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斐
合作與競爭一直是并存于當今及未來社會的兩種狀態(tài)。社會學對于合作的定義是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為達到某種共同目的,相互配合的一種聯(lián)合行動。同時提出,想要順利合作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第一,一致的目標。第二,統(tǒng)一的認識和規(guī)范。第三,相互信賴的合作氣氛。從上述三點我們可以看出,合作并非是人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需要后天加以引導和培養(yǎng)才能夠形成的能力。從社會化的角度來說,合作能夠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fā)展,能夠使幼兒改變以我為中心的想法,能夠增強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引導幼兒,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能力呢?
從兒童發(fā)展心理學來看,幼兒是通過感知認識事物的,他們無法對事物的認識進行深度加工,僅能認識事物的表象,由于年齡較小,心理發(fā)展受限,他們的自控和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較弱,注意力很難集中,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從上述幼兒心理發(fā)展特點來看,想要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必須充分考慮幼兒的特點等因素。
一、利用游戲,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
1.合作類游戲
合作類趣味游戲通常很受幼兒的歡迎,它不像傳統(tǒng)游戲那樣枯燥乏味,既能夠調(diào)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又能夠鍛煉幼兒的集體意識和合作能力。例如,老鷹抓小雞的游戲,教師扮演老鷹,讓幼兒排成一縱隊,選出一名隊長帶頭,在游戲過程中讓幼兒思考怎樣與其他同學配合才能保證隊伍不散,“小雞”不被“老鷹”抓到。進行這個游戲時,筆者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雖然年紀很小,但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隊伍的最末端是重點,因為末端的孩子很容易被老鷹抓到。這時,帶頭的孩子面對老鷹的進攻反應會更加迅速,所有孩子都會有意識地保護最末端的孩子。這樣一來,幼兒在游戲中就有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合作狀態(tài),可能當時他們并沒有合作意識,但他們感受到了合作的樂趣。由此可見,合作類游戲可以讓幼兒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建立合作關系,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引導幼兒合作的方式。
2.角色扮演類游戲
角色扮演類游戲的趣味性極強,能夠極大地調(diào)動幼兒的興趣,我們可以給幼兒設計這樣一個情境:拜年,讓幼兒自己分配角色,體驗“拜年”的過程,了解“拜年”應該做哪些事情,并圍繞這件事分別說一說自己的感受。拜年的情境可以讓幼兒自己設計,他們通過討論,很快就設計好了具體的情節(jié),從中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幼兒在討論的過程中,關系越來越和諧。幼兒在這個游戲中感受到了樂趣,他們互相商量,彼此配合,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能夠順利地完成這個游戲,希望最后體現(xiàn)出來的“拜年”游戲是相對完美的。
3.模型類游戲
模型類游戲是非常適合小組合作共同完成的游戲。例如,給幼兒設置一個任務,讓他們搭建一個機器人模型。教師可以對幼兒進行分組,讓每個幼兒分別負責不同的搭建部分,然后通過討論、合作共同完成模型的搭建,極大地發(fā)揮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他們積極思考,共同討論模型圖紙,最終合作完成任務。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幼兒切身體會到了合作的樂趣,對加強他們之間的關系很有幫助。
二、通過總結(jié),引導幼兒感受合作帶來的快樂
教師及時地點評游戲結(jié)果,能夠幫助幼兒認識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在老鷹抓小雞游戲中,教師可以幫助幼兒認識隊伍的最末端才是游戲的重點,然后引導幼兒認識保護最后一個幼兒的重要性,讓他們明白這才是躲過老鷹抓捕的關鍵,初步形成團隊意識。在“拜年”游戲中,教師應及時點評游戲的優(yōu)點,讓幼兒感受成功的喜悅。在模型游戲中,教師可以直接展示幼兒最終的搭建成果,沒有什么比最終的模型更具說服力,幼兒看見自己的成果被展示出來了,他們會由衷地感到高興,他們也會明白這不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從而認識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將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定義為第三層次的需要。在游戲教學中,教師引導幼兒理解合作的重要性,不僅是為了讓他們在未來形成一定的社會競爭力,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彼此看見、彼此需要和彼此接納,讓他們在社會生活中能夠有一定歸屬感,做一個健康樂觀的人。
作者單位?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襄南鎮(zhèn)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