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樂,羅萬權,趙許亞,鄧生華
Merkel 細胞癌(MCC)是一種罕見的原發(fā)于皮膚的惡性神經內分泌腫瘤,具有高度侵襲性。 其發(fā)病原因主要與紫外線直接照射以及Merkel 細胞多瘤病毒感染相關[1]。 以質硬、無痛以及迅速增大的紫紅色圓頂狀腫瘤結節(jié)為其主要臨床表現。 目前MCC 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 組織病理學檢查、 免疫組化及電鏡檢查。 主要治療方案為手術加放化療。MCC 侵襲性強,具有高復發(fā)率及死亡率,易誤診及漏診[2]。2019 年6 月我科診治1 例,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60 歲。 因“發(fā)現左眼外眥腫物 3 個月余,增大伴頭痛1 個月余”入院。 患者3 個月余前因出現左眼外眥腫物就診于當地縣醫(yī)院,行腫物切除并送病理結果:(左眼外眥)小細胞惡性腫瘤,結合免疫組化染色,傾向皮膚Merkel細胞癌,建議患者再次活檢明確診斷;后再次手術病理活檢后確診為Merkel 細胞癌(圖1)。先因患者左眼腫脹明顯無法再次外科手術擴大切除,建議患者先行綜合治療,待病灶縮小后再行手術切除根治。
入院查體:左眼眶周圍局部腫脹,可見一大小約5 cm×5 cm紫紅色橢圓形腫物,質韌,局部壓痛,腫物中心可見一大小約2 cm×2 cm 結痂瘢痕,無流血、流液體,左側眼瞼腫脹明顯,視物不能。
圖1 組織病理表現
經我院多學科會診,建議先行介入化療栓塞,待病灶縮小后再手術。完善相關術前檢查,排除介入手術禁忌后行“左側頸內外動脈造影,動脈內灌注化療+病灶動脈分支栓塞術”。利用連續(xù)的動脈造影來觀察眼和腦血管,并確定眼動脈從頸內動脈發(fā)出[2],插管至左側頸內、頸外動脈減影:病灶為左側頸外動脈顳淺動脈分支供血,未見明顯眼動脈參與病灶供血,靜脈期染色明顯,和周圍正常組織供血分界清楚,微導管超選擇插入病灶供血分支,予奧沙利鉑100 mg+5%葡萄糖液200 mL、 表柔比星50 mg+0.9%溶液200 mL 緩慢注入,10 mL/min 行動脈內化療灌注,再予適量明膠海綿顆粒(350~560 μm)行栓塞術。 術后 3 d 患者左眼外眥腫物逐漸縮小并有少許膿性分泌物產生,術后1 周,左眼上下眼瞼腫脹較術前明顯減輕,視力恢復正常。 圖2。
圖2 左眼外眥腫物治療前后對比所見
MCC 是一種神經內分泌癌,可能起源于向神經內分泌分化的皮膚腫瘤干細胞[3-4]。MCC 好發(fā)于日光損傷部位,最常累及頭頸部(50%),尤其是眼瞼和眼眶區(qū)域及四肢(40%),原發(fā)于軀干少見(10%)。 早期表現為迅速增大的無痛性腫塊,一般不破潰[5]。
對皮膚Merkel 細胞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輔助放療及化療。手術切除應選擇擴大切除,切除范圍應距腫瘤邊緣1~2 cm[6]。 相關研究提示患者單純手術擴大切除,1 年生存率不到40%,5 年生存率均為0,手術后放療、手術后化療、或者聯合放化療,1 年生存率有所提高(>60%),但是5 年生存率仍然很低(<12%)[7]。有報道,手術治療同步行放療、化療,患者3 年總生存率可達76%[8]。 本病預后差,提示預后不良的臨床因素包括年齡大、位于頭頸部、腫瘤直徑>2 cm、免疫抑制狀態(tài)以及進展期病變,組織病理學和免疫學上提示預后不好的特點包括每個高倍鏡下大于10 個核分裂象、 細胞小、血管淋巴管浸潤以及CD44 陽性[9]。藥物治療方面尚無標準化療方案,由于MCC 與小細胞肺癌的形態(tài)相似性,多采用小細胞肺癌化療方案[7]。 2017 年美國已批準阿維魯單抗(avelumab)用于MCC 的一線治療[10]。 術后建議患者轉腫瘤科行放療及免疫治療。本例患者為左眼外眥腫物,病程短,經2 次外科手術后病理均明確診斷為Merkel 細胞癌,經驗性選擇廣譜、濃度依賴性化療藥物方案,術后療效好,符合術前預期,期待后期獲得手術擴大根治和綜合治療機會。目前國內經介入治療MCC 的報道較少,對該病的認識尚有待于更多病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