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標
生態(tài)寫作是解決當下學生寫作問題的關鍵所在。讓學生用心去觀察生活,用心去體悟生活,將自己的真實想法通過文字表達出來,進而培養(yǎng)良好的寫作能力,是寫作教育的最終目的。本文通過對生態(tài)寫作的內涵進行分析,并對如何培養(yǎng)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中學生的寫作能力提供幾點建議。
生態(tài)作文,就是摒棄傳統(tǒng)寫作的窠臼,突破陳規(guī)舊俗對當下初中生寫作的限制,用學生自己的心去感知所見到的人和事物,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流露于筆端而生成作文。這是自然的寫作、真實的寫作。自從恢復高考以來,在教育評價上仍然是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標志。我國教育研究者雖然早已認識到這一問題,但是暫時也無法找到一個更公平、更有效的評價機制。這就導致了學生只能唯分數馬首是瞻,一切以獲得高分為最終目的,最終迫使學生采用八股文式的文章寫作。
學校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生態(tài)作文的環(huán)境和有利的空間,作為教師要給予學生技術和方法上的指導,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這是毋庸置疑的。生態(tài)作文,要讓寫作貼近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自我表達的能力,愿意動筆的好習慣。因此,生態(tài)寫作對于培養(yǎng)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
1.拓展閱讀,開闊學生生態(tài)寫作的視野
在生態(tài)寫作的要求下,學生的真實寫作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對知識有一定的積累,對生活的感知有一定體悟,有自己的個性認知和獨到表達。那么教師在閱讀指導上就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感能力和閱讀能力,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可以初步鑒賞文學作品,體會作者的情感,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首先,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閱讀動力。一方面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方法引導,指導學生正確閱讀。另一方面,教師要增強學生的內在閱讀動力,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當然也要鼓勵學生讀好書,給予一定書目的推薦。這種推薦可以是課內課標要求的拓展閱讀,也可以是課外教師經過篩選比較優(yōu)秀、適合初中生這個年齡段的文章。
其次,教師還要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閱讀。盡管社會大環(huán)境的閱讀氛圍不是很濃,但是并不妨礙教師在學校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可以合理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例如,定期讓學生參觀學校圖書館,請知名人士來校講座,教室內設立圖書角等等。營造濃郁的氛圍,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閱讀資源,為學生形成自己的判斷提供切實可靠的依據,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用好教材,精選學生生態(tài)寫作的范例
最初的寫作練習一定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的樣板就要精心選擇,起點要準要高。教師不必舍近求遠,語文教材選取的文章都是經過反復篩選的好文,教師可以深挖教材中具有深意的章節(jié),引導學生進行體悟和解讀。讓學生通過教材的內容聯想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調動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文學作品大多會給讀者留下許多猜測想象的地方,只要進行深入細致地研究,就能挖掘出許多深刻的東西。所以,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細致地閱讀,讓學生細細體味文章的脈絡以及作者這樣寫的良苦用心。
例如,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用樸素的文字將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人。每一個細節(jié)的描寫,深刻地刻畫了父親的形象,無不牽動著讀者的心。教師可以在完成課時任務時,將個別關鍵詞拋給學生,讓學生分析作者為什么要在這里用這個詞,這個詞的運用好處在哪,如果在日后的寫作中遇到同樣的情景,用哪個詞會更好。文中有這樣一段:“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這段文字雖然簡短樸實,但是其中許多字詞細細琢磨起來便會覺得韻味十足,就能在腦海里想象出父親對于遠行的兒女的不放心和牽掛。簡短的幾個字就把父親內心的情感世界勾勒無遺,換了其他的詞語都是不妥當的。通過對教材的合理運用,有效教學,使學生充分理解,只有在自己的寫作中仔細斟酌,精雕細刻,才能表達到位。
像這樣有深度的好文教材里有許多。當然原則只有一個,寧可短少精湛也不可以貪多。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讓學生在探索中不僅學習到了知識,還會對這種學習方式產生興趣,為以后的學習增加動力,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多方面的提升。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為生態(tài)寫作提供方法,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3.背誦積累,豐富學生生態(tài)寫作的底蘊
腹有詩書氣自華。有了大量的積累,寫作的才思才能不斷流淌,寫作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因此背誦是有效而實在的方式。背誦這一環(huán)節(jié),應該是語文學習中比較困難的部分。導致學生不愿意背誦,甚至是厭惡背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師為了完成課標要求,給予學生的任務。當然也不能把責任全部歸結到一線教師的身上。首先課時短,教育任務重,學生平時所學科目繁雜,作業(yè)量大,加之考試壓力已經使得學生喘不過氣來。教師只能根據課時的實際情況匆匆完成課標任務,課時內容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又無法對所學知識充分消化,這個時候再讓學生們背誦,確實難度很大,極易產生厭學心理。
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從實際出發(fā),針對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策略。引導學生對文本多閱讀,多積累,讓學生在不斷的閱讀中感悟,深層次思考。當學生體會到閱讀的快樂,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和主旨之后,再背誦起來就不會那么困難。
例如,在《木蘭詩》一文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木蘭詩的時代背景,利用多媒體播放花木蘭相關內容的視頻,讓學生理順故事的整個過程和要抒發(fā)的情感,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之后,再帶領學生一起閱讀這篇文章。因為學生是帶著情感去閱讀,對文章本身也是非常感興趣的,在第一遍閱讀之后某些語句就已經朗朗上口了。在課后學生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將這篇文章背誦下來。當然,教師還要對學生的背誦進行鼓勵和指導,將背誦的技巧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在獲得捷徑之后有一種成就感。
在堅持背誦一階段后,學生不再畏懼背誦,甚至會主動去背誦,在完成老師要求的背誦內容后,還會收集相關課外文本進行積累,形成良性循環(huán),不斷地為生態(tài)寫作豐富底蘊,為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基礎,這才是背誦的真正目的。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突破傳統(tǒng)寫作的束縛,充分利用課內課外的文本資源,在方法上和環(huán)境上提供有利支持與保障,從而讓學生實現生態(tài)寫作,將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文字表現出來,并且在生態(tài)寫作的過程中實現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作者簡介:江蘇省張家港市港口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