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梅 顧栩賢 申寶偉
摘 ?要:.互聯(lián)網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人們生活方式發(fā)生巨大變革,基于智能終端的移動支付已成為是消費者主要支付方式之一,互聯(lián)網經濟與文化消費結合產生了網絡文化消費。大學生是使用移動支付的主要群體,國內外諸多研究表明,移動支付對大學生的網絡文化消費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就移動支付環(huán)境下大學生網絡文化消費現狀及其對大學生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深度的分析與探討。本次調查在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礎上,以問卷調查為主要研究方法,重點考察了臨沂大學在校大學生移動支付環(huán)境下網絡文化消費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移動支付的使用對其網絡文化消費的影響,明確大學生移動支付使用對其網絡文化消費有無影響,具有什么樣的影響,產生這樣影響的原因以及如何促進大學生正確理性進行網絡文化消費等問題。
關鍵詞:移動支付;大學生;網絡文化消費
根據CNNIC發(fā)布的《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8.1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為98.6%。手機網絡支付規(guī)模達5.83億,較2017年增長10.7%。移動支付的誕生與發(fā)展促進了大學生的文化消費,中國大學生正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一大主力。.本研究以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探討移動支付對網絡文化消費的影響.
一、理論概述
移動支付(mobile payment)
移動支付是指移動客戶端利用手機等電子產品來進行電子貨幣支付的一種支付方式。移動支付將互聯(lián)網、終端設備、金融機構有效地聯(lián)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新型的支付體系,其主要表現形式是手機支付。移動支付不僅僅能夠進行貨幣支付,還可以繳納話費、燃氣、水電等生活費用。移動支付開創(chuàng)了新的支付方式,使電子貨幣開始普及。
文化消費(Cultural consumption)
文化消費是指用文化產品或服務來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一種消費。文化消費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旅游觀光等方面。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文化消費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文化消費呈現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眾化、全球化的特征。而以高速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為背景以移動支付為主要方式的文化消費被稱為網絡文化消費(Internet culture consumption)。
移動支付和網絡文化消費都是互聯(lián)網發(fā)展到移動互聯(lián)階段的產物,是傳統(tǒng)支付手段和消費內容的延伸。在當今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大學生群體逐漸出現了新的消費行為和特點。已有研究發(fā)現,當代大學生的消費文化呈現出炫耀消費、追求個性、超前消費等特征。我們通過對現有研究進行分析與總結,得出如下內容:
文化消費的研究現狀
文化消費研究在國外起步較早。國外對文化消費的研究主要從三個學科角度,一個是社會學角度,一個是經濟學角度,還有一個是心理學角度。相對而言,社會學角度的相關研究分量更為厚重。
在1985年的全國消費經濟研討會上,“文化消費”第一次作為學術術語的身份被明確提出。國內對文化消費的研究大體上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文化消費的理論研究,第二個方面是文化消費的狀況研究,第三個方面是文化消費的影響因素研究。目前國內學者圍繞文化消費展開的研究呈現出成果豐碩、方法科學、數據一手等特點。但總體而言,我們認為現有研究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存在不足:(1)研究視角上,多數研究的視角仍然選擇從經濟學切入,探究哪些因素會通過何種途徑對文化消費產生怎樣的經濟效應,缺乏從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是心理學等關聯(lián)學科的復合、交叉視角。
(2)多數研究的內容同質并且單調,以文化消費影響因素研究為例,當前研究重點仍然主要集中在探討收人、受教育程度、儲蓄率、人口結構、知識產權保護等與文化消費的關系,缺乏對公共文化財政支出與文化消費關系、社會網絡與文化消費關系、文化消費動機變遷等內容的深入探討與系統(tǒng)研究。
在國內,因移動支付屬于新興事物,故相關研究較少,近幾年才引起重視。學界對移動支付+文化消費的研究是零碎的,欠缺的,碎片化的。我們對移動支付環(huán)境下中國的網絡文化消費狀況缺乏整體的認知,缺乏系統(tǒng)性的研究。
移動支付環(huán)境下大學生網絡文化消費的研究現狀
移動支付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網絡文化消費存在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在已有研究中,主要從移動支付的普及、新媒體、家庭資本、市場化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分析。
1、移動支付的普及對大學生消費觀念的影響。針對移動支付使用情況及使用原因,廣西師范大學的董雨奇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回收數據進行統(tǒng)計以及進一步分析發(fā)現,移動支付已成為高校學生支付的必備工具,大部分學生具有兩年以上的移動支付使用經驗。關于移動支付為大學生網絡文化消費帶來的變化,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趙真通過有關研究得出移動支付的三個特征:便捷性、風險性及超支性都與大學生的網絡文化消費相關,對不同的網絡文化消費的影響方向和程度不盡相同。對比傳統(tǒng)支付手段,移動支付帶來的省時、方便、易操作等便捷性能促進網絡文化消費。移動支付可能帶來的信息泄露、感染病毒、財產損失等風險會減少網絡文化消費,在面對移動支付帶來的預算超支、買后后悔等因素,選擇知識類或互動類網絡文化消費時會更加謹慎.他們可能無法減少已經完成的消費,但此后出現類似情形時,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消費.與便捷性和風險性不同,移動支付超支性會促進娛樂類網絡文化消費。
2、新媒體時代下網絡文化消費的影響。當前時代,新媒體種類具有多樣性,如微信公眾號、網紅經濟、粉絲效應、智能手機應用程序使得消費文化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16]。這一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文化消費呈現出不同差距。艾艷紅在《新媒體視閾下高校大學生文學素養(yǎng)現狀和對策研究》中指出新媒體時代具有依賴網絡和科技普及度廣、呈現出自主性消費、盲目性消費的特點,市場上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良莠不齊;楊秀云、蔣園園、馬思睿基于感知價值視角,在網絡文化產品消費意愿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影響程度上分析指出,能夠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提供給消費者觀賞、娛樂、分享等多元的在線體驗,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能充分感受到網絡文化產品所帶來的樂趣,這是網絡文化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
3、家庭資本對大學生消費的影響。家庭文化資本與家庭經濟資本對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有著隱形的影響。劉敏在《居民文化消費意愿和行為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北京市1500個樣本調查數據》中發(fā)現,可支出金錢額度與居民文化消費意愿和行為之間存在著十分明顯的正向相關關系。趙紅霞、樊俊霞在《家庭文化資本在教育公平中的作用分析——基于實證研究的討論》中指出豐富的家庭文化資本可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充足的家庭文化資本又能夠促進子女學業(yè)進步。大學生在學習上的消費也會受其影響。朱迪在《經濟資本還是文化資本更重要?--家庭背景對大學生消費文化的影響》中以手機依賴和面子消費為例,實證分析總體上強調了家庭經濟資本的重要作用,對大學生的消費文化有更顯著、直接的影響。與此同時,程毅、趙茜在《大學生的消費與認同建構---基于家庭收入水平差異的比較》中分析發(fā)現大學生的消費與認同是由顯著到不顯著的過程,在消費認同上不同家庭水平的顯著性不同,這一差異的變化反映了不同家庭收入大學生在消費認同上的變化。
4、市場化對文化消費的影響。針對市場化對文化消費的影響。胡惠林認為,市場對于文化的影響是由文化市場作為公共領域的作用而決定的,公共領域的發(fā)育程度決定了文化市場的發(fā)展程度,而文化流通即是其發(fā)揮作用的媒介;他認為,文化市場中所謂“計劃”和“市場”的區(qū)別在于文化交易的發(fā)生是由誰主導的。李康化認為,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著重在于文化產品價值的實現,而文化產品的價值是在流通和消費中實現的,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有助于實現文化產品價值。一方面,姜寧、趙邦茗利用長三角地區(qū)數據進行實證回歸,闡述文化消費水平增長與經濟發(fā)展水平增長呈正相關;但是由于歷史文化習俗等差異,文化消費速增長可能要有一定的階段性推遲。文化傳播影響是正面的,這一趨勢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地區(qū)文化領域的市場化程度。另一方面,唐琳、陳學璞針對文化自信下廣西網絡消費文化產業(yè)體系研究發(fā)現,新時代加快網絡消費文化產業(yè)體系構建是一種必然趨勢,構建市場化、規(guī)范化的網絡文化消費對消費文化產業(yè)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結論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對傳統(tǒng)文化產業(yè)形態(tài)進行了改造和升級,從而催生了一種新的文化形態(tài),如最近很火的網絡短視頻、網游等。在現今的互聯(lián)網時代,網絡技術和移動交互技術的進步催生了一種新的文化消費——網絡文化消費,推動了文化生產方式和文化消費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移動支付和網絡文化消費都是互聯(lián)網發(fā)展到移動互聯(lián)階段的產物,是傳統(tǒng)支付方式和消費內容的突破與延伸。本文通過實證分析,探討移動支付對大學生網絡文化消費的影響,發(fā)現移動支付對網絡文化消費的影響有利有弊。
一方面,由于移動支付的便捷、快速,給大學生節(jié)約了不少時間,使大學生的消費結構變得豐富多樣,推動了以大學生為消費主體的周邊學校產業(yè)經濟的發(fā)展,也有利于移動網絡技術的進一步提高。
但與此同時帶來的一系列不良影響,如部分大學生會出現由于好面子、攀比而產生過度消費、提前消費的現象,而部分網上金融APP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更是助長了此類不良風氣。在大學生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主要經濟來源還是依賴于原生家庭的前提下,提前消費所帶來的還款壓力,以及逾期所需要償還的高額利息,無疑成為了大學生的一大負擔,更有不少非法分子利用大學生尚未成熟的心智,通過“校園貸”、“裸貸”等不健康的貸款方式,導致許多原本好好的家庭深陷于巨額貸款的漩渦之中,最后鬧得家破人亡的結局。此外,網絡信息安全也是人們一直在討論的問題,由于網絡技術目前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漏洞,往往導致難以破案、遲遲不破案,這無疑會給大學生帶來一定的經濟和精神上的損失。
因此,我們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養(yǎng)成良好的消費習慣,而這方面學校可以開展有關的知識講座進行引導,同時,大學生應該學會正確理財,了解金錢的來之不易,不提前消費、過度消費,實現合理健康的移動支付。而預防信息泄露所網絡詐騙,不僅僅是大學生自己的問題,更是各大移動支付平臺的技術問題、社會上的法律問題。移動支付平臺應加強網絡購物過程中的安全性,保護好用戶的個人信息不被泄露,增加網絡詐騙案件發(fā)生后的追蹤、溯源手段,同時政府和相關部分應加大對網絡詐騙分子的打擊力度。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如何規(guī)范、健康地引導大學生學會理智利用移動支付消費這一科技成果,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艾艷紅.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文化消費現狀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04):169-170.
[2] ?趙真.移動支付對大學生網絡文化消費影響研究[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18,32(02):188-192.
[3] ?董雨奇. 移動支付對高校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D].廣西師范大學,2018.
[4] ?蔡菊珍,移動支付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yè)大學,2016.
[5] ?程毅,趙菡.大學生的消費與認同建構——基于家庭收入水平差異的比較分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2(01):87-96.
[6] ?周源.后現代主義視域下新媒體對消費文化的影響探析[J].新媒體研究,2017,3(18):66-67.
[7] ?姜寧,趙邦茗.文化消費的影響因素研究——以長三角地區(qū)為例[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5,52(05):27-35.
[8] ?劉敏.居民文化消費意愿和行為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北京市1500個樣本調查數據[J].消費經濟,2014,30(05):40-47.
[9] ?唐琳,陳學璞.文化自信下廣西網絡消費文化產業(yè)體系構建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8(06):70-73.
作者簡介:王秀梅,女,1999年01月,山東省青島市萊西縣,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