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仁懷市壇廠小學
審美教育通常稱為美育或美感教育,它是審美活動與教育活動相統(tǒng)一的特殊實踐活動。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深入,審美教育愈來愈顯示其造就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的整體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審美情趣,使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從而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方法。魯迅先生說:“音美以感耳”,說明朗讀能調(diào)動起學生的審美情趣。小學語文課文中,選擇了我國優(yōu)秀作家用生動精煉的語言,從各個不同的側(cè)面,用各種不同的體栽描繪大自然,現(xiàn)實生活和人物思想的作品,帶有很強的音韻美。它們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悅耳;有的如百鳥和鳴,婉轉(zhuǎn)悠揚;有的似戰(zhàn)鼓催征,高昂激越;有的若敘家常,娓娓而談。這類文章就應以朗讀為主旋律,通過朗讀體會其中的美。指導學生由吐字清晰、準確、樸實、自然到辨明作者的感情色彩,從讀出語氣的跌宕起伏、語速的快慢疏密到勿容置疑的邏輯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作品的美感也隨之流露出來。如小學教材中的《桂林山水》一文,主要描寫了桂林山水秀麗的景色,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這里的美是顯而易見的,意境優(yōu)美,詩情濃郁。在指導朗讀時,用優(yōu)美的畫面配以悠揚舒緩的音樂,渲染情境,激起學生心中的美感,教師人情入境地范讀,學生邊聽邊展開豐富的想象,頭腦中構成一幅有聲有色的畫卷,讀中領略桂林山水的秀美,從讀中享受美。又如《再見了,親人》所刻畫的場景,人物都充滿激情,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深刻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金花、大嫂、大娘、志愿軍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無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體現(xiàn)。朗讀中對他們的語氣、神態(tài)、情感表達得當,模仿真切,則能使聽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大大增加文章的美感,也能培養(yǎng)和提高小學生對文學形象的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賞能力。
“文章不是無情物”,我們的語文教材都是經(jīng)過精心選編的名篇佳作,是作者通過觀察慧眼和獨特的視覺,用自己的匠心,創(chuàng)造的完美的藝術形象,滲透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這些藝術形象為學生樹起了一面又一面光輝的旗幟,主人翁人格的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讓學生感受這些主人翁的人格美,以此完善自己的人格。如教《苦抽》一課時,讓學生在分析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會重點句子“憑著你這顆誠實的心,善良的心,苦袖子也會變甜的”的含義,從而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美在于她誠實、善良,一心為顧客著想,贏得了大家的噴噴稱贊.小姑娘人格美的力量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懂得了美的內(nèi)涵.再如教學《少年閏土》文時,引導學生從閏土的外貌、性格特點兩方面分析,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是一個“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健康可愛、知識豐富、機智勇敢的農(nóng)村少年,而另一個形象則是“素不知道一切”的一群孤陋寡聞、膽小無能的紈绔子弟。通過深入分析比較,少年閏土這個優(yōu)秀美麗的形象越發(fā)閃著光亮,從而學生對人物形象美有了感受。
在語文學科美育過程中,教師的講課要充滿藝術魅力,充分體會文章的美感,咬文嚼字,從而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重要詞句,透過這些詞句,想象出具體的文學形象,體會作品的情感美。如《可愛的草塘》,就抓住“浪花翠綠翠綠的”“歡笑著、翻滾著”“蘆葦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顯得更綠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顯得更白了”等詞句,讓學生進行想象,在腦海里呈現(xiàn)出一幅美麗的畫面。又如《鳥的天堂》中抓住重點句“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币粋€“堆”字表明樹葉繁多,層層疊疊;一個“顫動”讓靜態(tài)的榕樹栩栩如生。這些詞句讓人具體想象著那龐大、茂盛而富有生命活力的南國榕樹,是多么壯觀美麗?!陡F人》一文中,運用“非……不可”“自作自受”“揍我一頓也好”“熬過去”等詞語,表現(xiàn)漁夫、桑娜的人格美,讓學生體會到窮人勤勞、善良的美好品質(zhì)。
教師要發(fā)掘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感情和精妙之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章,憑借事物的特點,根據(jù)事物的發(fā)展進行推理想象,讓學生馳騁想象的空間,開拓最美的意境。如教學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旬時,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現(xiàn)了深邃的意境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學生根據(jù)教師點撥,進入想象意境:春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爭艷,江面波濤洶涌,百舸爭流一…這意境是何等的美妙,讓學生如身臨其境,體會詩句的言外之意。再如教學《草原》一文時,首先引導學生理解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的人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畫卷,再問“你們愿意置身在這美好的畫卷中嗎?那就請你閉目傾聽?!边@時播放輕音樂,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展開無限的遐想,體會草原的美麗景色,引起孩子們對草原的眷戀和向往。
綜上所述,有效地滲透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內(nèi)容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這是一種符合素質(zhì)教育理念的教學模式。小學語文教師在加強美育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做幾場比賽,進行一些戲劇的表面教育,而升級一個領域,這是教師對教學感知的升華。真正的美育不需要排練和演練。因此,審美教育應該消除表面。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在一定意義上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