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桂賢
(甘肅省定西市人民醫(yī)院,甘肅 定西 743000)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組具有強烈異質性的惡性腫瘤,在常見惡性腫瘤中排名前十,主要發(fā)生在淋巴結、脾臟、胸腺等淋巴器官,也發(fā)生在淋巴結以外的淋巴組織和器官中[1]。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功能障礙都與其相關?;加凶陨砻庖咝约膊?,干燥綜合征和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患者經常伴有T淋巴細胞功能受損[2],可能會影響人體對病毒感染和新惡性細胞的免疫反應[3]。細菌不能直接刺激腫瘤細胞,但可以刺激腫瘤特定區(qū)域的細胞以促進惡性細胞增殖,導致腫瘤的發(fā)生,有淋巴系統惡性病史的家庭成員,NHL的風險會增加2~4倍[4]?;瘜W物質的應用、輻射暴露和不良的生活方式都可能是引起該病的因素。初次治療的患者可以達到滿意療效,但對于老年患者,復發(fā)性或浸潤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緩解率較低[5],易于復發(fā),且不良反應大。分析利妥昔單抗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20年4月接受利妥昔單抗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的62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1例。對照組中男15例,女16例,年齡22~60歲,平均年齡(35.65±7.08)歲;觀察組中男14例,女17例,年齡20~72歲,平均年齡(42.44±4.43)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患者KPS檢測評分均大于60分。排除標準:伴有糖尿病患者,伴有其他功能障礙的患者。
兩組患者均進行3個療程治療,每21 d進行一次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利妥昔單抗(美羅華)(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170005;規(guī)格:0.5 g,50 ml/瓶)治療。用適量的葡萄糖或鹽水稀釋利妥昔單抗,輸注前30 min使用地塞米松(三才石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44024276;規(guī)格:0.75 mg)進行靜脈注射、苯海拉明(北京太洋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1020888;規(guī)格:25 mg)肌肉注射,并采用心電監(jiān)護。治療期間對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定期復查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等。
(1)評估兩組療效。按照非霍奇金淋巴瘤國際療效判斷標準對患者進行評估。完全緩解(CR):無觸及到淋巴結,活檢或細針穿刺陰性,CT掃描可見淋巴結直徑小于或等于1 cm,骨髓形態(tài)或組織學正常且穩(wěn)定至少28 d。部分緩解(PR):所有可測量病變均比原始病變小50%以上。穩(wěn)定(SD):病灶增大不超過25%。進展(PD):所有可測量的病變增加了25%以上或出現了新的病灶。(2)比較兩組治療后的不良反應。對比兩組治療過程中血小板減少、感染、肝功能損傷的發(fā)生情況及蛋白差值。
觀察組救治后完全緩解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救治后患者部分緩解、穩(wěn)定、進展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評估比較 例(%)Tab.1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evaluation of two groups case(%)
觀察組治療后血小板減少、感染、肝功能損傷與對照組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比較 例(%)Tab.2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 after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case(%)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根據淋巴瘤的不同部位和疾病的惡性程度,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放療、化療,三者結合和骨髓移植[6-7]。治療方法包括全身化療、局部放療、生物免疫學、部分或全部病變的手術切除、造血干細胞移植或抗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相關組織淋巴瘤[8]。高侵襲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較快的增殖速度,并侵襲其他器官,例如淋巴母細胞淋巴瘤和伯基特氏淋巴瘤。利妥昔單抗治療淋巴母細胞淋巴瘤的不同病理亞型與單一化療效相比,治療效果顯著,因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救治過程中,利妥昔單抗治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完全緩解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部分緩解、穩(wěn)定、進展均高于對照組(P<0.05),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采取利妥昔單抗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治療后的病情,促進痊愈。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過程中血小板減少、感染、肝功能損傷與對照組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采取利妥昔單抗治療,可減少患者血小板、感染、肝功能損傷等并發(fā)癥。
利妥昔單抗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應用效果顯著,有效緩解患者的病情,減少患者血小板、感染、肝功能損傷等相關并發(fā)癥,促進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