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摘要:目前,我國這些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面臨著來自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zhàn),大量的文化品種正在消亡和面臨瀕危;許多的民族文化因素正在消失;存在于同一空間地域的許多民族文化生態(tài)區(qū)失去了平衡。我縣的民族文化保護也同全國一樣,保護工作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zhàn),困難和問題不少。因此,實施民族文化保護工程很有必要。本文就臺江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必要性和保護措施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民族;民間文化;文化保護
中圖分類號:C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9-0219-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148
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必要性
如《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中指出的,民間文化保護是傳承中華文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現實需要;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是振奮民族精神,維護國家統一的迫切要求;是維護我國文化主權的戰(zhàn)略措施。
除上述的必要性外,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還具有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促進民族文化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和縣域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促進民族地區(qū)的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
二、實施發(fā)展產業(yè)保護措施
一是苗族民間傳統歌舞產業(yè)。以反排木鼓舞為主要代表的苗族民間歌舞表演隊數百人遍及全國各大中城市的賓館,旅游景點,文化場所進行勞務演出創(chuàng)收,每年收入數百萬元,形成新的文化產業(yè)[1]。二是苗族民間傳統工藝的銀飾文化產業(yè)。臺江苗族銀飾傳統工藝通過市場機制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迅速的發(fā)展,其工藝品不僅滿足了當地苗族群眾的需要,而且也向海內外游客傳遞了苗族文化的信息知識,從而促進了這一特有的文化品種的保護和發(fā)展。三是苗族刺繡工藝品文化產業(yè)。苗族刺繡同銀飾工藝品文化產業(yè)一樣,同樣得到政府產業(yè)政策的鼓勵,臺江苗族刺繡工藝得到了弘揚和光大,在縣內外都有無數工藝加工作坊和工廠,產品遍及全國各地,甚至漂洋過海,走向世界,也成為重要的民族文化產業(yè)??陀^上對這一文化品種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三、加強教育、培訓保護
近年來,為進一步實施民族文化保護和搶救工作,文化、教育部門采取了一些工作措施。比如:臺江反排村小學把當地的反排木鼓舞、蘆笙舞和苗歌納入教學舉辦培訓班,效果十分顯著。通過培訓活動,有效地組織人員參加縣內外、省內外以及全國的比賽活動,都分別獲得了較好的名次,客觀上鼓動了人們自覺地學習苗歌苗舞,有效地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保護。
黨委政府和民間組織相應地舉辦了一些民族文化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保護工作[2]。比如:由政府牽頭舉辦的臺江苗族姊妹節(jié),極大地刺激和帶動了人們穿苗衣苗服的習俗,由此又帶動花衣刺繡,銀飾工藝的發(fā)展,有效地保護了民族民間工藝特色的文化。
四、開展調查、搜集整理工作的保護
在開展調查、搜集整理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為民族文化保護搶救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在貴陽臺江籍的唐春芳老人,先后搜集整理出版了“苗族曲藝嘎百?!?,“苗族古歌”等專著,在縣內的吳通發(fā)老先生也搜集、整理大量的苗族民間文化資料并發(fā)表了許多苗族文化的文章。所有這些工作都是民族文化保護與搶救工作的一個部份。
五、今后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的展望
首先,弄清以下幾個基本概念含義。民族文化,就全國而言,是包括56個民族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的一切有形的和無形的文化遺產,而不是單指那個民族的文化;就臺江而言,是包括在臺江境內所有民族創(chuàng)造的文化遺產,而不是單指苗族,但苗族在臺江民族中是主體民族,苗族文化是重點保護對象,同時不能遺忘其它民族的文化[3]。
其次,明確民族文化保護工程的對象。凡是一切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意義的以及關連到我們民族文化生態(tài),民族文化因素,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等有形、無形的文化遺產均屬于保護工程的對象。
今后應采取以下工作措施:一是認真貫徹《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管理條例》,并制定臺江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管理辦法,把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納入法制軌道,使“文保工程”有法可依;二是制定臺江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實施綱要,盡快明確工作對象、內容、目標等,使“文保工程”線條明晰;;加強“文保工程”宣傳工作;建立健全“文保工程”機構,加強“文保工程”隊伍建設,為“文保工程”提供組織保證和人才隊伍;建立健全;各種激勵機制和籌資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度各方面的積極性;繼續(xù)推動產業(yè)政策。為“文保工程”提供內在動力;是繼續(xù)堅持原有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
實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是形勢的需要,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基本條件目前已經具備,實施“文保工程”己是時候了,要盡快地行動起來,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
參考文獻:
[1]劉愛諾.保護和發(fā)展當地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幾點思考[J].神州,2018.
[2]張娜.傳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與發(fā)展群眾文化的思考[J].音樂時空,2018,000(011):159-160,167.
[3]彭金澤.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及其立法思考[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