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楠
(陸軍步兵學院基礎部 江西 南昌 330000)
本文所稱“點贊”是指社交網(wǎng)站的一種類似于評論、回復的互動?!包c贊”作為一種網(wǎng)絡語言行為,近幾年里發(fā)展得特別快,并且迅速流行起來。本文擬從語言學的角度探索蘊于微博“點贊”行為之中的語言、文化價值。
“點贊”行為興起較晚,但卻在短時間內超越了傳統(tǒng)評論。社交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和流行,為“點贊”的快速發(fā)展提供溫床,“點贊”迅速蔓延。2013年新浪微博發(fā)布新版客戶端,將“贊”定義為“通過點亮圖標來表達用戶對于一條微博信息的喜愛度”。從2013年10月17日開始,用戶可以對任意微博下面的其他用戶的評論“點贊”。2014年1月,新浪微博推出全新的“站內贊”和“站外贊”兩種功能,效仿Facebook和Google Plus,它允許用戶對別人的微博“點贊”但并不轉發(fā)以及評論。很明顯,新浪微博開始把“點贊”擴大到評論范疇了。“點贊”能夠脫離文字、畫面與聲音這些延綿千百年的表意形式,沒多久就成了風靡四方的意義承載符號。
現(xiàn)如今,很多人把“點贊”視為是一種網(wǎng)絡語言行為。語言是符號系統(tǒng),符號包括形式和意義兩個方面,同時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百潯边@一符號兼具形式和意義兩部分,豎起的大拇指是它的形式,代表“喜歡、支持、贊成、已閱、存在、嘲諷”等多重意義,并且在網(wǎng)絡生活中起著重要的溝通交流作用,因此可以把“點贊”與語言符號類比。這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往往在特定的網(wǎng)絡媒介傳播中表達特殊的意義。
索緒爾(Saussure,de F.)把語言符號的兩個組成部分分別命名為“能指”和“所指”,而把這兩者的結合成為符號。符號是社會的產(chǎn)物,它要經(jīng)過人們的約定,賦以一定的價值,才能起到符號的作用。微博“點贊”符號,是它的形式,原本的意義為“喜愛”。但單就漢字“贊”而言,其最普遍的意義是“稱頌、贊美”,這似乎與“點贊”的最初代表的“喜愛、支持”義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在“贊”按鈕產(chǎn)生之初,或許設計者并沒有將它命名為“點贊”,只是后來人們將這一行為稱作“點贊”,并根據(jù)它的形式和所表示的意義將“喜愛、支持”賦予“贊”字。但同為表達喜愛的“點贊”,國外社交網(wǎng)站普遍采用或者形式,國內主要社交網(wǎng)站比如微信的形式是,QQ空間的形式是,人人網(wǎng)的形式是,來往的形式是。形式大同小異,但所表達的意義基本上是一樣的。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贊”的意義越來越多樣化,甚至造成信息解讀的去中心化、去主體化和碎片化的顛覆性處理,造成“無意義的在場”。
在社交網(wǎng)絡這種特殊語境中,“贊”已遠遠超越其最初的符指意義,轉而成為一種幾乎能表達所有態(tài)度的符號。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shù)“贊”所表達的態(tài)度,都已超越“喜歡、贊美”的本義。有時,“點贊”的意義類似于BBS時代的“冒泡”,人們僅靠留下足跡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存在;有時,“點贊”是精妙絕倫的社交策略,借用拿捏得恰到好處的關心,人們可以借此向他人傳遞溫情;有時,“點贊”包含的實質意義寥寥無幾,它只是在委婉地告知對方——好久不見,有點想念;有時,“點贊”也是對他人言論的一種暗自嘲諷,頗有“我笑他人看不穿”之義,類似像“點贊”作家崔成浩的微博。
“贊”作為一種網(wǎng)絡語言符號,是對個人主觀情感的基本的刻畫和描述,在表意功能的基礎上能被用來進行社會交際,表現(xiàn)出“贊”是如何體現(xiàn)出微博閱讀者對被表述的博文的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大部分點贊者尤其重視“點贊”行為與社會的聯(lián)系。當我們理解“點贊”的深層意義時,必須聯(lián)系它們在特定語境中的功能?!包c贊”的深層意義是點贊者作為干預者的“意義潛勢”[1],即語言的參與功能,這一功能的發(fā)揮,有賴于點贊者的主動參與。點贊者通過自主參與某一情境語境,來顯現(xiàn)他的態(tài)度、情感、觀點、和論斷,進而采取行動,試圖影響并改變別人。
如圖調查的結果所示,目前社交網(wǎng)絡中87.32%的點贊評論使用者認為點贊評論的主要功能是用于表達一種關注度和存在感,這或許也就是網(wǎng)友們惡搞點贊狂時說“點贊評論按鈕在點贊狂眼中其實是‘朕已閱’三個字”的原因。
當我們使用語言來表達想法,一方面要盡量簡短,另一方面要讓人們理解,讓每一個概念都可以相應的詞來表達。微博中的“贊”按鈕,一點即成,再點取消,相較于轉發(fā)、評論而言,大大減少了操作步驟,節(jié)省了交流時間,提高了交際效率,省時省力?!包c贊”有時并不能表達完整的意思或者正確的意思,很多時候會產(chǎn)生歧義,引起人們的猜疑。比如,某明星“點贊”關于其閨蜜的爆料,網(wǎng)友懷疑她們拿友情作秀,但該明星稱自己手滑“誤點”。還有一些報道地震、車禍、暴亂等天災人禍的微博的“點贊”量成千上萬,不知道網(wǎng)友到底要表達什么意思,是哀悼惋惜?是冷眼旁觀?是暗自慶幸?是幸災樂禍?答案無從揭曉。
點贊功能統(tǒng)計
我們可以把“點贊”視為微博作者一個人與多個點贊人之間的對話,特定語境是微博內容,但點贊人所處的文化語境、認知語境等的不同,這種對話產(chǎn)生的表達效果會因人而異。比如一條內容為“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沒想到拔下這惱人的智齒還那樣疼。”的微博,有很多點贊量。在這些點贊人中,有著相同拔智齒經(jīng)歷的網(wǎng)友表達慰問,長智齒但還沒拔去的網(wǎng)友表示恐慌,牙疼的網(wǎng)友表示同病相憐,愛開玩笑的網(wǎng)友也許就是在向他說“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對于“點贊”而言,如果脫離了具體的環(huán)境,僅就字面意義而言,就會讓人產(chǎn)生疑惑。就這個層面來說,網(wǎng)友把對話變成一種“點贊”行為,有破壞語境之嫌。脫離了文字而被設計成表達個人喜好的網(wǎng)絡代碼,“點贊”由于缺少更加明確的信息補充和更加具體的對話環(huán)境,易造成“點贊”的意義趨于模糊。不用于私信、評論等的互動性很強的交際手段,“點贊”作為一種非互動性交集手段,在很多時候表達的內用有限,因此滿足不了交際中的足量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