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和土建筑遺址是保存在我國西北古絲綢之路上的主要遺址,其中石窟寺比較被人所熟知,最著名的當屬敦煌莫高窟。土建筑遺址卻對世人來說比較陌生,簡而言之,土建筑是用未經過燒制而僅作簡單加工的原狀土即黃土為材料而搭建出主體結構的建筑??脊艑W界一般將這樣的原狀土稱作“生土”,所以土建筑也被稱為“生土建筑”。由于絲綢之路穿越的大部分地域氣候干燥少雨,沿途豐富的黃土層成為華夏文明初期就地可取的天然建筑材料,大量土建筑同樣也因為干旱的氣候得以保存,雖不能做到完好無損,但仍不妨礙我們來想象當時的生活情境。絲綢之路上保存下來的土建筑遺址約有600處,其中有70多處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單位。根據不同的功能,土建筑遺址主要分為古人類居住土建筑遺址;古城土建筑遺址;長城、關隘、烽,燧及土塔土建筑遺址;陵墓土建筑遺址等幾種類型。
半坡遺址
大地灣遺址
古人類居住土建筑遺址是指古代人類生活所用建筑被毀后遺存的主要土體建筑部分,如保留下來的土坯或夯土所制的墻體以及各類不同用途室內地。古人類居住土建筑遺址建造相對比較簡單,規(guī)模也相對較小,只是為了滿足當時人們生活所需,所以有些保留的生土建筑甚至只是一個個黃土坑洞,這類土建筑遺址以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居住遺址最為典型,比如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的半坡遺址和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半坡遺址和大地灣遺址均屬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歷經數千年。半坡遺址在1953年被考古研究科研團隊發(fā)現,前后進行5次大規(guī)模發(fā)掘工作,面積約有5萬平方米,留有大量生土建筑房屋和窯穴土遺址,作為黃河流域典型的一處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地灣遺址是中國西北地區(qū)考古發(fā)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規(guī)模要大于半坡遺址。大地灣遺址歷史悠久且時間延續(xù)長,分布面積大且面貌保留相對完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當時古人類高超的技術水平,因此備受考古界關注。
古城土建筑遺址是使用生土、夯土、土坯或版筑泥建造城市建筑所保留至今的各類墻體和墻基以及窖穴和窯等。相對于古人類居住土建筑遺址,古城土建筑遺址規(guī)模要更加宏偉,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口。此外,在功能上,絲綢之路上的古城土建筑遺址不僅僅滿足了當時人們生活的需要,還具有維持絲綢之路暢通和保衛(wèi)邊疆的功能。
在修建古城時,已經不僅僅是用未做任何加工的生土了,更多的是用到夯土、土坯或版筑泥。夯土,意如其名,是指被壓實的生土,夯土結實,密度大且縫隙小,常常被用作大型房屋建筑地基,但是唯一的缺點是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所以只有帝王將相才有能力組織,漢長城、故宮、馬王堆漢墓、秦始皇陵這些古建筑地基都是夯土。
土建筑的墻體
那么什么是土坯、版筑泥呢?土坯就是土磚,只不過我們現在所用的紅磚是高溫加熱燒制而成,土坯是放在一個個的木板做的模具里面拍打成型后置于陽光下曬干而成。至于版筑泥,則是修建墻體的一種巧妙做法,在修建墻體時,墻體太高容易傾斜乃至倒塌,所以在修建墻體時,會事先豎起兩片木板,將生土泥摻雜一些當地的雜草一起倒進木板之間的夾層中,用力壓實自然風干后便成為了一堵結實的墻。
絲綢之路上的古城相對較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新疆吐魯番的交河故城和高昌古城。這兩座古城在華夏文明建筑史上有重要意義,也是我國研究生土建筑的極具特色的典型古城。首先論時間,始有交河,后有高昌,再有長安,終有故宮; 再論建筑技藝,交河古城是一種初期城市規(guī)劃的摸索,沒有標準的城市輪廓,在建立交河的過程中,古時先人逐漸歸納出坊城的概念,所以把高昌城建成了一個四四方方的正城,且每一個方向具有一個城門,高昌之后,經過絲綢之路回到中原的先人,規(guī)劃設計出古城長安,在經過歷代打磨和建筑技藝的精細化最紅建造出宏偉的故宮,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盡管古城在一些細節(jié)上有所差異,但大部分古城都有相似的輪廓了。
“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漢書·西域傳》。交河故城位于位于吐魯番市西郊兩河交匯處黃土高臺之上,在公元前2世紀由車師人建造,是車師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在南北朝和唐朝達到鼎盛,在較長時期內與樓蘭齊名,有“東方龐貝城”之稱。交河故城長約1650米,兩端窄,中間寬,最寬處約300米,整體呈柳葉形半島,島四周有深約30米的河谷環(huán)繞,是重要的軍事要塞。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更是全中國唯一一處保存有漢代城市遺址的文物單位和唯一標本,在華夏文明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在1961年交河古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14年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交河故城和高昌古城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兩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在維吾爾語里為“雅爾和圖”,意思是“崖兒城”,這是因為交河古城以山崖為屏。交河故城城內寺院、官署、城門、民舍的墻體基本均為生土墻,特別是街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整個交河古城被一條南北走向的中央大道分成東西兩個部分。交河古城東部地勢較高的臺地上矗立著一座宏偉的建筑——官署,我們的老祖宗也是從這座建筑的修建過程中總結出了坊城的概念。公元640年到公元658年,交河古城歸屬唐朝交河縣,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便設立在這里,大唐駙馬喬師望擔任第一任安西都護。十三世紀下半葉,交河古城于戰(zhàn)火中被焚毀,但是從遺址中仍能一窺當年的雄偉,“白日登高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這也許才是古人心中的軍旅生活。
在吐魯番東邊 40公里處,就是久負盛名的高昌故城。高昌古城維吾爾語為“哈拉和卓”,意思是“都護城”或“王城”,高昌古城建立于公元前一世紀,由西漢王朝的軍隊所建立,曾是高昌王國的都城。高昌古城所在地域地勢較高,在《漢書》中被稱為“高昌壁”。
高昌古城的建立有一定的偶然性,西漢時,位于西域的大宛國的大宛馬因耐力持久而久負盛名,西漢皇帝劉徹便派出求馬使者去購買,沒想到大宛國不但不把馬賣給大漢,還殺了前往購馬的使者搶奪了用于購馬的錢財。漢武帝聞知此事,盛怒之下,便命令大將軍李廣利率兵馬進攻大宛國,但是當大軍深入西北腹地之后,卻因戰(zhàn)線太長遇到了糧草不能及時供應的難題。這時大軍恰好途經高昌所在地,見此地“地勢高敞”,且有水源,非常適宜種植莊稼,便想出“屯墾”的辦法,當即留下一批士兵屯田和建造要塞,后被稱為“高昌壁”。也正是因為高昌壁的存在,大軍才得以解決大軍給養(yǎng)問題,并一舉打敗大宛國。據《北史·西域傳》記載:“昔漢武遣兵西討,師旅頓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
高昌古城
戰(zhàn)事之后,為了加強對西北諸國的震懾和控制以及促進東西方的交流,高昌古城得以保留并進行了擴建和修葺,高昌古城也正式成為西域的政治中心和商業(yè)貿易中心。始有交河,后有高昌,相對于交河古城,高昌古城外形比較規(guī)矩,整座古城分外城、內城和宮城3部分,全城有九個城門,其中大部分建筑在 13世紀末的戰(zhàn)亂中毀壞,如今只有西面和北面的城門以及兩處寺院保存的相對完整。
交河和高昌兩座故城是古代建筑史上獨具特色的生土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千百年來,兩座古城歷盡風雨保存到如今,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跡。盡管如今兩座古城不復昔日之榮光,但任憑歲月之流淌,這兩座古城仍默默凝視著這一片天地。
長城、關隘、烽,燧及土塔在我國西北留下的遺址較多,但分布往往呈點或線狀分布,之所以將這些歸為一大類,是因為這幾種生土建筑具有相似的建造工藝,最大的區(qū)別是建造地域的建筑材料不同。
這一大類的生土建筑以敦煌西北的漢長城、陽關、玉門關及其附近的烽燧、土塔最具有代表性。同樣是生土建筑,漢長城的建筑材料里除了沙土以外,還有非常多的碎石,這樣夯筑的墻體雖然黏性有所下降,但異常堅固;陽關和玉門關主要是以粉質黏土或粉土夯筑墻基和墻體,烽燧和土塔主要是用黏土或沙土夯筑墻基和墻體,再以土坯砌建高的墻體和塔體。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類生土建筑最大的特點就是就地取材,即使是相同的建筑,由于建造的地點不同,材料也有所差異,比如烽燧和土塔,有的是用沙土和黏土夯筑,但也有完全用粉土夯筑的。為了增加建筑的黏性,夯筑時往往會采用土草結合的方式,即先夯筑一層泥土,再鋪一層芨芨草、蘆葦或灌木枝條,然后再鋪一層黏土,依次交替。
陽關至北到玉門關有約70公里的漢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臺和土塔,陽關和玉門關附近也有數座烽燧。漢長城、陽關、玉門關及其附近的烽燧、土塔共同構成了漢代河西地區(qū)的軍事防御體系,也是西漢王朝整個北方防御工程的歷史縮影,這類生土建筑扮演著重要的軍事角色。據漢書記載:“列四郡據兩關”,四郡指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兩關指的便是陽關和玉門關。
玉門關位于敦煌城西北的戈壁灘中,有“小方盤城”之稱,于公元前111年左右建立,是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整個關城為正方形,使用黃膠土夯筑,高約10米,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總體面積有633平方米,西北各開一門,儼然是一個正方形的小城堡,城東南角有馬道可以直接登頂。
漢長城
陽關位于玉門關以南,故稱為“陽關”,是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南道的咽喉要隘,同樣為黃膠土夯筑,其規(guī)模和玉門關相似,據相關史料記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陽關和玉門關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更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精神寄托,千百年來為文人墨客所吟唱。
這一類生土建筑相對較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東部賀蘭山下的西夏王陵和陜西省臨潼縣的秦始皇兵馬俑土坑,后者比較有名,只不過只有坑道屬于生土建筑遺址,而西夏王陵土遺址主體部分就是生土建筑,包括粉質沙土夯筑的墳堆、陵園的墻體和有特殊意義的土塔等。
陽關
西夏王陵是中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地面遺跡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與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南鞏縣宋陵合稱為“三大帝王陵園”,西夏王陵多數建筑為生土建筑,其中享有“東方金字塔”之美譽的陵塔為西夏王陵所獨有。
西夏陵陵邑遺址
整個西夏王陵建立在遼闊的荒漠之上,占地面積約有50平方公里,包括9座帝王陵園和250余座達官貴人的墓葬,以及一座西夏陵陵邑遺址,其中帝王陵園和達官貴人的墓葬破壞十分嚴重,西夏陵陵邑遺址保存的比較完整,主體建筑材料均為生土。
以西夏陵陵邑遺址為例,西夏陵陵邑遺址是一個重要的建筑群,整體平面布局呈長方形,坐北朝南,最外圍是一圈土筑墻垣,殘高1米多,寬3米,除了北方以外,東西南各有一道城門,在西城墻有一側門,筑有甕城。什么是甕城呢?甕城是我國古代城市城墻防御體系的一部分,是專門修建在城門外保護城門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設有箭樓等防御設施。西夏陵陵邑遺址內建筑自南而北可分為3個部分,墻體和墻基均為生土建筑,遺址中圍墻、院落、殿堂等遺跡保存十分完好,不一一贅述。
西夏王陵
土建筑遺址是保存在我國西北古絲綢之路上的主要遺址之一,在古代建筑史上不僅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更是中國古代軍事文明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萬物生于土,而終歸于土。亙古至今,無有例外,建筑亦然。這些土建筑走過了漫長的歲月,雖不復往日之榮光,有些甚至只剩下殘垣斷壁,但正是如此,它們也永遠成為了華夏文明變遷的見證者和記載者。(摘自“絲綢之路”公眾號)(編輯/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