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鑒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四川成都 614000)
現(xiàn)今諸多年代久遠的紀錄電影,特別是黑白膠片紀錄電影,因為年代的久遠,技術的不成熟,畫面質量比較粗糙,聲音音效不足等諸多問題無法進入大眾的視野。而這些影片又因其時代的特殊性,具備了極大的研究價值、社會價值及人文價值。如何提高此類影片的傳播性,如何讓歷史類紀錄片為大眾喜愛,成為困擾著電影人的一大問題。而如今依靠著數(shù)字修復技術的發(fā)展,將黑白變?yōu)椴噬?,將模糊變得清晰,將寂靜無聲變得悠揚悅耳,對歷史類紀錄片產生了極大的積極影響。
紀錄電影膠片因其材質特殊,在歲月的風風雨雨中大多都會遭到各種各樣的損傷。關于電影膠片的損傷主要有六種類型,分別是:臟點、劃痕、噪波、霉斑、抖動、閃爍[1]。而數(shù)字修復技術就是要去消除和矯正膠片上的這些問題,同時要盡可能還原膠片原始的質感,做到“修舊如舊”。通過膠片的數(shù)字化處理及還原,更好地體現(xiàn)影片所想呈現(xiàn)出的視覺效果
不止如此,色彩也是電影畫面的重要元素之一,早些時候將黑白電影化為彩色的上色工作是極其復雜,但是在數(shù)字修復技術的幫助下,AI 數(shù)字修復技術通過人工智能的數(shù)字信息化處理,使顏色修復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極大地減少。
補幀技術也是畫面修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于人類眼睛的特殊生理結構,如果所看畫面之幀率高于每秒約10 ~12 幀的時候,就會認為是連貫的[2]。而許多老舊的影像資料因為拍攝設備的限制或數(shù)據(jù)的損壞,造成了幀率低于正常觀影感受或幀率不斷變化等問題,都一定程度上的影響著觀眾的觀看,而補幀技術為這樣的問題提出了解決辦法。
紀錄電影作為一個視聽藝術,除了畫面以外,聲音也占有重大的分量。因為技術條件的限制,諸多老電影都是沒有同期錄音的。如有紀錄片之父的美國著名紀錄片導演拍攝的《北方的納努克》。因為沒有錄音,只能選取音樂來填補聲音的缺失。而如今,憑借先進的擬音及數(shù)字化錄音技術,可以極大地幫助紀錄電影還原真實的電影聲場,極大地提高了歷史類紀錄電影聲音方面的缺憾。
在許多歷史類紀錄電影中,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或是膠片的各種問題,導致所需素材的信息量極大的丟失,進而造成了影片無法將故事還原呈現(xiàn)給觀眾,當一部影片的影像質量會給受眾帶來不舒適感受時,其片中精神內核的表達,及相關手法的運用都會逐漸被觀眾忽視。觀眾會受影像質量的影響,逐漸失去對觀影的興趣與享受。而數(shù)字修復技術可以說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大辦法。在一些紀錄電影資料中,畫面細節(jié)已基本全部喪失,如果不通過修復,受眾基本完全無法得知畫面究竟呈現(xiàn)的是什么樣的內容,進而影響受眾繼續(xù)跟隨導演的思想更深刻的進入影片。而修復后的畫面基本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畫面的細節(jié)基本上被完全的呈現(xiàn)了出來,直接地向受眾傳達了準確的畫面信息,重構了圖像的巨大魅力,減小了畫面質量對受眾的消極影響。
如在2018 年上映的紀錄電影《他們已不再變老》由導演彼得·杰克遜和BBC,以及14-18NOW 項目組、英國帝國戰(zhàn)爭紀念館聯(lián)合起來的制作團隊使用最先進的數(shù)字修復技術,讓這些百年以前已經(jīng)模糊甚至腐爛的黑白膠片,以4K+3D 的影像煥發(fā)出了新的生命。這樣技術的運用使原來的片段中士兵們幾乎模糊不清的面容上呈現(xiàn)出憂慮、恐懼和偶爾的歡笑[3]。極大地拉近了觀眾與影片之間的心理距離。
在對于年代較遠的素材的處理中,還有一個問題也比較重要。據(jù)不少相關文獻的記載,因為膠片成本和感光效果的限制,當時拍攝電影的幀率都是16 格一秒。且又因當時用的都是手搖式攝像機,所以幀率并不是固定在一個值上的,其幀率會在14 ~26 之間浮動。這樣在以24 幀每秒為基準放映速度的今天就會出現(xiàn)速度快慢不等的問題。因現(xiàn)在的受眾大多已經(jīng)習慣24 幀率的影片反映習慣,在觀看16 左右?guī)视捌瑫r就會因跳幀而產生奇怪的滑稽感,如在影片《他們將不再變老》中提到一戰(zhàn)中坦克的片段,如果用24 幀速反映這個16 幀速左右的素材,坦克的前進就會產生一種奇怪的滑稽感,這當然與導演想要表現(xiàn)的嚴肅主題大相徑庭。在劇組通過補幀技術的調整下,此片段最終以受眾習慣的24 幀的幀率呈現(xiàn),這才將圖像的內容信息及導演的意圖準確的傳達給了受眾。
還有一項觀影習慣的契合是,一般年代久遠的影片大多為4∶3 的畫幅?!稕Q勝時刻》中使用到的我國開國大典的歷史影響資料原來是4∶3 畫幅的黑白圖像,影片的制作團隊通過局部的放大的技術將景別改變?yōu)榱爽F(xiàn)代電影常用的16∶9 的畫幅,而進行這種放大的前提和基礎是影片在數(shù)字還原時清晰度的極大提升。這樣的畫幅從觀眾的視覺習慣上成功的賦予了影片一種現(xiàn)代影片的高質量高工業(yè)化制作的魅力。
色彩對于紀錄電影也有著極大地影響,大量年代久遠的黑白紀錄電影給觀眾帶來了一種觀感上的定式,且也因為色彩的缺失難以快速的構建對于那個時代的一種基本的感受,這源自于色彩對影片基調和氛圍天然的影響,且現(xiàn)代觀眾已經(jīng)習慣于觀看彩色的影片作品。但是,傳統(tǒng)的上色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復雜且難以完成,但如今,隨著數(shù)字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AI)智能上色的系統(tǒng)運用在了影片的制作中,使得大量缺失的色彩可以得到還原,并且通過數(shù)字技術還可以進行調色,通過對已經(jīng)拍攝的場景進行色彩的統(tǒng)一,還原鏡頭畫面本身的色調或者調整導演心中所想要的色調;通過調整色調來烘托那個年代的氛圍[4]。例如在《決勝時刻》中還原的開國大典的片段,便用還原的真實顏色更好的襯托出了歷史事件的偉大莊重,加強了觀眾內心的震撼,也為這份厚重的記憶添加了色彩。
聲音作為紀錄電影的一個重要元素,極大地影響著影片的呈現(xiàn)。特別是對于諸如《他們將不再變老》這樣的歷史戰(zhàn)爭類紀錄電影聲音的力量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大于圖像的力量。為什么這么講呢?因為這種聲場力量的代入感,這種還原的真實感,可以將受眾迅速地拉入場景,代入到電影中去,在表達和表意上都帶來了極大的積極作用。
而如今擬音技術不僅可以幫助影片還原片中所需要的各種音效聲,更為重要的是,還可以將原本已經(jīng)缺失的聲音資料,通過數(shù)字修復技術將圖像中人的口型轉化為文字,并運用配音演員將本來由同期錄音才能做到的效果呈現(xiàn)在了熒幕之上。在影片《他們將不再變老》中有一個片段是關于軍官在參戰(zhàn)前一天給他的部隊做了一次演講,諸多有關一戰(zhàn)的紀錄片都用到過這個鏡頭。但這段素材一直都是默片,只能看到軍官說話,卻不知道他究竟在說什么。制作團隊采取唇語的讀取及資料的查閱,再通過數(shù)字技術進行匹配。最后用不同的語速錄制三遍進行匹配,再進行數(shù)字修復操作,最終將這段影像的有聲版本呈現(xiàn)給了受眾。
當然,凡事都是有兩面性的。技術的發(fā)展在為歷史類記錄電影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困擾。這些困擾主要是真實性問題上的。一方面,大家相信數(shù)字修復技術,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擔心,這種AI 的修復技術是不是會篡改素材的真實性。這種修復電影是不是更利于導演妄自加入自我的主觀色彩。這樣一來,便使以真實性為基礎的標準性要求受到了極大地挑戰(zhàn)。這類問題出現(xiàn)的癥結主要還是在對紀錄電影的真實的理解各有千秋,而真實性問題可以說是普遍存在于紀錄電影研究與創(chuàng)作始末的問題。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數(shù)字技術是服務于紀錄片真實性的,而數(shù)字技術同時也是紀錄片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5]。
總而言之,數(shù)字修復技術在歷史類紀錄片中的廣泛運用及其深遠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其技術手段帶來的視聽效果極大地豐富了紀錄電影的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為紀錄電影的未來打開了一個新的篇章。讓紀錄片的四種價值更大化,更準確地傳達給了受眾。至于發(fā)展中的一些小問題應當可以看作是探索道路上的曲折與蜿蜒,這些問題不能抹殺數(shù)字修復技術對歷史類紀錄片帶來的深遠影響,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有更多的歷史類紀錄電影采取此類手段豐富和加強影片的整體效果,為受眾創(chuàng)造更加逼真,更加真實的觀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