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駿燾
明代張岱在《自為墓志銘》中寫到其少時“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迨及明亡,唯余斷案殘幾,“必也尋三外野人,方曉我之衷曲”。細細品味,則可見其處世之可愛。身為紈绔子弟時,張岱保持著孩子般的真性情,恣意灑脫;國破家亡,面對人生風雨,張岱隱居四明山中,安貧樂道,潛心著述《石匱書》。
兩種身份的轉變,透露出張岱高明的人生態(tài)度:風雨里做個大人,陽光下做個孩子。
所以為大人者,欲以堅強之心面對挫折。東晉初年,逃至江東的文士常聚新亭而泣,唯王導慨然曰:“當共勠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面對支離破碎的國土,困苦慘淡的人生,朝中名士頗類小兒,無語對泣,只有王導像大人一樣負起重擔,堅強地面對困境、挫折。其后王導果然成就一番大事,輔佐了東晉三代皇帝,維護了江南的安定與發(fā)展。由此可見,凡欲為大事者,必然能夠在風雨中如大人一般剛毅奮發(fā)。若非如此,在人生風雨前似孩童,就會喪失抗挫性,碌碌無為。
何以在陽光下做個孩子呢?因為人生如果處處都如大人一般對待,將會變得索然無味。生活幸福時,應當葆有赤子之心,譬如東方朔,以詼諧滑稽聞名,如孩子一般瀟灑。在陽光下做個孩子,葆有童心,才能使生命更豐富、更單純。
然而,任何極端都會造成目標的背離。過度似大人會使自己充滿“機心”,機關算盡,難覓快樂;永遠做個孩子終會使自己在挫折面前束手無策,不能擔負起人生的責任。由是觀之,我們應尋找到這對矛盾的統(tǒng)一點?!妒勒f新語》中的王藍田性急食雞子之事廣為人知,這是其可愛之童心。但當桓宣武欲遷晉室于洛陽、國家危急之時,王藍田卻挺身而出,與之論辯,最終匡扶晉室。從王藍田的行為中可見,我們應在不同的時機尋求身份轉換,分清狀況,該享受人生時葆有童心,該面對風雨時毫不退縮,如此方可成為真正有思想之人。
明代李贄作《童心說》,以示童心之可貴也。但是當推崇程朱理學之士對其抨擊、視為異端時,他卻堅定地反擊、堅持,像大人一樣堅強不屈。我們的人生不也應如此嗎?唯有陽光下葆童心、風雨中如磐石,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
名師點評
文貴形簡而意賅,此文當不虛也。所謂形簡,一則文句用詞簡練,通篇無半句冗言;二則結構精致簡潔,行文布局幾無煩瑣。所謂意賅,其一選材豐厚,內容完備而意蘊深遠;其二說理多元,思辨深入而剖析透徹。全文巧集典例,旁征博引,視野廣闊,觀點辯證而思理為妙,實乃“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劉勰《文心雕龍》),體現了作者飽讀詩書的淵博積累與嫻雅沉厚的寫作特長。(程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