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如玥
筆者吃過很多奧地利特色菜,印象最深的還要數(shù)曾經(jīng)的皇家美食“清湯煮牛肉”了。其實它看起來非常普通,就是牛肉和蔬菜浸泡在清湯里,但它卻能在奧地利國宴上擁有穩(wěn)固的位置。只有嘗一嘗才會知道,原來這道菜的烹飪方法、進餐時的儀式感以及呈現(xiàn)出的味道都大有乾坤呢。
“清湯煮牛肉”是奧地利和德國南部很多餐館都可以制作的一道傳統(tǒng)菜式,但要說味道最正宗、名氣最大的還是維也納內城的“普拉胡塔餐廳”。餐廳外觀是綠白相間的奧地利青春派建筑風格,內部裝潢是優(yōu)雅復古的格調,用餐時仿佛回到了舊時光里,而招牌菜“清湯煮牛肉”的價格著實讓筆者心疼了一下,但整頓飯吃下來還是物有所值的。
享用“清湯煮牛肉”的過程非常有儀式感,主要分三個步驟。侍者上菜時先在桌上支起一條長鐵板,陸續(xù)把幾只大小不一的黃銅鍋放在上面,熱騰騰的鍋里飄出陣陣香氣。第一步是“喝湯”,侍者從鍋里舀出湯,分在每個人面前的小碗里,又盛上一些根莖蔬菜和一塊狀似骨頭的東西。可別小看了這鍋清澈見底的湯,完全呈現(xiàn)了天然食材的原味,牛肉的鮮美和蔬菜的甘甜都在里面,一點也不油膩。第二步是“品嘗牛骨髓”,撈出湯碗里剩的那塊骨頭,用小刀把中間的骨髓部分挖出來,均勻涂抹在一片黑面包上,可以加點鹽或黑胡椒,就像早餐吃果醬面包一樣,很有意思。第三步就是“吃牛肉”了,先取一些碎屑狀的香煎土豆放在大盤子上,再從銅鍋里夾出一片牛肉,鋪幾片湯里的橙黃色胡蘿卜做點綴,最后根據(jù)個人口味加入菠菜泥等。吃時把牛肉切成小塊,搭配清爽開胃的菜醬一起入口,口感細膩軟嫩。
“清湯煮牛肉”是中國人根據(jù)這道牛肉料理的做法起的名字,而它真正的名字在德語里的意思是“牛臀尖肉”。顧名思義,最正宗的“清湯煮牛肉”要用小牛臀尖部位的肉,但其實牛很多部位的肉都可以制作這道菜。
“清湯煮牛肉”的做法既粗獷又講究。大塊的生牛肉不必切小,直接在鍋中用低溫慢慢燉煮兩至三個小時,同時將洋蔥對半切開,煎至焦黑,用于增加湯的顏色和風味,隨后將整根的胡蘿卜、大蔥以及煎過的洋蔥放入鍋里,再煮一小時。撈出煮好的牛肉和胡蘿卜切成薄片,如果還有牛骨就劈成小塊,連同過濾后的澄清肉湯一并倒入銅鍋。最后將整鍋湯加熱至適宜食用的溫度,加一點翠綠的小蔥花,就可以端上桌了,此時的牛肉熟而不老、軟而不碎,斷面整齊漂亮,胡蘿卜色澤鮮艷亮麗,讓人看著就胃口大開。
早在中世紀末期,馬鈴薯還沒有大范圍種植,當時牛比豬更容易飼養(yǎng),而且更方便從偏遠的農(nóng)村趕到城市,因此牛肉是當時城市里最便宜的食物之一,甚至和面包一樣被維也納人作為最重要的營養(yǎng)來源。19世紀,維也納人已經(jīng)能夠精準鑒別和評估牛全身各部位肉的質量和差異,開創(chuàng)了享譽歐洲的“牛肉文化”,當時幾乎所有食譜都包含如何搭配和食用牛肉的相關內容。
維也納傳統(tǒng)菜式“煮牛肉”就是起源于19世紀,并且成為奧地利皇室廚房菜單上的主菜,每天都與不同的配菜一起供應。生活節(jié)儉的弗蘭茨·約瑟夫皇帝是牛肉的忠實愛好者,也因此令簡單樸素的煮牛肉聲名遠播。維也納市民紛紛效仿皇室的飲食習慣,煮牛肉一時成為各階層的人在家庭或餐館就餐時的首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