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林寶
老屋是故鄉(xiāng)的標志。如今故鄉(xiāng)發(fā)生巨變,老屋已成了回憶。
記憶中的老屋,是一棟低矮、簡陋的平房:四列三間,泥巴瓦,土磚墻。屋后有一片竹林,還有一棵百年老樟樹,四季樹影婆娑。那年夏季的一天下午,天昏地暗,緊接著下起了暴風雨。老屋被風吹得晃動不已。突然,西面的半堵墻坍塌了,年逾花甲的祖母也被瓦片砸傷……此后,新建一棟房屋成了全家人的夢想。
沒過多久,父親買來兩頭小豬崽,用家里的谷糠潲水和地里的蔬菜、池塘里的水葫蘆精心喂養(yǎng)。一年后,兩頭豬并沒有長得膘肥體壯,僅僅一百來斤,便被父親捆綁在獨輪土車上,推到供銷社賣了。第二天,父親推著獨輪土車,背著個布袋去南昌市撫河邊的章江門外的木材廠碼頭選購木頭。吃過早飯出發(fā),到天黑他才回到家里?;貋頃r,父親的獨輪土車上架著4根近6米長的大木頭。父親將大木頭分成兩份分別放在獨輪土車的左右,在“羊角”處交叉壓著,然后用麻繩緊緊捆住。獨輪土車是村里人世世代代用來推大糞澆地種菜、潑田種稻不可或缺的運輸工具,推它時不僅要有力氣而且要懂技巧,何況還搭載著大木頭!可父親硬是一路拼命用力往前推,從贛江碼頭推到青山湖邊的家里。那吱呀吱呀的聲音,父親汗流浹背的樣子……一直留存在我的記憶里。
大木頭斜放在老屋東面的大苦楝樹上,村里的小伙伴們把它當成爬樹的云梯。只要天氣晴好,總有不少“蘿卜頭”在大木頭上攀爬……那些日子里,兩只喜鵲也來湊熱鬧,在苦楝樹上做窩、下蛋……等父親把做屋用的木料運完,小喜鵲也長大飛走了。晚稻收割完了,父親又帶領幾個人用一根粗竹竿和兩根竹籮索,拖來一只大石頭碾子,在那片收割完稻谷的田里忙個不停。那只重達數百斤的石頭碾子被父親幾個人拉著由東往西、從南到北地碾過來碾過去,不知道碾了多少遍,才把泥巴碾得光溜溜的像一塊大鐵皮。接著父親又扛著劃尺、鐵鍬來到田里鏟土磚。鏟好后又用獨輪土車一車一車地推回家,架在苦楝樹下風干……辛苦了幾年,一棟四列三間的新平房終于矗立在那棵大苦楝樹旁。
20世紀90年代初,江西省的第一個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就選擇在我家鄉(xiāng)。一夜之間,全村數百畝土地被國家征用。一個個鄉(xiāng)村瞬間成了改革開放的試點區(qū)。緊接著開發(fā)區(qū)的樓房像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火炬廣場、青山湖大道、青山湖隧道……老家也由鄉(xiāng)村變成了城中村。更沒有想到的是,2016年老家被南昌市列為舊城改造項目。偌大的一個村子,眨眼工夫被推土機、挖掘機……夷為平地。安置小區(qū)將建設30多層的住宅樓、商廈、園林,眼下,運土車、水泥攪拌車正在忙碌著……
新樓房像搭積木似的升起來,村里人又歡喜又充滿期待。家里的哥哥、姐姐和弟弟經常聚在一起商議,有的還拿出設計圖,暢想著新房交付后怎么裝修,選什么品牌的材料,買歐式家具還是中式家具……每家都準備了十幾萬元的裝修費呢。每每聽到他們的交談,特別是要我提意見、建議時,我總是一番感慨:老父親建那棟老屋的時候是多么艱難??!誰知姐姐卻說:“那是什么年頭的事?老父親做屋的錢還不夠現在吃頓飯呢!”說罷大家都笑了起來。
是啊,想想當年老父親艱難地推著獨輪土車從贛江碼頭把木頭運回家,想想一家人不分日夜地碾田泥、鏟土磚,想想為做新屋省吃儉用的那些日子,內心怎能不生發(fā)感慨?一棟老屋,雖然不見規(guī)模,但它也是時代的變奏曲,緊跟著國家的發(fā)展步伐。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沒有國家的繁榮發(fā)展,哪來農民變市民?哪來平房變樓房?哪來老百姓的幸福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