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怡婷
鏡頭下,春耕夏種、秋收冬藏,三時三餐、四季流轉的農村生活,與古色古香、詩意簡樸的意境相融合,微博美食博主李子柒在四川的鄉(xiāng)村泥土上,種出了豐碩的作物,也種出了屬于自己的果實。她現已有國內粉絲近3000萬,海外粉絲700多萬,登上《中國新聞周刊》封面。同時,以自媒體記錄簡樸農村生活的華農兄弟也廣受關注。他們的大火并不是偶然,其背后的原因是現代社會的大眾需求。
國人對她的關注與喜愛隱含著中國人特有的鄉(xiāng)土情結。社會學泰斗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中提到了中國基層社會對于泥土的情懷,例如中國人到哪兒都要試試能不能種地,水土不服想家時用一些家鄉(xiāng)的泥土煮湯喝等。縱然在現代社會中,居住在城市的我們往往意識不到泥土之于我們的重要性,但實際上,這種鄉(xiāng)土情結深深地系在我們的血脈中。當前中國有九億農業(yè)戶口,即使我們生于城市長于城市,我們的父輩祖輩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農民出身。因此,對于耕種生活,中國人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與依戀感。而在潛意識熟悉的底色上,現代社會與鄉(xiāng)土的隔膜,又為我們眼中的鄉(xiāng)土披上了一層新奇的顏色。在親近與好奇的雙重驅使下,我們不斷地點開視頻,感受那熟悉又陌生的鄉(xiāng)土本色。
那么對于眾多的海外粉絲該如何解釋?這引出了現代社會中人們所共同面臨的困境??旃?jié)奏的生活,讓我們很難靜下來與大自然相處、與自己相處;物質化的社會,使我們不斷地去占有去索取。而李子柒所展現的生活卻恰恰相反,恬淡閑適、自給自足、不物欲、不占有,這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狀態(tài),也正是人們現在所缺失的那種生活。因為缺失,所以需要,人們渴求著能得到一份安寧與淡然,在李子柒的鏡頭之中尋覓著那些現代社會所丟失的純樸與安適。對于無數被困于時代囚籠中的人,這種極簡的生活是一種釋放。而大多數人卻又不能割舍擺脫快節(jié)奏生活與占有的本性,于是李子柒的生活便成了他們“望梅止渴”的那顆“梅”。
對于鄉(xiāng)土田園與對于極簡純樸生活的需求,都是現代潮流沖擊之下,人們對于質樸的緬懷與憧憬。如何在生活中接近這種恬淡質樸,是人們一直在探尋的。從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獨自冥想,到如今“斷舍離”的生活方式,人們不斷地與物欲對抗。但物欲不是罪惡,是人類的本性,也正是它不斷地推動著社會的進程。如何在兩種需求之間找到平衡,是人類的一個共同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