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邊觀潮 ]
對用戶開放算法的邏輯,接受用戶參與算法的治理,應該是智能傳播必須遵守的倫理底線。
如何透視用戶的消費偏好?這是市場一直關注的核心問題。回應這一問題,最早是通過消費者調查,后來超市有了收銀機后,每日的收銀記錄就是一次消費者調查。這對于了解和把握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及其偏好是一種相對原始但又接近智能的嘗試?;ヂ?lián)網時代到來后,基于算法的精準推送帶來了對用戶需求了解并高效滿足的一次巨大飛躍。我們每個人在互聯(lián)網上的一舉一動,都會作為大數(shù)據(jù)的一部分被平臺背后的機器記錄下來,然后形成我們面向各個平臺的個人標準像。
例如,我近期因為家里的燈泡壞了,在某個網絡商城搜索并購買過相關產品,然后在我登錄其他相關網絡平臺(不是這家網絡商城)的時候,這些平臺一個月左右堅持不懈地向我推送同類商品,似乎我不購買一次它們誓不罷休??瓷先?,這些平臺的算法似乎有些犯傻,我如果已經購買過的話,短期內是不會再次購買的,你在這一消費間歇期堅持不懈地給我推送這些產品有何意義呢?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我們把這些平臺想象得太天真了,它們持續(xù)不斷地推送其實是希望以此為突破口來帶我進入他們的平臺,創(chuàng)造新的商品接觸機會和購買機會。在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如海洋生物資源般豐富、充裕,用戶的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誰擁有了注意力,誰就擁有了打開消費者錢袋子的優(yōu)先權。
還有一次,我在某個新聞資訊平臺點擊了趙本山的相關報道。沒想到,這一點開啟了一個信息入侵的大門。這家平臺連續(xù)給我推送了至少3個月的“本山信息”,本山大叔這里只要有什么風吹草動,我都能第一時間獲悉。這種新聞資訊智能傳播服務可謂貼心,但3個月下來,每日如此的信息轟炸,搞得我都有些頭大了。我只是想要一杯水,智能推送卻要把整個大海塞給我,這實在是有些讓人吃不消。
關于智能傳播的算法,相關網絡平臺的說辭是基于技術中立,這話的邏輯好像就是你是什么樣的人平臺就向你推送什么樣的信息,請勿指責平臺,平臺只是用戶偏好的一面鏡子而已。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卻經不起推敲??此浦辛⒌募夹g對用戶的需求其實是有著極其強烈的窺視欲,但凡被它發(fā)現(xiàn)你的一點點偏好,它都會加倍來放大。從這個傳導機制來看,技術如果是一面鏡子,那也肯定是一枚放大鏡,或者哈哈鏡,而絕不是我們用來正衣冠、施粉黛的化妝鏡。“我的地盤我做主”是互聯(lián)網時代一句非常有蠱惑性的口號,聽起來激蕩人心,但技術作用的最終結果,不是讓我們成為了自己,而是被技術一再牽引不知最終會走向何方。
究竟什么是算法的邏輯呢?就目前各個平臺透漏信息來看,似乎對此諱莫如深。算法的邏輯對于每個用戶是如此的重要,竊以為,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倫理底線和治理規(guī)范??v觀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過程,“鄰避效應”的治理經驗可以供算法治理參考。鄰避效應產生于現(xiàn)代城市文明的擴張,人人都知道一些城市設施是必須的,如變電站、垃圾場等,但很少有人希望建在自己小區(qū)邊上。這其實是對相關設施管理團隊的不信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鄰避效應治理團隊引入周邊利益相關者參與項目的治理,為解決鄰避效應打開了一扇機會的大門。同樣的道理,既然算法和每一個用戶是密切相關的,就應該允許用戶參與算法的邏輯設定,接受用戶利益在算法設計中的平衡考慮,而不是繞開用戶,肆意放大平臺自身利益的貪欲。
基于此,對用戶開放算法的邏輯,接受用戶參與算法的治理,這應該是智能傳播必須遵守的倫理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