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舜冬 by Lu Shundong
(一)關(guān)鍵要素權(quán)重順序演變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南方一些玩盆景的愛好者捧著《云林石譜》或《素園石譜》,奉“瘦漏透皺”為圭臬,口中念念有詞,在江河溪流邊上尋找符合傳統(tǒng)審美趣味的水石。
但是,滿懷熱情的人們卻難以尋得“標準”的水石。
賞石復興期的石界,前輩們用米尺去測量體積,自然難以獲得準確的答案。
“瘦漏透皺”是對觀賞石形態(tài)和肌理方面的具體考量,針對以“形賞”為主要特征的碳酸巖類傳統(tǒng)石那是再適合不過的“標尺”了。如果說觀賞石鑒評有360度的全維度,那么,原有的考量可能局限在90度范疇。但是,在這90度范圍內(nèi),原有考量方式依然是長盛不衰的真理,這從湖南玲瓏石、新疆風礪石和非洲戈壁玲瓏石補充傳統(tǒng)石題材的創(chuàng)作與運用中可得到驗證——“瘦漏透皺”并未過時,只是其視野寬度已無法囊括具有360度審美的水石了。
大化石
① 來賓石膽石
② 三江石
基于當代生產(chǎn)力水平和審美意趣的發(fā)展,水石形成了針對性強、考評因素更為綜合的鑒賞與創(chuàng)作的方法論,其難度也更高了。而且在以“形”為第一要素的認知下,人們分別從形態(tài)、質(zhì)地、色彩、紋樣(肌理)、石膚等方面綜合考評原石的各項條件,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賞石藝術(shù)創(chuàng)作運用,且大多遵循“形、質(zhì)、色、紋、膚”的權(quán)重的順序。
但是,這樣的考評,體現(xiàn)的是賞石中對完美和理想主義的追求,大自然難以滿足這種欲望不說,在原石其他自然條件特別優(yōu)秀而形所不足的情況下,易誤導人們錯誤地降低對原石條件的評級。于是,人們以務(wù)實精神針對原石具體條件并結(jié)合業(yè)界的審美認同,在賞石實踐中根據(jù)具體情況,以不同的考評權(quán)重對原石進行考評,于是派生了以“質(zhì)”為要或以“色”為主或以“紋”為重的各類權(quán)重考評方式。而且,在這些重點傾向的調(diào)整中,“形態(tài)”因素反而被作為次要因素或輔助因素參與考評了。因勢而異的權(quán)重調(diào)整再次拓寬了賞石鑒賞與創(chuàng)作的視野,賞石藝術(shù)創(chuàng)作呈現(xiàn)繽紛多彩的局面。簡單的石膚上很難做到亂真的程度??梢哉f,石膚成為水石辨?zhèn)蔚囊坏婪阑饓Α?/p>
① 黃牛灘石
② 嶗山綠石
觀賞石的“溫度”也和石膚因素密切相關(guān)。由于長年流水沖刷的關(guān)系,水石表面形成厚薄不一的石膚,猶如天然包漿。釉質(zhì)感的,石膚細膩、平滑、緊致,或如陶瓷,或似青銅,悠遠而親切;粗陶感的,石膚粗糙、起伏,蒼古幽深。在水深流靜中形成的石膚,有隔絕空氣氧化的完整,有古老的新。淺灘上暴露于空氣中的石膚,在日月交錯的關(guān)照和水流的撫慰下,在風化、滋養(yǎng)——滋養(yǎng)、風化中,見證了大自然的滄海桑田的演變。日本水石講究通過石的形、紋、色、石膚等聯(lián)想到相應(yīng)的自然景趣,尤其注重石體在大自然中與陽光、空氣和水的充分接觸,氧化、風化等外動力因素形成的蒼老感、年代感、幽玄感,或許亦啟迪于此。
便于盤玩的石膚因素。與大自然的偉力相比,人生的短短百年不過彈指一瞬。在我們玩物中,“盤玩”并非終極目標,只是我們一個參與賞石過程,也是陪伴“自然”的“人文化”演變的過程,一般三五年便有了初步顯現(xiàn)。而那些三五十年如一日的盤玩與“陪伴”,于我們而言,已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浩大工程。星月下,水流過,或水深流靜,或灘險浪急,水流早已為我們準備好上手即可盤玩的石膚。當代賞石,何其幸哉!力因素在短短兩三千年時間里沿著石頭堅硬的質(zhì)地緩慢改變了它的外形。甚至還改變了其質(zhì)地,如圖 所示,這是2019年出水于右江的一件水沖石器:出水前如翠玉一般,出水后兩三個月則又變得“石性”十足,但仍不改“美石如玉”的本性。
① 和田玉
美石為玉。水石最大限度地兼容了從石到玉的演變歷程,頑冥不化的頑石也許永遠不能變成玉,也有在修煉過程中逐漸演化成玉。紅水河的大化水玉、阿拉瑪斯溪谷的和田玉、云南的黃龍玉水沖石等等,均為水石質(zhì)地翹楚,水石各類質(zhì)地的兼容演化,似乎在說明一個現(xiàn)象:石者,若非美玉,則是在成為美玉的路上。
質(zhì)本鏗鏘,志不可移。石性十足的水石,一部分走在成為美玉的路上,大部分則堅守本心,在致密的結(jié)構(gòu)中體現(xiàn)和煦的穩(wěn)妥?;蛘撸浜侠渑灰坏暮谏w閃耀鐵器的幽冷光澤,穿越千古,青銅器的文明之光隱約而出。
① 來賓黑珍珠
② 汀江石
③ 三江石
(四)石色的魅力
色彩,是水石從視覺通道上為我們打開的通過本真感知賞石之美的又一扇大門。
從古代文哲及藝術(shù)家所崇的黑白及黑色的“墨分五彩”中,以及那些與賞石有關(guān)的先人們所崇的以黑白灰為主要色調(diào)的古代賞石中,我們能隱約感受到他們深邃的思想,那或許是曾經(jīng)滄海的沉靜,或許是萬紫千紅后的留白,或許是不屑于參與“五色令人目盲”的體驗,或許是古代技術(shù)手段未能完整記錄下這一絢爛階段的遺憾。
但是,在進入這個寂寥境界之前,必定有個對世界本能的感知和多姿多彩的體驗。
① 來賓紋石
②③ 烏江石
當代賞石在“形質(zhì)色紋”的綜合考評中還另辟蹊徑地提出了“質(zhì)色”之賞,將“質(zhì)地”“色彩”作為可以單一賞玩的獨立因素進行考評。這是由新的實踐催生的新的賞石理念!主題意義的圖形,但紋線本身極具張力和表現(xiàn)力,純粹賞紋,“無題”便是其普遍的主題(如果不具獨特和自成一格的審美意趣且雜亂無章的紋,基本上難以獨立成章,此處不贅述);有主題的,當紋線可以構(gòu)成有主題意義的圖形,被用于創(chuàng)作出表達情感直擊人心的主題賞石作品,這類以“線描”形式高度概括形象、集中反映精神的賞石作品,往往呈現(xiàn)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在講述有主題的故事中,水石紋石以“白描”“版畫”“銅版蝕刻”“漢畫磚”等等極富魅力的藝術(shù)形式從諸多賞石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脫穎而出。
水流的作用力:如果說地質(zhì)內(nèi)動力因素塑造了觀賞石的紋,賦予其經(jīng)脈,奠定了參與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基礎(chǔ)。那么,水流則如一位極具內(nèi)斂、技法高明的美容大師,用化石般的耐心,將平凡改造成非凡,將非凡推向極致,將極致凝練成經(jīng)典。它沒有對原石肌理紋樣的物理性狀進行顛覆性改變,卻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品質(zhì)品位的提升。水石的紋不僅每一條都有自己明晰的形態(tài)特征,且動向清晰流暢,氣韻貫通,起勢收勢明確。特有的水鍍石膚,造就了水石紋石古樸優(yōu)雅的紋樣品質(zhì)。紋如鑿,水流過;水流過,紋如魔。
水流之魅 —— 半部《道德經(jīng)》
對于水石來說,前世由天,后世由水,水是它最終的締造者。老子《道德經(jīng)》凡5000言,上卷道篇著重講宇宙觀與自然觀,下卷德篇著重講社會觀與人生觀,關(guān)于“水”的論述構(gòu)成了其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而其后的孔子、莊子亦從相似角度進一步印證或從不同角度豐富其內(nèi)涵。
流水,不僅為《道德經(jīng)》的成書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啟示,也為當代水石藝術(shù)的日趨成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條件,在先哲宏闊的宇宙觀和自然觀中,水石成為這深邃的思想世界中遺落的明珠。“一江水沖石,半部《道德經(jīng)》”,也許正是當世藝術(shù)領(lǐng)域的一項奇緣。
無論別的學者如何解讀,賞石人有自己的視角。當我們的目光穿過不同地域、狀態(tài)、季節(jié)和時間的水體,看到沙泥俱下、激流勇進、逝水柔情的各種狀況,經(jīng)歷期間的激烈和平靜后,也許就能看到一個不同的宇宙。一水之中,一個世界,水是某種自然法度的規(guī)定者,沙泥是參與者,水石是各種理念的具體呈現(xiàn)者。小宇宙雖然很不完整,但流水依然娓娓頌詠《道德經(jīng)》的珠玉殘篇,或如天籟潤心田,或如驚雷警世事。
梨皮石
(一)水之力
水——因為“力”之因,方顯其“道”其“德”其“情”之果。
搬運之力。激流咆哮的水流可輕易搬運幾噸幾十噸的石頭,或短途翻滾,或長途推送,一切任性由心。
侵蝕之力。流水通過溶蝕、下蝕等作用形成和改變河道,改天換地,剝削巖石;流水還通過磨蝕的動能,調(diào)動沙泥、礫石等輔助因素塑造理想的石頭形象,奠基了“水石文化”素材基礎(chǔ)。
創(chuàng)造之力。山川形勝,萬種風情。流水默默無聞地孕育了流域內(nèi)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等多種多樣“水文化”業(yè)態(tài),記錄、演化獨特而生動的人文情愫。
水的偉力,造就石的新生,從混沌中演繹“有生于無,無中生有”、“剛?cè)峄薄叭跽叩乐谩薄远ū拘耘c順勢而為。
在歷史長河中,水是“動”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于是代代人生總見“川流不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且“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而善石者,則寓天地萬象之變于一拳,臥游其中,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水是“靜”的,水深流靜,處變不驚。
都安石
(二)水之道
從宏觀世界中體味微觀世界的宏闊,從微觀世界的觀摩中了解其中規(guī)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何況“它山之玉”,或許我們可嘗試在賞石實踐中進行參照比對,從已掌握的賞石鑒賞、創(chuàng)作的系統(tǒng)方法中回望,去追溯石道的源頭。
《道德經(jīng)》通過“水”所揭示的“道”的內(nèi)涵如是說: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一章)”
在無所不包的自然運行法則中,“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guī)律,我們不妨透過這個“道”看看“水與水石”——一個世界的片段。
流水,或是自然撒下的一張網(wǎng),或是包容一切的空,或是能改變世界的一種動能——是肇始的“無”,讓人可從“無”中去觀察領(lǐng)悟“道”的奧妙。
水石,是“無”中的“有”,是“弱”中的“強”,是順勢而為的堅韌,是宇宙篇章的宿墨——厚重飽滿濃烈透亮,讓人可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道之玄,玄之又玄。而水中之石,化身百態(tài),演自然萬象,可吟可唱可詩可畫,可擁可抱可撫可盤,可遠可近可高可低,可親密無間,可兩相無語,是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八章)”
老子認為,天道運行最好的狀態(tài)就像水一樣。“水善利萬物”的巨大作用和能力與“不爭”的心態(tài)形成鮮明對比。水往下流,流到低處,為眾人所厭惡,卻更為接近于“道”。我們力爭上游向上配位的欲望和努力顯得那么的突兀、那么的急功近利,是不是違背了天地運行的應(yīng)有格局?
“居善地”,水向低處流,善于自我的定位,找到適合自己待的地方。
“心善淵”,水清澈平靜,幽深如潭,包容大度。
“言善信”,恪守信用。
……
老子借水說事,而鏡子另一面的石頭何嘗不在對號入座。
在水中敞開胸懷,在水中逆來順受,在水中砥柱中流……,通過清澈的水,我們看到包容大度的石頭;通過激流,我們看到隨波逐流的水石和不屈不撓的身影。石頭堅守,同樣不爭;逆來順受的,同樣“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故無尤”。
3.“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
老子說,物極必反,以柔克剛,柔弱勝剛強。水與水石的關(guān)系不正是這樣的嗎?
水為陰,石為陽,陰中孕陽,陽中有陰。水柔而石剛,柔可克剛。
老子還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p>
河流沖擊、剝蝕河道沿岸,以“至柔之力,馳騁天下之至堅。”留下改造夾岸的痕跡,而水流中至堅之水石,因此承載演化大道萬千景象的道義。
無中生有,有生萬物。正是水與水石的生動寫照。
① 彩陶石
② 來賓石膽石
③ 大化石
4.“江海所以能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六十六章)”
老子從浩渺的宇宙觀轉(zhuǎn)向與民息息相關(guān)的人文觀,仍以水之道為引,從其“善下”特點中看到閃光的人文品質(zhì)?!兜赖陆?jīng)》 最后一章,老子寫到“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將水所體現(xiàn)出的“不爭”視為人最為高尚的品行,其所提到的“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知足”“知止”等,都是“不爭”的具體體現(xiàn),這都是老子從水身上得到的啟示,同時也是對“道”本質(zhì)內(nèi)涵的具體闡解。
5.諸子百家論水。當代許多學者在研究“水道”,與之緊密聯(lián)系的“石道”因“晚生”而缺失滔滔水中,《中國古代水文化研究——先秦諸子觀念中的水》一文中所梳理的先秦百家論水,很有參考價值,摘錄如下供同好參考。
《荀子?宥坐》載: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日:“夫水,大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光光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yīng)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絮,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鬃釉凇皷|流之水”中讀出了“德”“義”“勇”“法”“正”“察”“善化”和“志”等種種意味,真可謂“觀水有術(shù)”。
《莊子?大宗師》云:子貢日:“然則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日:“丘,天之戮民也。雖然,吾與汝共之。”子貢日:“敢問其方?!笨鬃尤眨骸棒~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yǎng)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日,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标P(guān)于“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句,郭慶藩解為:“造,詣也。魚之所詣?wù)?,適性莫過深水;人之所至者,得意莫過道術(shù)。雖復情智不一,而相與皆然?!濒~游于江湖悠哉游哉忘了水的存在,如人逍遙自適于“道”而又渾然不知“道”的指引。這里顯系以魚喻人,以水喻道。
《盂子?盡心上》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論語?雍也》載,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智者所以樂水,就是因為水的“動”,川流不息,變動不居,千變?nèi)f化,千姿百態(tài)。相反,山則代表了恒久、寬厚、安詳,常為仁者所向往、所心儀。
(三)當代水石之道
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在他看來,“道”是萬物的本源,看不見、摸不著,難以用語言來表述,“惟恍惟惚”,難以捉摸。這與水的特性非常相似,于是老子就用水把 “惟恍惟惚”,玄而又玄的“道”具體化,形象化了。其實,在“惟恍惟惚”的水中還有“玄而又玄”的石,其所洞開的世界為當代僅見:形而下的審美實踐極其豐富,形而上的思辨極其匱乏,尤其是能緊密結(jié)合實踐的形而上思辨。
基于當代賞石素材特色,人們在紛繁實踐中迸發(fā)許多思想火花,從《石道》(2014年,廣西美術(shù)出版社,張衛(wèi)著)中可窺見當代賞石家關(guān)于賞石藝術(shù)“道”的思考之一斑,書中提出“石之三氣”:
彩陶石
摩爾石
石之三氣——寶氣、古氣、清氣,是三種截然不同的典型的雅石氣韻。除了這三種純粹的雅石氣韻,平常多見的就是介于寶氣與古氣之間、寶氣與清氣之間或古氣與清氣之間的中間味,或則三者兼而有之,味混而平,難顯個性。
寶氣,是雅石作品中的一種富貴氣。富有寶氣的雅石,其質(zhì)晶瑩,其色華麗,其光銳利,富麗堂皇的感覺撲面而來。寶氣個性外向、剛強、張揚。
古氣,是雅石作品中一種古拙醇厚的韻味,為資深玩家所追求。具有古氣韻味的雅石,其色老古,其膚沉厚,其光幽然.其紋蒼遒,其質(zhì)或粗或細,其形或狀形類器不限。古氣的表現(xiàn)并非僅是對原石表面皮色的簡單描述,而是對豐厚沉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回放與追憶。
清氣,是雅石作品中一種清新素雅的氣韻。具有清氣的雅石,其形婉約,其質(zhì)溫潤,其色清麗,其光明凈,其紋爽利。
作者從各類具體水石及具體條件因素中“惟恍惟惚”地捕捉到了“石道”的韻味,初步拉開賞石美學的研究起式。事物的發(fā)展似乎在任何階段都有一個橫向坐標,任何時候都有一個“0”作為支點,向左和向右是截然不同的方向,特殊狀態(tài)下卻又相互關(guān)聯(lián)。關(guān)于水石之道的研究,在源于實踐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遺貌取神,便往賞石哲思的路上走得更遠。而將之主要用于指導實踐,則在具體探討上日益豐富,卻為另一個方向的發(fā)展留下更多余味。
結(jié)語:《一江水沖石,半部<道德經(jīng)>》僅為拋磚引玉的賞石思考的探討,而非結(jié)論。噴子隨意,無回勿怪。“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好美的斜陽!好溫柔的水!好好玩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