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凱 韋志俊
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
從美國的舊西部時期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美軍步兵的機槍裝備發(fā)展史非常豐富,不僅產品種類繁多,而且裝備過程一波三折,也從側面記錄了當時世界機槍的發(fā)展歷程。
哈奇開斯M1914機槍依然采用哈奇開斯家族特色:導氣式自動方式、風冷散熱形式。槍管尾部設有5個金屬散熱環(huán),槍管下方的導氣機構設有調節(jié)塞,可以調節(jié)導氣能量并改變射速。
哈奇開斯M1914機槍的閉鎖方式為卡鐵起落式,結構簡單可靠。和現(xiàn)代許多機槍一樣,該槍采用開膛待擊,避免了因槍管過熱產生槍彈自燃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美軍步兵使用的機槍魚龍混雜、種類繁多,哈奇開斯M1914就是其中之一,但它比前輩哈奇開斯M1909本內特-梅西機槍的表現(xiàn)好得多,作為美國遠征軍的主要武器,約采購了7000挺,于1917~1918年間被廣泛使用。
美國裝備的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相比哈奇開斯M1909機槍,零部件數(shù)量從25個增加到29個,重量(包含三腳架)也上升至50.3千克。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發(fā)射8x50毫米R口徑勒貝爾彈藥,仍舊使用金屬彈板供彈方式,但供彈可靠性相比哈奇開斯M1909機槍提高了很多。鑒于30發(fā)的彈板容彈量實在太少,經常需要3個士兵來保障供彈。因此,作為坦克機槍和防空機槍用的哈奇開斯M1914機槍,采用250發(fā)的金屬彈帶供彈。
值得一提的是,1930~193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還從法國購買了1192挺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當時國內還對這款機槍進行仿制,但數(shù)量不多。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民政府又從法國采購了1300挺該機槍,但因為納粹德國入侵法國的原因,最后只交付了300挺。國共內戰(zhàn)爆發(fā)時,國民黨軍隊也曾使用過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
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槍機閉鎖狀態(tài),閉鎖卡鐵落入閉鎖卡槽內
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擊發(fā)狀態(tài)
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采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彈擊發(fā)后,從槍管流經導氣箍的火藥燃氣推動活塞后坐
槍機框后坐過程中將閉鎖卡鐵上抬,脫離閉鎖位置完成開鎖動作
1918年的法國戰(zhàn)場上,4名美軍士兵操作一挺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
1918年,駐法美軍使用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射擊一架德國偵察機
發(fā)射7.62×63毫米口徑彈藥的柯爾特-維克斯機槍
維克斯機槍機構動作示意:彈藥從彈帶中抽出
圖中的紅色部件為擊針。槍彈擊發(fā)后,槍機后坐的同時將彈殼從槍膛內抽出,并從機匣下方拋出
槍管和槍機復進過程中,閉鎖卡鐵沿著藍色斜面抬起,卡入槍機上的閉鎖卡槽中完成閉鎖動作,同時解脫圖中紅色擊針,擊發(fā)槍彈
圖中綠色方塊狀為閉鎖卡鐵
1896年,英國維克斯公司收購了馬克沁公司,組建了日后大名鼎鼎的維克斯父子-馬克沁公司,在馬克沁機槍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設計,通過該公司一系列簡化機構、加強強度、減重,將拋殼方向由向前改為向下拋殼等措施,推出了全新的維克斯機槍。
英軍于1912年11月26日正式裝備維克斯機槍,1913年將該機槍安裝在了早期的戰(zhàn)斗機上,很快成為英法兩國戰(zhàn)斗機的標準配置。一戰(zhàn)爆發(fā)時,維克斯機槍還處于短缺狀態(tài),英軍不得不繼續(xù)使用部分馬克沁機槍。而且維克斯父子-馬克沁公司還因該機槍造價過高,被指責發(fā)國難財。隨著戰(zhàn)爭的進行及裝備量的加大,維克斯機槍逐漸成為英軍的主力機槍。
1900年左右,美國軍方裝備了多種型號的機槍。1913年9月15日,美軍在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進行了一場機槍測試,以期選擇一款性能最優(yōu)的產品。測試對象包括維克斯機槍在內一共有7款槍械,結果維克斯機槍的表現(xiàn)最好,贏得了這次對比測試。
維克斯機槍被美軍命名為M1915機槍,最初的125挺訂單交給了柯爾特公司生產,第二年又追加了4000挺訂單,但因為設計、制造等一系列問題,直到1917年下半年,柯爾特公司才正式生產這款機槍(而美軍已于1917年4月參加一戰(zhàn))。1918年中期,最早的一批維克斯M1915機槍才運抵戰(zhàn)場,而先期進入法國的美國部隊不得不使用哈奇開斯M1914機槍。
柯爾特公司最初生產的維克斯機槍發(fā)射7.62×63毫米口徑彈藥,主要供步兵使用,第二年又推出了發(fā)射7.62毫米口徑和11毫米口徑彈藥的航空型機槍。至1918年中期,柯爾特-維克斯M1915機槍已經被發(fā)往前線作戰(zhàn),據(jù)統(tǒng)計,共生產了12000挺。
帶防毒面具操作維克斯機槍的士兵
一挺保存完好的柯爾特-維克斯機槍
瓦爾·勃朗寧正在演示父親設計的M1917機槍
漢陽兵工廠仿制的卅節(jié)式重機槍
發(fā)射8毫米勒貝爾彈藥的Mle型紹沙輕機槍
機頭在機框的作用下進行回轉完成閉鎖過程,圖示處于閉鎖狀態(tài)
槍彈擊發(fā)后,槍管和槍機組件一起后坐
紹沙輕機槍獨特的彈匣特寫
發(fā)射7.62×63毫米彈藥的M1918型紹沙輕機槍,注意其彈匣已改進
由于質量較輕,紹沙輕機槍可行進間射擊,機動性不錯
約翰·摩西·勃朗寧于1900年設計了一種槍管短后坐式原理的重機槍,并取得了相關專利。但由于種種原因,直到1910年勃朗寧才生產出這款采用水冷式、卡鐵起落式閉鎖機構的機槍。
勃朗寧M1917重機槍比同時期的德國馬克沁MG08重機槍和英國的維克斯重機槍輕得多,而且可靠性更好。
這款機槍采用彈帶供彈,發(fā)射7.62×63毫米口徑彈藥,射速每分鐘450發(fā)。在為部隊官員進行的一場演示射擊中,勃朗寧M1917機槍連續(xù)射擊了20000發(fā)槍彈而未發(fā)生任何故障,官員們非常滿意。但勃朗寧并不滿足于此,又重新裝彈射擊了2000發(fā)槍彈,期間發(fā)生了唯一一次擊針損壞故障。于是倔強的勃朗寧又拿起另一挺機槍,連續(xù)射擊了48分鐘12秒,共發(fā)射了21000發(fā)槍彈。
美國陸軍將勃朗寧M1917機槍作為其主力型重機槍,但該槍生產環(huán)節(jié)的種種問題阻礙了項目的進展。為了盡快將這款機槍送到前線,生產合同被分配給溫徹斯特、柯爾特、西屋和雷明頓4家公司,但直到1918年中期,西屋和雷明頓公司也只生產了4100挺。美軍原計劃將勃朗寧M1917機槍作為其主要的重機槍,但事與愿違,不得不大量使用法國的機槍應急。有些勃朗寧M1917重機槍直到一戰(zhàn)停戰(zhàn)后才被運到美軍士兵手中,以替換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時,勃朗寧M1917機槍共生產了42750挺。勃朗寧M1917機槍之后還參加了二戰(zhàn)和越南戰(zhàn)爭。
1921年,我國的漢陽兵工廠對勃朗寧M1917機槍進行了仿制,于當年10月10日量產(即民國十年十月十日),被稱為卅(讀sà,是數(shù)字三十的中文代用字)節(jié)式重機槍,但其質量穩(wěn)定性遠不如原版。
M1918機構動作系列示意:在復進簧的作用下槍機推彈入膛(左);復進到位后,槍機尾部抬起卡入機匣的閉鎖槽完成閉鎖(右)
M1918機構動作示意:閉鎖完成后,槍機框繼續(xù)向前運動撞擊擊針引燃底火
紹沙輕機槍是最早的輕機槍之一,原是一戰(zhàn)期間法國陸軍的正式裝備。該槍無需沉重的三腳架,一個士兵即可操作,還可以行進間射擊。其造價低廉、機動性強,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引領了日后輕機槍的設計。
1917~1918年,在歐洲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美國遠征軍也配備了紹沙輕機槍。但裝備這種機槍的部隊可以說是不幸的,因為它的可靠性要比同期裝備的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差太多,甚至許多人將紹沙輕機槍稱作當時最糟糕的槍械。
紹沙輕機槍廣受詬病的可靠性差的問題,和其早期配備的半月形彈匣息息相關。為了簡化結構,加快生產,紹沙輕機槍的許多金屬零部件質量較差。彈匣問題幾乎占了該機槍故障率的75%。射手任何不規(guī)范的動作都可能導致槍械供彈故障,甚至彈匣壁受力過大都會引起供彈不順暢。此外,彈匣托彈簧的簧力也不符合規(guī)范,經常導致20發(fā)容彈量的彈匣只能裝入16發(fā)槍彈。
紹沙輕機槍可靠性差的另一原因和當時的戰(zhàn)場環(huán)境有關。當時塹壕戰(zhàn)的陣地上全是泥沙,而紹沙輕機槍的拋殼窗因為沒有配備防塵蓋,導致泥沙容易進入自動機而發(fā)生故障。槍管設計也有問題,射擊幾百發(fā)槍彈后就會引起槍管熱變形,導致無法正常射擊。它唯一的優(yōu)點就是重量比較輕,全槍重只有9千克左右,不到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的五分之一。
美軍裝備的紹沙輕機槍后期被改裝成發(fā)射7.62×63毫米口徑彈藥,命名為M1918紹沙輕機槍,被加急送到急需武器的士兵手中后,許多槍械彈膛尺寸不合格,導致彈殼卡入彈膛無法抽殼,更糟糕的是槍管上竟然沒有給抽殼鉤讓位的凹槽。因此,這些被改進的輕機槍在戰(zhàn)場上幾乎沒起到什么作用。就在一戰(zhàn)停戰(zhàn)(1918年11月11日停戰(zhàn))的兩個月前,美軍已經開始用M1918勃朗寧自動步槍替換不靠譜的紹沙輕機槍。
公平地講,紹沙輕機槍本身的設計并不差,其長行程自動方式是在勃朗寧設計的雷明頓Model8半自動步槍基礎上改進而來的,配合可拆式彈匣、直形槍托、手槍型握把和尺寸小巧的快慢機,在當時都是非常先進的設計。
美國陸軍士兵正在使用勃朗寧自動步槍進行訓練
瓦爾· 勃朗寧手持父親設計的M1918BAR自動步槍
許多槍械歷史學家認為約翰·摩西·勃朗寧對輕武器最大的貢獻是發(fā)明了勃朗寧自動步槍,簡稱BAR(BrowningAutomaticRifle)。勃朗寧自動步槍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一種“行進間火力射擊”的全新理念,使得士兵擁有了在穿越塹壕時可行進間抵肩射擊的能力。雖然被稱作自動步槍,但美軍一直將其當作輕機槍使用。因為勃朗寧自動步槍重量較輕,早期版本全槍只有7.26千克重,單兵可以輕松攜行。
勃朗寧自動步槍由勃朗寧于1917年設計完成,以替代一戰(zhàn)中美軍手中不靠譜的紹沙輕機槍和哈奇開斯M1909本內特-梅西輕機槍。
勃朗寧自動步槍具有可調的快慢機,設有保險、單發(fā)和全自動發(fā)射三種模式。槍管通過螺紋與機匣固連,無法快速拆卸,膛口配有圓柱形消焰器。
1917年2月27日,勃朗寧自動步槍和勃朗寧M1917機槍一同參加了為軍方演示的射擊活動,當場贏得了訂購合同。這款采用20發(fā)盒式彈匣供彈、開膛待擊的導氣式自動步槍,可以非常可靠地發(fā)射7.62×63毫米口徑彈藥,很快便取代了紹沙輕機槍,被命名為M1918勃朗寧自動步槍。
柯爾特公司購買了勃朗寧自動步槍的專利,獲得了12000支的生產合同,但柯爾特公司已經有了維克斯機槍的生產任務,不能立刻投產勃朗寧自動步槍。于是陸軍又將溫徹斯特公司定為這款槍械的主要承包商。但溫徹斯特公司快速生產的首批1800支步槍大多質量不合格,零部件不能進行互換,于是生產被暫時停止,直到問題解決。到1918年7月,溫徹斯特公司可以月產9000支勃朗寧自動步槍。最終,其他幾家公司也被批準生產這種槍械,分得了幾杯羹。據(jù)統(tǒng)計,1918年到1919年間,共生產了120000支勃朗寧自動步槍。
1918年9月13號,勃朗寧自動步槍在法國戰(zhàn)場參加了首次實戰(zhàn)。非常有意思的是,勃朗寧的兒子瓦爾·艾倫·勃朗寧少尉手持父親設計的槍械參加了這場對抗德國人的戰(zhàn)爭。盡管勃朗寧自動步槍投入戰(zhàn)爭的時間比較晚,但還是取得了重要作用,這款重量很輕的武器給予了士兵強大的火力支持。當時法國人也被勃朗寧自動步槍的威力所折服,于是采購了15000支來替代自家的紹沙輕機槍。
雖然勃朗寧自動步槍參加了一戰(zhàn),但直到1938年才被美軍定為陸軍的標準裝備,當作班組輕機槍使用。勃朗寧自動步槍在二戰(zhàn)和朝鮮戰(zhàn)爭中被廣泛使用,在越南戰(zhàn)爭中還有少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