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云
永嘉縣實驗中學
我們常常不無自豪地說,中國是詩的過渡,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學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一直以來,古典詩歌都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尚書·堯志》說:“詩言志?!痹娛窃娙酥镜妮d體,詩人作詩,先有志于心,而后收到情感的激發(fā),發(fā)言而為詩。因此,“志”是詩歌的基礎,是詩歌的“核”,這個核的好與壞決定著詩歌生命力的旺盛。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看到古詩教學中對于“志”的追尋被異化成了簡單機械的主題解讀,富于情感的詩歌經過這樣的解讀變成了干巴巴的毫無感情色彩的所謂思想或哲理,這使得詩歌教學失去了本身應有的豐盈詩意。如何才能把對于詩中這“志”的追尋變成一個富于情感與詩意的探索過程呢?下面就談談筆者在古詩教學中在計詩教學中在主題解讀方面的嘗試。
筆者認為,詩歌主題的解讀首先需要把詩歌“破”開。所謂“破”,就是在仔細閱讀文本的前提下,把詩歌的語句分出層次來,找出“關鍵詞語”并以此為輻射點觀照全詩,繼而用全詩解證“關鍵詞語”,這樣,詩歌的讀就成為了一種有目的的讀,一種探尋式的讀。從教學角度看,破開之后會比較容易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在恰當?shù)那腥朦c引導之下進行深入的剖析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案例1】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斷腸人”就是在“破”的過程中挑選出來的關鍵詞,以此為切入口,把文本散開來解讀。比如 以“從前文當中你能感受到‘斷腸’嗎”為話題進行討論,學生在熟讀文本之后,會很自然地注意到“枯”“老”“昏”“瘦”“天涯”等詞,品讀之后會形成文本的第一主題,那就是“漂泊游子的孤苦”和"觸景生情的思鄉(xiāng)情懷"?!肮诺馈碑斨械摹肮拧弊志统蔀椤捌啤钡牡诙€關鍵詞??梢园堰@一任務交給學生,引導他們作進一步的探究:在肯定這個字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衰敗”以及“時間漫長”的意思之后,“古道”兩字蘊涵的文人命運就需進一步明晰,它是一種生活際遇,更是一種生活模式,是千萬文人沿著一個方向一路艱辛一路坎坷的寫照,也正因此這首曲子才會引發(fā)歷代文人的感慨,得到他們的認同,由此才會明白,前面的描述絕不是慣用意象的簡單堆砌。
這樣的“破”就是深入文本,把對一個關鍵字(詞)的解證轉變?yōu)閷τ谖木溟g的相互關聯(lián)的求索,轉變?yōu)閷τ谀切└挥谇橐獾男揎椪Z詞的揣摩。這樣的“破”實際上使得學生對文本的細密解讀過程變得更具目的性,也有助于培養(yǎng)形成學生對文字的一份敏感。
“凡物各自有根本”,事物的發(fā)展總有它內在的因果。我們在讀詩的時候當然也要注意因果,唯有有依據的結論才會讓人信服。在“破”的基礎上,我們要做的第二步是“展”。所謂“展”,就是要跳出文本,進行擴展性的求證。在這個“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依賴的是與作品有關的“注”“序”“生平”“背景”等信息,即“知人論世”。在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會給學生提供一些作者的背景資料,但往往局限于詩人簡介,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具體情況則缺乏交待。因此,必要的“展”就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案例2】比如王維的《終男別業(yè)》這首詩,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細讀詩歌:你讀到一位的王維?
備:一位好道(佛)、悠閑、自由、隨性、淡然、陶醉山水……的詩人
1.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矚g佛法,想要歸隱。
(介入資料佐證:半官半隱)
依據一:“頗好道”。不是一般的喜歡,而是“頗”,很喜歡佛法。
依據二:“南山陲”。終南山,唐代仙山,理想的歸隱之地。
2.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備:縱情山水、游山玩水……
依據一:“興來”字,。依據二:“空自知”他才不會把周圍的景色寫得那么美呢!
3.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備:閑適、隨性、淡然……
依據一:“行到”和“坐看”,不知不覺,沒有時間限制也沒有目的性。
依據二:“云”意象把握。
我們僅僅從喜歡佛法,想要歸隱,悠閑自得去認識作者,顯然是不夠的,我們可以看到山水詩中的王維,但人物形象是不夠完整的;我們可以看到邊塞詩中的王維,送別詩中的王維來豐滿他。
這個時候就需要合理的“展”,就要適當?shù)赝卣钩鲆恍┓线@首詩解讀的材料和背景?!妒怪寥稀贰端驮拱参鳌肪涂梢灾肋吶娭械耐蹙S是曠達豪放,胸懷寬廣的;送別詩中的王維是真實感人的。所以,我們在課堂上只是輕輕推開王維詩歌的一扇門,更多的是引領同學能走到門內去領讀不一樣的王維。
宏大的主題肯定會給人以高度,但生活化的主題感悟也許更容易讓作品具有生命力,詩中之“志”是浸透著詩人的個性和情意的。在詩歌主題的解讀上,我們要盡量做到“潤物細無聲”,要將主題具體化,讓它充滿生活氣息。這就是主題解讀的第三步——“浸”。所謂“浸”,就是要盡可能巧妙地使主題與學生當下的生活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感到學有得、學有悟。
【案例3】 一老師在上《約客》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要解決剛才的疑問,我們必須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了解他當時的心情。在如此漫長的等待中,詩人是什么心情呢?
備:寂寞、無聊、孤獨、失望。
1.“寂寞的等待”
備:依據一:“過夜半”。詩人都等了那么久了,說不定有四五個小時了,誰不著急啊?
依據二:“落燈花”。等待時間很長,很寂寞。
(“寂寞的等待”是學生最初的真切的淺顯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從詩的字里行間找出“寂寞”的依據,理解關鍵詞,并適時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2.“閑適的享受”
詩人開始或許寂寞無聊焦躁過,但這種焦躁情緒怎么會持續(xù)到“過夜半”呢,還不早早就離去了嗎?是什么樣的心情讓詩人覺得時間過得如此之快,到半夜還未察覺呢?
備:閑適、陶醉、愉悅、悠閑。
請同學們再次回到詩中,從詩的字里行間找出依據。
備:依據一:“過”字。夜半已過,還未察覺。早已忘卻時間的流逝,忘卻等待,沉浸在閑適的享受中。
依據二:“閑敲”。悠閑地敲擊著棋子。
(“閑適的心情”是學生進一步的理解感受,這種感受也是通過找關鍵詞、細讀文本獲得的。)
總之,古代詩歌教學中情感碰撞應該是最為強烈的,體驗那或悲或喜的情緒是與前人跨越時空的對話,在對話中的清醒與頓悟是閱讀者對詩歌生命的有力補給,希望詩歌教學對于詩人“志”的探尋能夠和錘煉語言、陶冶性情、提升修養(yǎng)融為一爐,成為富于情感與詩意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