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姚惠秋
“人,生活在社會上,要接觸事物,要思考問題,要表達思想,就必然要感受語言,運用語言。”因此,基于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語感能力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而課堂教學的時間和作用是有限的,為了加強對學生的語感訓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廣開訓練門路,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鞏固,在實踐中發(fā)展,從而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辨析、理解、模仿、運用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
走入書海,體驗語感。
學生除了要在課堂上接受訓練,還必須在課外的書海中盡情地遨游,接受各種科學知識的洗禮和文學作品的熏陶,不斷增強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及駕馭語言的能力。
為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我精心構思,在班級自辦了圖書一角,里面設有“童話世界”“寓言天地”“趣話之窗”“故事講臺”“人物拾零”“科圃小花”等專欄。內(nèi)容上,體現(xiàn)了思想性、知識性、科學性、趨味性相結合的特點;形式上,體裁多樣、文筆生動,可以產(chǎn)生寓教于樂的效果。然后分“拼一拼、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比一比、背一背”。因文而異,編制若干旨在激起答題意趣,又具導讀功能的語感訓練題,定期堅持訓練。
還為學生提供了別具風格的課外閱讀機會,使他們沉迷于書海里。在演練訓練題的過程中,學生逐漸體悟到了語感——用詞的貼切、傳神,表意的明確、精當,逐步體悟到了語言表達的美感。
走近同學,暢敘快議,訓練語感。
語感能力是人對語言的聽、說、讀、思、寫的接受和表達的綜合能力。而同學之間日常交往中的交談,是訓練語感最簡便、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因為交談也是一門學問。
“一語得人,一語失人。”交談直接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修養(yǎng)水平和文化知識水平。因此,教師可以在交談中培養(yǎng)學生聽的能力,又可以在交談中訓練學生說的能力。
早晨聽廣播,晨會說新聞;放學聆人語,課間拉家?!柧氄Z感,隨時隨地。在此,我要特別推薦我班經(jīng)常開展的“作文素材懇談會”,定期組織學生一起敘周圍之景觀,議身邊之人事,抒心底之感觸,并要求學生力爭動情而敘,由感而議,掏心而抒。
如“三八”婦女節(jié)前夕,我要求學生為自己的母親做一件事,以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敬愛,之后組織學生交流。同學們興致很高,無拘無束地談,忘情地抒發(fā)。
記得有位同學在交流之后,以“媽媽會笑嗎?”為題作文,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我端著自己親手炒的青椒肉絲(這是媽媽平日最愛吃,而自己又舍不得,留給我們吃的菜),來到媽媽的墳前,泣不成聲。當初,我只知道任性,可媽媽總為我的學習、生活操碎了心,而如今……”
看到這,做老師的我也流下了眼淚。這既是一種愛的教育,又是情感的啟發(fā),也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印證。
因此,類似這種以“作文素材懇談會”為形式的同學間的交流,有利于學生學習多種語言表達的技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能力,真正達到了訓練其語感的目的。
走向社會,身臨其境,實踐語感。
社會是一個紛繁的大舞臺,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學生語感能力實踐的大課堂。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學生置身于社會,置身于生活。比如,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寫贊美家鄉(xiāng)的不少??擅慨攲W生要真正描寫、贊美自己家鄉(xiāng)的時候,又覺得無從入手。寫些什么呢?這也難怪,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常有這樣一種誤解:身邊無風景。可實際呢?家鄉(xiāng)無處不美麗,所以教學的關鍵在于如何幫助學生去看家鄉(xiāng),去真正感受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
因此,課余時間,教師應舍得讓學生走出校門,去看看家鄉(xiāng)的美景。春天,看綠樹紅花間的蜂飛蝶舞;夏天,聽小蟲、鳥雀的鳴叫;秋天,嘗野果茅根;冬天,玩雪仗滑冰……這樣,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多角度、多層次地感受到家鄉(xiāng)各景物所蘊含著的無聲語言,從而能更準確地運用語言,抒寫家鄉(xiāng)。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置身于生活,到公共場所去聽身邊的事,去宣傳文明之風,讓學生“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親身實踐,在實踐中鞏固、發(fā)展語感能力。
學校開設語文課,進行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增強學生的語感能力。而加強學生的語感訓練途徑不是單一的,應以走入書海,增加閱讀量,體驗語感 ;以走近同學,加強練習量,訓練語感 ;以走向社會,提高成熟度作為實踐語感的途徑、方法,拓寬對小學生語感訓練的渠道,真正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辨析、理解、模仿、運用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