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蘭友
《雜文月刊》2020年5月上原創(chuàng)版刊登了一篇文章《怎樣理解“躺在家里就是貢獻國家”?》,“躺在家里就是貢獻國家”是在疫情爆發(fā)期為減少人員流動可能造成病毒傳播的特殊說法,在后疫情時代,我們的確應反思一下過去人類過度干預自然侵犯自然的生存模式了。
有報道說,近幾個月,因疫情影響,人類活動按下了暫停鍵,令人吃驚的現象很快發(fā)生了:意大利威尼斯的水質開始變得清澈,近海出現海豚;南非開普敦市街頭企鵝結伴逛街;印度城市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中國鄱陽湖和長江部分水域頻頻出現江豚……
疫情期間不聚餐、少聚會、拒絕野味等生活習慣,能否影響后疫情時代?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疫情也應改變人們的觀念,追求文明的有品質的生活應成為大多數人的自覺選擇,讓生活的節(jié)奏慢下來,讓過多伸向自然的手縮回來,對自然取之以時、取之以度,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比如旅游,我們不僅要“到此一游”,更應通過深入的觀察、體味、學習有所收獲,這就需要我們的步伐慢下來,心沉靜下來,疫情時期景區(qū)采取的預約、限流措施的效果,能否優(yōu)化成一種人們可以理解且自愿遵守的常態(tài)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