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
中國人自古就有飲茶的習慣。從“粗茶淡飯”“茶余飯后”等一些“茶”“飯”并提的詞語中,就不難看出茶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你知道嗎,這個“茶”字卻是很晚才產(chǎn)生的。
在“茶”字出現(xiàn)之前,其意義用“荼”字來表示?!墩f文解字》收“荼”而未收“茶”,北宋徐鉉曰:“此即今之茶字?!薄墩滞ā芬段毫宋碳芬舱f:“茶之始,其字為荼。”由“茶”字上溯其源,這種說法沒有錯。
那么,我們就先來說說“荼”這個字?!拜薄庇伞捌H”和“余”組成,“艸”表示字的意義跟草木有關(guān),“余”表示字的讀音與之接近?!拜薄弊畛跏侵敢环N苦菜,讀音是tu?!对娊?jīng)·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闭f的就是這種苦菜。后有“荼毒”一詞,用的也是“荼”的“苦”之義。至于《詩經(jīng)·鄭風·出其東門》中的“有女如荼”的“荼”,則是指茅草的白花。茅花白且輕柔,用以形容美人,倒也恰當。
顯然,上述兩種“荼”都不是茶。表示“茶樹”之義,是“荼”的另外一種用法。關(guān)于這一點,宋人王橋在《野客叢書》中講得很清楚:“世謂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荼有數(shù)種,……惟荼楨之荼乃今之茶也?!薄稜栄拧め屇尽罚骸皹E,苦荼?!边@里的“荼”指茶樹,“楨”也是茶樹。
被尊為“茶圣”的唐代學者陸羽在其《茶經(jīng)·一之源》中寫道:“茶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she),四曰茗,五曰荈(chuan)。”“槚、蔎、茗、荈”都是古人對茶的稱呼,只是它們在意義、用法乃至使用時期、地域等方面稍有差別。比如“茗”和“荈”都是指采摘時間較晚的茶?!败焙髞硪部梢苑褐覆琛=裉煳覀?nèi)栽谟谩败弊?,從“香茗”“品茗”等詞語來看,“茗”跟“茶”略有雅俗之別。
民間流行一種說法,認為“茶”字為陸羽所造,其實不然。早有學者從古代音韻學等角度進行了考證,得出唐以前已有“茶”字的結(jié)論。此外,尚有更為直觀的證據(jù):《三國志》《世說新語》等文獻中已有“茶”字。《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或密賜茶蘚以當酒。”這里的“茶蘚”尤如今之“茗茶”,仍是指茶。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飲茶的習慣古已有之,但古人飲茶的方式卻與今日迥然不同。最具話題性的是唐人的飲茶方式一大“特色”是:會在煮成糊狀的茶湯中添加鹽、蔥、姜、橘皮、薄荷等“調(diào)味品”。這在今天看來是多么不可思議啊!相比之下,明代興起的茶葉泡水就顯得簡便多了。
當飲茶越來越普遍,它就變得像喝水、吃飯一樣,跟日常飲食密不可分了?!安琛?,有時指飲茶,有時飲的卻未必是茶,幾乎可以視為喝水的代名詞。明代馮夢龍《掛枝兒·相思》:“念著他,懨懨成病,不茶還不飯?!?/p>
美好的事物總是容易讓人產(chǎn)生美好的聯(lián)想。唐代以后,人們用“茶”“茶茶”作為對小女孩的昵稱,應與茶文化的普及不無關(guān)系。金代元好問《德華小女五歲,能誦余詩數(shù)首,以此詩為贈》:“牙牙嬌語總堪夸,學念新詩似小茶?!弊宰ⅲ骸疤迫艘圆铻樾∨婪Q。”明代朱有燉《元宮詞》:“進得女真千戶妹,十三嬌小喚茶茶?!笨梢韵胍?,被稱為“小茶”或“茶茶”的女孩子,一定容貌秀美、清新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