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論
從依法治國到法治必須經(jīng)過依憲治國的階段
依法治國是在“文革”結束后不久,作為執(zhí)政黨的理念被提出的,但其作為治國策略的實踐則從法律產(chǎn)生以來就一直為統(tǒng)治者所使用和珍重。法治則是一個外來詞,是從英語“rule of law”翻譯而來,它除了可以理解為治國策略外,還包含了人人平等的價值判斷。當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公民時,依法治國屬于法治的范疇,而與人治相對;當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君主時,依法治國則屬于人治的范疇,而與法治相對。依憲治國則是介于依法治國與法治的中間概念,依憲治國因為具有了約束權力的意思,而與依法治國的概念不同;同時,依憲治國又因為不含有對整個國家權力的約束,而與法治的概念存在差距。因此,從依法治國到法治,必須經(jīng)過依憲治國的階段。
——南京大學教授周安平
1
將“平等原則”作為審查標準構建住房權的司法救濟范式
住房權是一項國際社會公認的基本人權,是指每個公民有獲得維持其本人及家庭成員生存、生活必需的住房權利,住有所居。在中國語境中,住房權的法源應從國際公約邁向國內(nèi)憲法規(guī)范,通過憲法解釋明確公民住房權的基本權利地位。從法律層面明確公民住房權保障的政府責任,實現(xiàn)路徑則是行政給付與司法救濟的并行。同時將“平等原則”作為審查標準構建住房權的司法救濟范式,以形成完整周延的住房權保障法律體系。
——南京大學教授金儉
2
法律秩序是法學的基石范疇
法是“一”與“多”的統(tǒng)一,認識過程中,既要把握它的統(tǒng)一性的“一”,也要體現(xiàn)它的豐富性的“多”。法的“形成之理”側重法的形而上的內(nèi)容,有助于科學地闡述法的深層本質;法的“實現(xiàn)之理”側重于法的“形而下”,有助于通過實踐途徑來確認法的運行規(guī)律和實施效果。法的現(xiàn)實世界與概念世界是法的不同存在形式;概念世界中的法學學科與法學學派也處于不同的認識維度。法的邏輯起點與法學學科的基石范疇屬于不同的世界。正義是法的主觀價值而不是法學的基石范疇。法律秩序是法的歷史邏輯起點,也是法學的基石范疇。
——福州大學教授李炳安
3
應在規(guī)范層面肯定被追訴人的管轄變更申請權與管轄異議權
長期以來,我國刑事訴訟將管轄視為純粹的案件分配機制,忽視了管轄制度內(nèi)在的權利保障功能,由此造成管轄規(guī)范的職權化特征過于濃厚,權利色彩幾近空白。法定管轄權利是被追訴人管轄程序性權利的來源,也決定了管轄程序性權利的性質與范圍。應當在規(guī)范層面肯定被追訴人的管轄變更申請權與管轄異議權,并根據(jù)權利的功能要求作不同的程序規(guī)范設計。鑒于法定管轄權利的保障需要,管轄程序性權利應允許上訴救濟,但亦應通過必要的程序機制以防止上訴權被濫用。
——浙江工業(yè)大學副教授張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