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宏偉
閱讀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閱讀講究層次性、多維性和情感體驗性。只有把閱讀看成生命的一部分,并對文本內容做到真正的感悟與體驗,學生才能真正讀懂文本,不斷走向閱讀深處,開闊閱讀視野,提高核心素養(yǎng)。
從某種層面上看,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思維、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入課文的學習環(huán)境,體驗情感和收獲知識,教師一定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給學生講述作者的寫作背景、寫作技巧等知識,促使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
例如,教師在教《江南春》時,可以給學生講述作者的人生經歷,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性格、常用的寫作手法。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理解文章的語言魅力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另外,教師應立足學生主體,根據學生情感認知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參考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國學經典內容的難度,推薦學生閱讀國學經典著作。例如,低段的學生可以先從《三字經》《弟子規(guī)》《百家姓》《千字文》等開始,讓學生在淺顯易懂的經典蒙學書籍中發(fā)展語感,形成對誦讀的初步體驗;中段的學生可以誦讀《大學》《中庸》《論語》《老子》和意境幽遠的古詩詞,提高誦讀難度,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高段的學生可以這樣拓展——誦讀《孟子》《古文觀止》《史記》中的名段,接受文化熏陶,體會蘊含其中的道理。
對于小學生來說,豐富的閱讀實踐活動,不僅打破了課堂閱讀的局限,還可以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因此,教師需要對文中的意境進行細致地講解,讓學生深入理解閱讀的主題,促進學生在分析與研究閱讀主題時,做到觸類旁通。
例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聲音》《父親、樹林和鳥》的時候,教師結合課上閱讀引導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神奇,激發(fā)學生探索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感。農村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對于留守兒童而言,這些自然資源就是一本厚重而生動的書籍,而引導學生閱讀“大自然”這本書,則成為學生實踐探索的重要途徑。教師以“大自然的啟示”為主題,組織學生參與閱讀實踐活動。根據活動計劃,教師首先介紹閱讀主題,并向學生說明活動目的以及學生的閱讀實踐任務;組織學生建立閱讀實踐小組,并設計名稱與口號;教師推薦關于大自然的書籍,同時給各小組一定的自主閱讀空間,鼓勵學生利用圖書館、互聯網等渠道獲取閱讀材料,交流閱讀成果,并探討大自然帶來的啟示,做好閱讀記錄;最后,展示閱讀實踐成果,交流閱讀體會,教師做好歸納總結,評價學生的閱讀過程。
深度閱讀,能夠擴展學生的視野。在開展經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將其中的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通過課文的中心思想去引導學生,幫助其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念。例如,刻苦學習、尊老愛幼、熱愛祖國、舍己為人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彰顯閱讀教學的核心價值。
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具有思想觀念教育意義的小古文,例如《司馬光砸缸》《貓斗》等。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閱讀賞析時,要充分挖掘小古文中的每一個關鍵點,指導學生進行精細化閱讀。比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談一談閱讀感受,或者說一說再次遇到此類情況會如何處理,使課文所蘊含的道理轉化成內在素養(yǎng),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道德觀,使學生的心智得以全面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時常站在小學生的視角去考慮如何開展教學工作,將蘊藏在小古文當中的深刻道理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進行理解與體會,最終形成其思想體系中的一部分。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應體現在不同層次、不同維度之上,教師引領學生抓住文本的生長點,在閱讀中促使學生真正品味出文本語言的味道,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