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運磊
我有幾位畫家朋友,他們在我心目中,一直是魔術師般的存在:只要有筆有墨有紙,凝神片刻,普通的房間就會增添一抹亮色,平淡的日子就會綻出艷麗花朵。
作為法國第一個賦予“靜物”以生命的畫家,讓·巴蒂斯特·西梅翁·夏爾丹簡直是18世紀法蘭西現實主義藝術的“大魔術師”。我喜歡魔術表演,但更喜歡那些小打小鬧、臨場發(fā)揮、即興表演的魔術。夏爾丹的畫風就是這樣,不炫技,不刻意,亦無需聲勢浩大的前期準備,只消眼前有些廚具、水果甚至桌布、小貓小狗等,他信手一揮,清爽自然、生動傳神的畫作就被“變”出來了。
雖然他貴為皇家藝術學院院士,但在他的作品上,你看不到什么珠光寶氣,也找不出驚世駭俗的線條與構思。其作品猛一看似乎還有些平淡,但久而久之,你就會覺得他的作品有點像白居易的詩歌,很接地氣,踏實充盈,賞心悅目。據說,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特畫風,夏爾丹甚至會刻意避開濃妝艷抹的色彩和流光溢彩的器皿。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蔽也恢榔洚嬶L之所以如此,是否與其童年經歷有關。但我所了解的是,夏爾丹確實來自平民階層,是一個木匠的兒子,七八歲時開始對繪畫產生興趣,先后師從兩位學院派畫家。但他沒有被學院派的傳統技法束縛,也未一味追隨繁復精美的洛可可風格,而是直奔尋常器物的靜物畫一道煙去了。
當然,夏爾丹并不狹隘。他從小生活在社會基層,從廚娘、女仆到路人甲乙丙丁,接觸了個遍。我的推測是,對夏爾丹而言,基層豐富多彩、帶著“泥土味”的素材才是鮮活的、值得描繪的。如在其《姑娘給情書封口》畫作上,他把姑娘在情書封口時的興奮之情,刻畫得栩栩如生。
1728年,年僅29歲的夏爾丹將《鰩魚》《廚桌》兩幅靜物作品在青年美術家畫展上展出后,獲得一波又一波的怒贊,不久即作為“擁有描繪動物和果實才能的畫家”當選皇家藝術學院院士。法國藝術批評家彼埃爾·施耐德揶揄道:“沙龍的時代,終于被夏爾丹拖進了廚房?!?/p>
像做了官的陳忠實一樣,夏爾丹繼續(xù)保持著某種農民式的樸實,用心和情感去創(chuàng)作,力求讓受眾進入一個碩大無朋的想象空間。但到31歲時,夏爾丹覺得自己該突破一下了,于是涉足風俗畫領域,聚焦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如在《市場歸來》中,夏爾丹就像一個“狗仔”,在主婦放下東西的驀然回首間,用畫筆將其姿態(tài)與神情“抓拍”了下來。
對此,法國批評家狄德羅在《畫論》中對其贊不絕口:“看別人的畫,我們需要一雙經過訓練的眼睛;看夏爾丹的畫,我們只需好好使用自然給我們的眼睛就夠了?!?/p>
整整過足了10年癮之后,41歲的夏爾丹重返靜物畫領域。直到生命盡頭,他印證了那句古話:“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精妙?!贝藭r的夏爾丹,就像賈平凹贊譽汪曾祺的那樣,化身“畫狐”,“修煉成老精”。他“筆落驚風雨”,無論是銅罐、碟子還是灶臺、刀叉,靜物仿佛有了生命與靈性,立馬活靈活現。正因如此,狄德羅才稱其為“大魔術師”。
看來,“夏氏出品,必屬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