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燕
語文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精神內(nèi)涵。語言離不開思維,從本質(zhì)上來說,語言就是思維的結(jié)果,同時也是思維的工具。初中語文教學,要求教師強化對學生的語言思維訓練,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并理解語文知識,還要讓學生對結(jié)論生成的過程進行思考和理解,進而豐富學生的語文創(chuàng)造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語文思維指的就是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能夠?qū)φZ文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初中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具有愛玩兒的天性,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極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干擾和影響,難以集中注意力,不利于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yǎng)。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此可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教師可在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愉悅的教學情境、輕松自由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放松學生身心的同時,為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增添動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
例如在教學初中語文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我會先讓學生閱讀課文,構(gòu)建起對文本的初步理解。由于課文中多處提到了有關生活的情節(jié)和內(nèi)容,在學生閱讀完畢后,我就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中提到了“覆盆子”和“桑葚”兩種植物,學生對這兩種植物及其果實了解不多,僅僅透過文本并不能夠體會到文中所提及“覆盆子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這一句話的含義,我就準備好了覆盆子和桑葚,讓學生進行觀看和品嘗,并讓他們積極尋找兩種植物果實之間的相似點,再找出它們的不同點。最后我再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有關的其他植物果實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進行深入了解。這樣既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
從本質(zhì)上來說,語文學習就是一種對學生思維的訓練。思維是一個復雜且抽象的心理過程,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在自主思考和學習中難免會碰到瓶頸,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對學生的語文邏輯思維能力進行訓練。教師可采取設置疑問的方式開展教學,讓學生圍繞著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和交流討論。這樣學生就能夠運用精準的語言表述自身的思維過程,從而提高語文思維水平。
除此之外,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還應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合作學習和互動互助,增強學生的思維訓練,引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思考,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
例如在教學初中語文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中的《我的信念》一課時,我就先指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反復閱讀和朗讀,讓學生明確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出來的情操和思想,了解并認同科學家的思維能力和性格特點。之后我再提出問題:“你們了解居里夫人嗎?她有著怎樣的科學故事呢?她又是怎樣攻克難關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思考、交流和討論,最后再讓每小組選出一名代表,對本組所總結(jié)出來的結(jié)論進行闡述。有的學生回答道:“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堅持下去,一定能夠克服困難!”還有的學生補充道:“不管做什么,我們必須首先要有信心!”這在幫助學生堅定信念的同時,提高其自身的語文思維能力,并促進學生表達能力、交流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的提高。
在日常生活當中,語文隨處可見,生活在語文教育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將生活元素引入教學內(nèi)容,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教師可從兩方面入手。第一就是實現(xiàn)教材內(nèi)容的生活化,第二就是充實生活化資源。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情感教育。思維與情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的,人是思維與感性的結(jié)合體,脫離了感性的思維教育是沒有依托的。思維能力具有獨特性,指的是學生在面臨語文問題時,能夠不盲目且不依賴語文問題和外界條件而進行思考和理解,并得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判斷。要想強化學生的語文思維,就必須強調(diào)思維的獨特性,將尊重學生的思維特點作為著力點,給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自由空間,同時引導學生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思維方式,從而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初中語文部編版教材八年級下冊中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古詩時,我先帶領學生了解并領悟“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一千古名句,讓學生深入理解這種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真摯友情,引導學生明確高尚的社交觀念。然后我再結(jié)合生活實際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你們有這樣的朋友嗎?你們有怎樣的故事呢?”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在回憶當中思考自身的價值觀,確定自身的價值取向,判斷自身的故事是否符合“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一句的內(nèi)在含義,從而促使學生積極發(fā)散思維,并了解語文思維的發(fā)展過程和結(jié)果,真正認識到情感的產(chǎn)生與思維的認知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
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能夠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語言文化知識,熟悉并靈活應用語言進行交流,對語言進行準確的表述,在語言得到訓練的同時,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語文思維也會得到培養(yǎng)。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要求教師注重基礎教學,讓學生在實踐當中運用語言,并將其與自身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意識結(jié)合起來,逐漸認識到語文思維的重要性,進而不斷提升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初中語文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中《景物描寫》這一寫作模塊時,我先將寫作主題定為對“?!钡拿鑼?,隨后設置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你們對海的印象是什么呢?你們對海又有著怎樣的情感?”再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一段各個地區(qū)海邊的視頻,包括南方的海和北方的海,讓學生進行觀看和觀察,引導學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靈活應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進行描寫,突出細節(jié)。有的學生回答道:“南方的??雌饋砗堋疂駶櫍屣L拂過,很是清爽!”有的學生說道:“北方的??雌饋硎帧捝?,風變得更有‘力量,更為涼爽!”學生對海的表述不同,就說明他們對海的觀察不同,情感不同,這也突出了語文思維的差異性。通過豐富寫作內(nèi)容,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而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提升語文思維。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要求教師從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綜合的教育手段,加強對學生思維的訓練,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水平。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第二初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