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青
每天早晨,我都會從穿城而過的湟水河上走過。站在橋上看風景,橋下水聲潺潺,橋邊柳絲飄飄,為小城帶來了無限的風雅與詩意。橋上橋下,悠閑行走的人群沉浸在這綠色豐盈的景色里,我不住地感慨:我們的家園越來越美,越來越綠,也越來越有韻致了。
湟水河是西寧的母親河,在遙遠的過去,“湟流春漲”是西寧古八景之一。北宋李遠在《青唐錄》中這樣描述:“宗河行其中,夾岸皆人居,間以松篁,宛如荊楚。”在李遠眼里,湟水流域的景色與江南無異。如今,古老的景色雖然看不見了,但嶄新的湟水河成了鑲嵌在城區(qū)里的一條錦帶,曼妙千里,馳向遠方。
我站在橋上,向橋下望去,左側是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柳叢,右側是樹成蔭,景成畫。一座座靜雅的小樓打開了一扇扇能看見風景的窗。聽朋友說,她小時候就經(jīng)常來到湟水河邊游玩,大人們在清澈的河水里洗衣,孩子們在水中嬉戲。那時候,河邊的草木花香、河水的碧光粼粼都是童年記憶的美圖。后來,隨著采砂的污染,工業(yè)的排放及生活垃圾的侵害,干旱缺水、水生態(tài)脆弱、水土流失嚴重、水環(huán)境質量差、水體含沙量高等導致河中淤泥形成的灘涂裸露,雜草叢生,亂石堆積,有的河段甚至臭味撲鼻。于是,西寧人的母親河再也沒有了清粼粼的流水。而今,在湟水河綜合治理工程正式啟動后,我們又見到了清澈如玉的母親河,河水清凌,綠色環(huán)繞,綿延馳向遠方的碧水成了一條綠色的河。在遠處,還有一個能升降水波的液壓壩,形成了一個個連續(xù)水面,從高向低緩緩流淌,也如同瀑布一般,讓人眼前一亮。河中有水,河邊有綠,在護河石欄旁邊的紅色慢行道上,人們緩緩前行,迎著清風,聞著花香,心情也和緩緩流淌的湟水河一樣舒暢。又看到了兒時清澈的河水,繞城的綠色也成了西寧的新景觀,朋友還辦理了免費騎行卡,每天和風光秀美的母親河一起穿城而過。
高原人對綠色的深愛和期盼就在這天朗水清的湟水河里得到了滋潤,更在滿城濃密的綠樹中享受了春風。是的,有綠水也有青山,才是我們的綠色家園。我記得20年前從陜西來到青海的時候,感覺沿途越走越荒涼,看到沿途那些荒山、禿嶺與戈壁,心中難免生出幾分悲涼。而今,步入青海的旅途也變成綠色,一座座青山伴著綠水成了嶄新的容顏。我每天經(jīng)過的新寧路,一側是筆直的楊,一側是蒼勁的松,沿途移步換景,處處盈綠。這只是城區(qū)里的綠景,而在南北兩山上,一片片綠色的樹林也展開了一片片生機盎然。不經(jīng)意間抬眼,西寧人就能看見青山。
據(jù)介紹,南北兩山綠化自1989年啟動以來,歷經(jīng)南北山一、二期工程綠化,大南山生態(tài)綠色屏障工程一、二期工程綠化,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綠化建設,完成投資16.1億元,兩山綠化總面積達23.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7.2%增長到75%,形成了以鄉(xiāng)土針葉樹為主,喬灌結合、針闊混交的山地森林,建成了湟水森林公園、野生動物園等一批森林景區(qū)景點,形成集生態(tài)保護、旅游觀光等為一體的城市生態(tài)綠色屏障。如今,荒涼的南北山已變成兩座林木豐盈的天然氧吧。通過南北山的變化,西寧的降雨量也明顯增多,狂風、沙塵暴天氣明顯減少,在青山綠水的映照下,西寧真的是越來越像江南。
今天,再次踏上了從北京馳往西寧的列車,駛入青海地段,同行的游客便被映入眼簾的一路綠色所震驚。她們驚嘆著,震撼著,說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如今的高原竟如此綠意豐盈??粗@一抹又一抹的綠色從車窗外漸漸掠過,我也越來越欣喜: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我們的家園正在綠水青山的映襯下走上了一條綠色發(fā)展的前行之路。
內心欣喜之余,我想立刻寫出一篇綠色家園的嶄新篇章,可卻遲遲下不了筆。這讓我想起作家賈平凹在《商州初錄》里的那句話:“要寫出這個地方,似乎中國三千個方塊字拼成的形容詞是太少了,太少了,我只能這么說:這個地方是多么好??!”于是,我也只能說,我的綠色家園真是太美了,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