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敏、小魚仔
喜歡看劇、追劇的小意粉,你們知道嗎?好劇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兒餅”,而是購劇人精心挑選的“下飯菜”。今天我們邀請到一位神秘嘉賓,他的日常工作就是見到好劇“買買買”!他是“閱片無數”的購劇人張敏,也是微博上擁有十幾萬粉絲的博主“絕對敏捷”。來,和他聊聊“看片兒”那些事兒吧!
小記者:聽說您平時負責電視臺影視劇的采購,能跟大家具體說說“買電視劇”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嗎?
張敏:考量一部劇“值不值得買”,需要先審看影視制作公司發(fā)來的樣片。我們會針對樣片的“成色”提出審看意見,經過投票程序達成電視劇采購意向后,才能進入談判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討論價格、供帶日期、付款方式、播出保護等,不是說買就能買的!
小記者:您心目中對“好劇”的評判標準是什么?
張敏:評價一部作品的維度有很多。對我而言,一要看這個故事講的內核是什么,是否新穎有創(chuàng)意;二要看故事傳遞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是否正確,不能對觀眾產生誤導,這點對青少年觀眾尤為重要;三要看故事情節(jié)是否能吸引觀眾,沒有吸引力的劇不會有人愿意看;四要看故事的邏輯性,制造的懸念是否充分,這是保證收視黏性的關鍵;五要看角色的人物魅力和演員的表演水準;六要看制作是否精良,好的制作會給作品加分,給觀眾帶來審美享受,甚至引領大眾審美!如果一部電視劇能滿足這六個方面的要求,那就是一部難得的好作品。
小記者:想看懂大師級導演或編劇的作品好難!他們的作品寓意深刻但很“催眠”,比如伯格曼、費里尼、塔可夫斯基的片子。您能告訴我們該如何欣賞這些作品嗎?
張敏:先給你吃一顆寬心丸!那些晦澀難懂的作品本來就不是拍給“所有人”看的,創(chuàng)作者的初衷也只是滿足小眾群體的期待。影視作品中的“高級表達”形式豐富多樣,大師之作的層次和內涵更加豐富,就像我們閱讀經典圖書一樣,每次讀都會有新的理解和發(fā)現。懂得欣賞這樣的作品沒有捷徑,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增加自己的知識厚度與寬度才行!因此希望同學們多看書,多看優(yōu)秀的作品,大家的欣賞水平就會慢慢提升。
小記者:您常常說影視劇的大忌是“沒有生活”,但是作為藝術作品它又要“高于生活”,您對此有何看法?
張敏:“沒有生活”是指一部劇完全脫離實際,靠作者的想象來架構故事、塑造人物。比如寫律政劇,編劇連基本的法律知識都不懂,怎么可能寫好律師的故事?“高于生活”是指不滿足于忠實記錄真實生活,而是對其進行選擇、整合、提升,在有限的時空中去講述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一群鮮活飽滿的人物、一種慎思明辨的思想……簡單來說,好劇既反映生活,又能高于生活。
小記者:您認為“工匠精神”是什么?對于影視行業(yè)而言,工匠精神的實質是代表一種嚴肅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嗎?
張敏:是的!近些年影視市場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導致現在很多人感覺電視劇“不好看了”。我們反復提倡“工匠精神”,是在提醒導演和編劇靜下心來,扎根生活,用高標準的藝術眼光和審美要求進行影視創(chuàng)作,為觀眾打造更多優(yōu)質的精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