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惠娟
美國文化學者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闡發(fā)過一個重要的命題:“童年”是一個歷史性概念,印刷媒介及其文化產生了童年概念,而電視媒介及其文化瓦解了兒童概念,它正在導致美好童年的消逝。這一命題的闡發(fā)源于這樣的時代背景:印刷術普及之前,兒童與成人之間僅靠口語傳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并不存在“童年”這一概念;到了印刷術普及之后,文字成為主導,成人掌握著文字以及用文字締造的知識的世界,兒童與成人之間出現(xiàn)了一道文化的鴻溝,進而誕生了“童年”的概念;到了19世紀,隨著電子時代的來臨,尤其是20世紀電視時代的來臨,兒童可以不需要很強的閱讀能力和理解力,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到成人世界的一切,各式各樣的沖突、暴力、色情等如口語時代一樣一覽無余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將成人與兒童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了,使兒童過早地說著成人的語言,模仿成人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地摧毀了兒童的羞恥感,而且越演越烈,散發(fā)著成人味道的兒童也成為電視節(jié)目中的“火熱產品”,被觀眾所消費,“童年”也隨之消逝,回到最初的不存在。
這樣的越演越烈,其實早有預兆,伴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商家對消費者眼球的爭奪也越來越激烈,制作的廣告或者電視節(jié)目的宣傳片不僅僅只是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更重要的是觸動消費者的心靈、情感和欲望。所以,為了讓消費者停步注目,僅僅“廣而告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說服”和“認同”,利用文化資源、社會價值觀和大眾情感等贏得消費者挑剔的眼光。因而,一檔又一檔以孩子為軸心的真人秀節(jié)目橫空出世,皆因孩子的“純真”、孩子的“賣萌”以及與家長之間的親情互動能夠強化廣告或者電視節(jié)目的觀賞性和表演性,在這個注意力經(jīng)濟時代,牢牢抓住消費者的目光,帶給消費者視覺愉悅和心理認同。這類型節(jié)目獲得廣大觀眾的喜愛,贏得大批支持者,也引起有關孩子的養(yǎng)育、定位等問題的熱論,為商家?guī)硪庀氩坏降氖找?。雖然,會有網(wǎng)友對孩子評頭論足,或者質疑孩子家長的教育方式,但是,孩子掀起的熱潮依然助推該類型節(jié)目一季又一季地持續(xù)播出,直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一紙“限娃令”。這份2015年7月22日發(fā)布的《關于加強真人秀節(jié)目管理的通知》,要求真人秀節(jié)目避免過度明星化,摒棄“靠明星博收視”的錯誤認識,不能把節(jié)目變成拼明星和炫富的場所,并提出真人秀節(jié)目應注意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盡量減少未成年人參與。雖然,“限娃令”讓各大衛(wèi)視惆悵與苦惱,卻也讓兒童真人秀節(jié)目一直存有的深層癥結進入公眾視野和公共討論之中。
一、被消費的孩子,被捧殺的純真
有網(wǎng)友指出:孩子是節(jié)目的賣點,也是觀眾的看點,換句話來說,這不就是被消費者消費的“產品”嗎?消費者以娛樂的目光消費孩子的純真,結果將是孩子的純真被捧殺。的確,當孩子淪為一件“產品”,與消費掛鉤,就意味著孩子過早地涉足成人世界,過早地接觸名利場中的各種紛擾,當孩子被置放在一個又一個公共平臺上,面對無數(shù)的閃光燈和成人的提問,把“賣萌”當作慣用伎倆,把“純真”當作靈丹妙藥,扮演一個又一個的社會角色,以“偽成人”的形象一次次不自覺地迎合成人的趣味,這于孩子而言與其說是一種經(jīng)歷,還不如說是在無形中侵蝕他們的健康成長。
(一)消費孩子的錯誤,捧殺孩子的羞恥心
羞恥心是一種社會道德情感,表現(xiàn)為羞愧感與恥辱感,是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品質與社會道德準則、行為規(guī)范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不好意思、難為情的羞愧感,也是當一個人的自尊心受到損害時,產生的一種衛(wèi)護自身尊嚴的恥辱感。孩子的羞恥心,不是自發(fā)產生的,而是在周圍成人影響下,通過一條特殊的通道而“習得”的——成人的“刺激”。大約在三歲前后,孩子就開始注意別人對自己行為品德的評價,當孩子犯錯,會聽到成人對其進行言行上的責備,這時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羞恥心并不是表現(xiàn)在內部的特殊情感體驗,而是表現(xiàn)在外部的表情動作上,如臉紅、低下頭、不說話、逃跑或躲藏等;而到了五六歲,孩子已開始獨立地評價自己,能從周圍人們要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為,用不著讓成人說責備話,就能“自覺”地產生羞愧,并且開始由外部表情動作轉化為內部情感體驗,讓羞恥心向著穩(wěn)定性的道路發(fā)展。可見,孩子羞恥心形成的開始需要成人的引導。
可被消費的孩子呢?時?;钴S于電視節(jié)目或者廣告上,是作為一名公眾人物在高曝光、高裸露的環(huán)境下行事的,他們的一言一行不再被解釋為一個小動作,也不會像尋常孩子一般,犯錯誤了能被成人及時直接地指出,他們的簡單行為舉止背后擁有一個團隊和一個看不見的龐大市場經(jīng)濟,這牽涉了太多成人的規(guī)則和復雜的利益糾紛,所以,這些閃光燈和公眾視野下的孩子不允許出錯,即使出錯了,也得如成人一樣轉移自身錯誤的注意力或者將自身錯誤包裝成孩子的天性——單純無污染。這是商家拿著孩子的錯誤在消費,試圖在網(wǎng)絡上引起話題,引起爭議,讓這些報道撐飽制作人、導演甚至父母的錢包??捎钟姓l能于孩子的角度想想,這些對于孩子錯誤的有意引導,只會扭曲孩子的是非觀,捧殺孩子的羞恥心。因為在孩子看來,身邊成人的引導是,錯誤可以被轉移、可以被包裝,而不是直面地受責備,因而自己也不用為自己的錯誤生出羞愧不安的羞恥心,也不用為自己的錯誤買單負責。長久下去,孩子羞恥心的形成只會越來越扭曲,懂得什么是好的,卻不懂得什么是壞的,只會懂得怎樣將“壞”裝扮成“好”。
(二)消費孩子的天真,捧殺孩子的名利觀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認為,“常態(tài)的兒童和常態(tài)的成人都在不斷生長,他們之間的區(qū)別不是生長不生長的區(qū)別,而是各有適合不同情況的不同的生長方式,兒童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狀態(tài)。”孩子真人秀節(jié)目基于穩(wěn)定的受眾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在這個展示平臺上,孩子向觀眾傳播了屬于孩子們的世界,同時,這也是一個成名的窗口,只不過在這個窗口的背后,充斥著成人滿滿的欲望和爭奪的利益,使得這些孩子早早地進入成人的世界,這無疑是打破了孩子的未成熟狀態(tài)。因為,將孩子置于一個成人的生長環(huán)境,跟隨著成人周旋于其他成人的身邊,模仿成人的言行,以“偽成人”的姿態(tài)消費自己無邪的笑容、奶聲奶氣的言語、出其不意的舉動等,獲取的卻是比一般尋常人家更高的獎勵,這些獎勵對成人而言或許是適合的,但對于孩子而言,卻可能是傷害。正所謂“取之有道,受之有道”,讓孩子以“偽成人”的方式消費自身的天真以獲取不屬于這年齡階段該擁有的東西,而且是輕而易舉地取得,容易讓孩子形成歪曲的名利觀。
(三)消費孩子的謊言,捧殺孩子的誠信感
德國社會學家尼可拉斯·盧曼認為,哪里有信任,哪里就有不斷增加的經(jīng)驗和行為的可能性,信任作為一種寶貴的社會資源,的確是有利于孩子道德成長的無形資產,可以提升孩子經(jīng)歷體驗的生活空間的品質。由此可見,孩子誠信感的形成與周圍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換句話來說,孩子周圍的人、事、物對孩子誠信感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尋常家庭,成人大多會有意識地教導孩子“說大話掉大牙”或類似的話,雖然是戲說,但也對孩子起到警惕的作用,而且也會身體力行,通過一言一行去守承諾、拒說謊,以榜樣的姿態(tài)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當然,也以敏銳的眼光注視著孩子的一言一行,當發(fā)現(xiàn)孩子在用謊言去掩蓋某件事或者獲取某樣物品,成人會及時直接甚至嚴厲地進行批評教育。畢竟尋常人家所處的環(huán)境就是成人與孩子共同形成的,成人握有主導權,依據(jù)情況可以營造適合雙方所處的環(huán)境,而一個充滿信任感的環(huán)境是尋常人家所必不可少的。
可被消費的孩子呢?他們立于閃光燈下,顯露于群眾視野中,所處的環(huán)境早已經(jīng)不是成人與孩子之間簡單而形成的環(huán)境,而是更為復雜的成人、成人、成人……最后才是孩子的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中,充斥著太多的謊言,每一個成人都為了完美特意地全面包裝自己,都是一個個面具迎著不同場合往臉上戴,心機、算計等都只是里面不值一提的伎倆,為的是能被觀眾所喜愛,被群眾所看見,用其環(huán)境的詞語來說,就是能站于“C位”。可是,孩子的誠信感還未成型時就被帶進謊言的世界,這無疑是向孩子傳遞一個危險的信息:在這個環(huán)境中,別顯現(xiàn)真實,說謊是一種另類包裝,消費自身的謊言,能獲取更多的關注與受眾。于是乎,孩子聽信成人的謊言,以“偽成人”的模樣消費著一個又一個的謊言,用謊言“完善”一個又一個的自己。的確,這樣的消費換來的是更多的喜愛,可是,卻早早地將孩子的信任感扭曲成型,不是遏制謊言,堅守誠信,而是消費謊言,制造熱度。
(四)消費孩子的身份,捧殺孩子的角色定位
英國《每日郵報》曾經(jīng)發(fā)過一則新聞《什么樣的父母會把他們的孩子送去走這樣的秀?中國商場女童山寨維密秀引爭議》,《人民日報》也曾刊文《兒童“維密秀”令人痛心》。兩則文章的刊登,皆是在譴責某些商場為了博足眼球、賺鼓錢包,讓孩子們化濃妝、做頭發(fā),穿著綴有羽毛、暴露的分體內衣,踩著頗為別扭的高跟鞋走T臺??粗@些長著圓鼓鼓肚皮、尚未發(fā)育的小女孩,在大人引導下擺出所謂“成熟”的姿勢,還自我感覺良好,著實令人痛心且費解,這樣的“審美”,究竟是展現(xiàn)兒童之美,還是迎合某些成人的低級趣味?這樣的秀場,究竟是如冠冕堂皇那般稱為“展現(xiàn)兒童才藝”,還是商家斂財?shù)氖侄喂ぞ??事實上,這類“秀”都有商業(yè)炒作背景,孩子的父母們也因“前景”和“錢景”,把孩子推上了T臺。在成人看來,選秀是孩子“彎道超車”的捷徑,能夠自我展示,一鳴驚人,何樂而不為?可是,對孩子而言,這是在消費孩子的身份,消費孩子身份的可造性、可塑性,將屬于孩子的活潑可愛、天真純凈“塑造”成性感、誘惑、暴露一覽無余地顯現(xiàn)在人前,造成了孩子關于自身身份的錯誤認知,以及自身角色的錯誤定位,認為這類型的“秀”不僅僅是成人的舞臺,更可以是孩子的主場,而且可以“大放異彩”,“氣質也不輸成人”。這樣的觀念會慢慢地在孩子心中生根,甚至孩子會忘記身為孩子該有的身份與角色,一直以“我已經(jīng)長大了”的“偽成人”自居,這樣于孩子而言不是好事,反而會讓孩子進入早熟狀態(tài),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消費孩子的身份,最終捧殺的是孩子對于自我角色的定位。
二、被尊重的孩子,被愛護的純真
兒童選秀節(jié)目一度為很多孩子開啟了夢的大門,也為尋常人家的孩子提供了一個展示的機會,但是電視市場的激烈競爭使得其發(fā)展越來越功利化,與其說是為孩子的天真、活潑、可愛搭建一個展示舞臺,還不如說是在消費孩子的純真,并向孩子灌輸與之年齡不相符的成熟與老練,純真的童年與孩子早已經(jīng)漸行漸遠了,既然發(fā)現(xiàn)了問題,就得引起重視,兒童選秀節(jié)目不應成為成人消費孩子的名利場,應該尊重孩子,還孩子一個鏡頭前后都一致的健康美好的成長環(huán)境,因為被尊重的孩子,才能做到被愛護的純真,這就要求兒童選秀節(jié)目有所改善。
(一)因勢利導,合理利用
首先,要承認兒童選秀節(jié)目有廣大且穩(wěn)定的受眾群體,且能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力的事實,不應一味地排斥和抵制,而是要因勢利導,合理利用其有益的因素,將其打造成一個優(yōu)秀的兒童展示平臺,引導其向一個好的方向發(fā)展。這就要求兒童選秀節(jié)目在內容設置、環(huán)節(jié)安排、廣告宣傳等方面必須以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中心原則,展現(xiàn)孩子積極、健康的風貌,反映正常的兒童精神,摒棄掉成人的眼光,消去膨脹的功利心,去除那些消費主義泛濫的營銷策略,全身心放在孩子純真天性的展示上。這樣也能有定期的收益,也能成為兒童選秀節(jié)目“泛成人化”的一股清流,或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社會效益。
(二)有法可依,合理約束
“限娃令”“限娛令”的出臺,從法律法規(guī)上對兒童選秀節(jié)目形成了有效的約束,有助于促進整個行業(yè)健康、有序地發(fā)展。這種舉措對于各大衛(wèi)視的約束,效果是較為明顯的。對于有些無良商家以“展示兒童才藝”為噱頭,組織“泛成人化”的兒童選秀活動的現(xiàn)象,有關部門也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明確職責,加強整治,對于違法的行為依法嚴厲打擊,杜絕有害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選秀活動。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家長對孩子童真的保護,這需要家長慎重為孩子選擇發(fā)展的途徑,而不是為了自我的利欲心毀壞孩子的天真無邪。因此,是否要將孩子的一言一行顯露于大眾眼前,家長應三思而后行。對于參加選秀節(jié)目的孩子,家長尤其要做好心理引導和教育,避免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學習。
參考文獻:
[1]安前進. 還孩子純真年代[J]. 科教導刊,2012(6).
[2] [美]埃里克·尤斯拉納. 信任的道德基礎[M]. 張敦敏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石龍鎮(zhèn)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