選相應的策略和方法,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yōu)化地安排,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使課程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對“教”“學”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