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根生
很多人認為孔子主張三思而后行,其實不盡然。魯國正卿季文子習慣于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左傳》記載,季文子之為人,于禍福利害,計較過細,以至三思而后行成了“三思而不行”。對此,宋代學者程頤曾就此專門解釋:“三思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譏之?!?/p>
古語云:“謀定而后動?!币皇庐斍埃绕涫羌彪y愁事當前,確實需要三思而后行。問題是,若把“謀”變成患得患失、求全責備,則難免光打雷、不下雨,決心掛在嘴上,落實留在紙上,正所謂“想得太多,人便退縮”??鬃优u季文子也并非否定多思,而是提醒人不要有思無行。
相比之下,騎驢找馬更加注重行動。姜太公八十遇文王是個與此相關的勵志故事。史書記載,因家道中落,姜太公年輕時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他曾宰牛賣肉,后又做過賣酒生意。無論處境怎樣艱難,他總是胸懷大志、勤苦學習,且創(chuàng)業(yè)不怕起點低,能干什么先干起來再說,在生存中求發(fā)展。后來,他在渭水之濱垂釣遇到西伯姬昌(后為周文王)。姬昌欣賞其才,拜其為太師,英雄終于有了用武之地。姜太公能大器晚成,主因就在于能騎驢找馬。如果姜太公因家道中落就整天抱怨命運不公,如果因心中有宏圖偉業(yè)就不肯底層創(chuàng)業(yè),如果因懷才不遇就放棄探討治國興邦之道,那么就算八十歲遇到西伯姬昌,恐怕也只能留下一聲嘆息。
人生彎彎曲曲水,世事重重疊疊山。諾貝爾獎得主古迪納夫先學文學,后學哲學,再學數(shù)學,30歲時又拿到了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到54歲才轉行化學開始研究鋰電池,于97歲獲諾貝爾化學獎。如此騎驢找馬也并非沒定力,而是“知止而后定”。
騎驢找馬還蘊含逢山開路精神。我國核潛艇研制初期,幾乎沒有任何參考技術資料,最終竟是通過多次拆裝兩個導彈核潛艇玩具模型,才計算和推理出核潛艇形狀與布局。當時沒有計算機,研究者們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萬個數(shù)據(jù)。就這么騎驢找馬,邊干邊創(chuàng)造條件,義無反顧地探索前行,中國核潛艇終于研制成功。故而總設計師黃旭華同志把核潛艇研制辦法概括為騎驢找馬,即“有驢先騎驢,什么時候有馬了再騎馬,總比停在原地好”。
干事創(chuàng)業(yè)是個過程,在曲折中攀登是普遍現(xiàn)象。環(huán)境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既不可能把所有不確定因素都消除于行動之前,也不可能在行動前絕對實現(xiàn)一切準備就緒??偸且磺袦蕚渚途w再行動,或者總想一步登天,難免掉進“三思而不行”的陷阱中。我們還須堅定信心,干在實處,從力所能及處發(fā)力,在先行先試中向高遠目標攀登,方能在用足機遇中收獲人生精彩。
責任編輯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