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年兵
二十多年前,我還是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青春少年,喜歡閱讀《中國青年報》一個叫作《青春熱線》的欄目,也曾在上面發(fā)表過幾篇小稿。欄目編輯名叫陸小婭。一次,我給陸老師打電話,詢問一篇稿子的采用情況,她熱情地跟我交流。這是我與她僅有的一次通話。還有一次,在收到我的投稿后,陸老師給我寫了一封信,她在信中寫道:“看到你寫的文章,非常感動。我們整天忙忙碌碌地工作,不知道也不太在意自己在讀者心中的位置,而讀者對我們那樣了解和尊重。不管我們能力如何,認(rèn)認(rèn)真真地做好工作,才能對得起大家吧。希望你能繼續(xù)為我們寫稿?!?/p>
1999年夏天,我去北京開會。開會間隙,我很想去報社拜訪陸小婭老師,可惜的是,連打了幾次電話,陸老師都不在,這也成了我那次北京之行最大的遺憾。2013年春天,我應(yīng)邀到中國青年報社參加“金牌讀者”活動,見到了很多知名的編輯記者,然而非常遺憾,彼時陸老師已經(jīng)退休。我終究沒能與陸老師謀面。
二十多年過去,紙筆傳情的時代似乎早已成為一種記憶。隨著幾次搬遷,過去親友寄給我的書信大都遺失,但陸老師給我的那封信,我仍然完好地保存著。時至今日,我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也并無多少建樹,但我依然保持著寫作的熱情,很大程度上亦源于陸老師對我說的“希望你能繼續(xù)寫稿”這句話。
年輕時,除了喜歡閱讀《中國青年報》,我還喜歡閱讀由共青團(tuán)湖南省委主辦的《年輕人》雜志,也同樣在上面發(fā)表過幾篇小稿。每次投稿,都是與一位叫湯馨敏的年輕女編輯聯(lián)系。有那么幾個月,我準(zhǔn)備迎接兒子的出生,沒有給雜志投稿,也沒有與湯馨敏老師聯(lián)系。直到兒子出生后不久,我才又向雜志投了一篇稿,并給湯老師打電話,順便告知湯老師兒子出生的消息。“這么好的事情,怎么沒聽你說?。 彪m然看不見湯老師,但從她的語氣中,我能感覺到她的高興,就像自己親朋一樣的那種高興。
隨著時光流逝,我已慢慢不再年輕,慢慢失去了閱讀和投稿給《年輕人》的心境,與湯馨敏老師也逐漸失去了聯(lián)系。不過,從她發(fā)表的文章中,隱約能看到她的一些足跡。
前日,我在一個微信群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叫“湯馨敏”的微信公眾號鏈接,是一篇散文新作《在心里造一個春天》,于是在文章下面留言:“湯老師,您是否還記得,當(dāng)年您在《年輕人》雜志當(dāng)編輯時,給您投稿的一個名叫劉年兵的小作者嗎?”
湯老師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候了一句 :“劉年兵你好,你現(xiàn)在哪里,這些年你在做什么,過得好嗎?”我告訴湯老師我現(xiàn)在也在長沙,與她同在一城,這些年過得不好不壞。我還告訴她,我的兒子已經(jīng)上高三,馬上就要參加高考了?;ハ嗟难哉Z中,是久別重逢的歡喜和歲月沉淀的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