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
沒錯,年輕時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遠方想象得那樣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品嘗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但是,也只有年輕時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氣,也需要年輕的身體和想象力,便收獲了只有在年輕時才能夠擁有的收獲,和以后你年老時的回憶。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無愧無悔的話,在我看來,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戲的歡樂,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經(jīng)歷,你的老年有難忘的回憶。
一輩子總是待在舒適的溫室里,再是寶鼎香浮,錦衣玉食,也會弱不禁風,消化不良的。青春時節(jié),更不應該將自己的心像錨一樣過早地沉入窄小而瑣碎的泥沼里,沉船一樣跌倒在溫柔之鄉(xiāng),在網(wǎng)絡的虛擬中和在甜蜜蜜的小巢中,釀造自己龍須面一樣細膩而細長的日子,消耗著自己的生命,讓自己未老先衰變成一只蝸牛,只能夠在雨后的瞬間從沉重的軀殼里探出頭來,望一眼灰蒙蒙的天空,便以為天空只是那樣的大,那樣的臟兮兮。
青春,就應該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氣單薄、個頭又小,還沒有能力長出飛天的翅膀,藉著風力也要吹向遠方;哪怕是飄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闖一闖未開墾的處女地。這樣,你才會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會看見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墻。你也才能夠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沒完沒了的堵車、夜晚時沒完沒了的電視劇和家里不斷升級的雞吵鵝叫、單位里波瀾不驚的明爭暗斗。
盡人皆知的意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17歲就隨其父親和叔叔遠行到小亞細亞,21歲獨自一人漂泊整個中國。美國著名的航海家?guī)炜舜L,21歲在北海的航程中第一次實現(xiàn)了他野心勃勃的漂泊夢。奧地利的音樂家舒伯特,20歲那年離開家鄉(xiāng),開始了他維也納的貧寒的藝術漂泊。我國的徐霞客,22歲開始了他歷盡艱險的漂泊,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當然,我還可以舉出如今被稱為“北漂一族”——那些生活在北京城郊簡陋住所的人們,也都是在年輕的時候開始了他們最初的漂泊。年輕,就是漂泊的資本,是漂泊的通行證,是漂泊的護身符。而漂泊,則是年輕的夢的張揚,是年輕的心的開放,是年輕的處女作的書寫。那么,哪怕那漂泊是如同舒伯特的《冬之旅》一樣,茫茫一片,天地悠悠,前無來路,后無歸途,鋪就著未曾料到的艱辛與磨難,也是值得去嘗試一下的。
我想起泰戈爾在《新月集》里寫過的詩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給我,我就給它安裝一百只槳,揚起五個或六個或七個布帆來。我決不把它駕駛到愚蠢的市場上去……我將帶我的朋友阿細和我做伴。我們要快快樂樂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七個大海和十三條河道。我將在絕早的晨光里張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時候,我們將在一個陌生的國王的國土上了?!蹦敲?,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來別人的船張帆出發(fā)吧,就別到愚蠢的市場去,而先去漂泊遠航吧。只有年輕時去遠方漂泊,才會擁有這樣充滿泰戈爾童話般的經(jīng)歷和收益,那不僅是他書寫在心靈中的詩句,也是你鐫刻在生命里的年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