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忠勇
9月5日下午,到諸馮學校視導。聽取了荀雨、孫賽男兩位青年語文教師的匯報課,第一節(jié)是《藤野先生》,第二節(jié)是《春》,課后組織了座談交流。
兩位青年教師進行了教學反思,內(nèi)容包括詳細介紹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思路及預期目標、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等方面。荀雨老師反思:《藤野先生》教學設計過多地考慮教學過程的完整性,有些急于呈現(xiàn)一節(jié)優(yōu)質(zhì)課,對學生的知識接受、學生的理解能力考慮太少,所以課堂容量太大,知識點沒有落實好;課堂上教師過于掌控學生的思路,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孫賽男老師反思:在引領學生品析“繪春”畫面時,課文朗讀還不夠充分,朗讀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于粗略;重難點分配不均,教學流程有點生澀,不夠流暢。
根據(jù)座談記錄,事后再作回顧、整理,針對兩位老師的作課,在以下兩方面重申我的意見。
其一,錘煉開場語言,打磨好每個細節(jié)
荀雨老師的《藤野先生》是從跟學生聊家常開始的:過去教過你的老師很多吧,有的老師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誰起來談談使你記憶深刻的老師?有幾位同學起來談了自己的老師,表現(xiàn)較松散平淡。老師未置可否,開始導入新課:我們今天來學習魯迅先生寫自己老師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板書課題)……
按說,這么導入,也沒什么問題。
我的意見是,一堂課時間金貴,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鐘,一晃就過去了。以惜時如金的要求,不允許有廢話,不允許有多余的環(huán)節(jié)。一兩位學生隨意地一說,甚至是懶散無序地這么聊幾句,老師就匆匆宕開一筆,開始了自己的授課。略嫌倉促、粗疏。
如果將這個開頭做成一個與本課內(nèi)容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就好了。
比如,這篇文章是通過幾件事來寫“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的:“批改講義”“解剖尸體”“關心裹腳”“添改講義”等等。這是本文行文的一個特點,選取典型事件來描寫人物。魯迅與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有很多很多,為什么只選這幾件?大有深意。那么本文學習的目標之一,就是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這也是重點之一。這是教師備課之前要先見的。怎么對待學生溫吞散漫的閑聊狀態(tài)?老師應當有及時的點評,來個當頭棒喝:噯,怎么你說的這個老師眉目不清???你的老師張三,跟他人的老師李四,沒有什么不同嘛!繼續(xù)點撥:既然是記憶深刻的,那么他的身上一定有一些區(qū)別他人的特點,哪怕一兩點,試著出來……
這么一來,從課堂的開始,你就已經(jīng)在訓練指導學生如何刻畫人物了。這叫“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前有伏筆,后有照應;虛虛實實,皆成文章。你說的每一句話,都不是廢話。開頭雖未入題,何嘗不是在談文章的寫作特點?引入的、欣賞的、訓練的……都是統(tǒng)一的整體,前后完全一致。這就要求,不能無一個環(huán)節(jié)設計無依據(jù),無一句話無來處。用心錘煉自己的語言,鋪排所有的細節(jié)。這也算是精致課堂的特點之一。
有人會說,這么做是最好的嗎?當然不是!如果讓我來做,我可能不這么慢慢煨熱。而是另辟蹊徑,做一些新的嘗試——
或者“單刀直入”式:
一樣留學,差距為什么這么大呢?讓我們跟著魯迅先生,來欣賞一下大清國留學東洋的形形色色眾生相吧。
或者“中間開花”式:
“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學醫(yī)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薄拔覀兊牡谝灰窃诟淖兯麄兊木?,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提倡文藝運動了?!钡降资窃鯓拥囊粋€事件讓魯迅的人生理想發(fā)生了轉變呢?
或者“一葉知秋”式:
“日暮里”,魯迅先生路過的一個地方,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自己的家國正飽受蹂躪,這個詞語另有悲涼的意味,容易讓人想起一個成語——“日暮途窮”。作者負笈東游,有身世之感。所以印象深刻。這是旅人匆匆所見,但是一個特定的鏡頭,讓我們的課堂從此開始。
或者“對比深思”式:
文章中有中國人:一起留學的同學、客死的同胞、影片中被砍頭的人和圍觀的看客;文章中有日本人:一起學醫(yī)的同學,還有老師;他們都是一樣的人嗎?
或者“背景烘托”式:
魯迅先生有一篇散文叫《父親的病》,介紹了自己父親是如何病死的,這也是促成魯迅學醫(yī)的直接動因。他說:“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yè)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zhàn)爭時候便去當軍醫(y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钡?,他這個美夢最終破滅了——
或者某某式,某某式……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開場方式。若問“課堂從哪里下手開始”,正像問“吃饅頭從哪里下口”一樣無聊透頂。
《藤野先生》是一篇敘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魯迅最敬重的老師,這篇文章也是魯迅最看重的作品。青年教師引入導語時,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對過去陳腐的思想要大膽地進行改革。設計得體的開場白,或者引出閱讀趣味,或者燃起愛國激情,或者烘托情境感染,或者引發(fā)思考,激起窮根溯源的探究欲望……
基于對文本的認識,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語文學習規(guī)律,這樣才會得體、自由地進入文本的萬花園,探幽尋芳,左右逢源。登堂入室,莫不由戶。所以說,一堂課如何開場,也是有門道的。
其二,用好“讀”的手段,讓課堂走向?qū)徝?/p>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點,通過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的描寫,抒發(fā)了對春天的贊美之情,表達了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思想感情。孫賽男老師教學語言很規(guī)范,教學過程較為流暢,整節(jié)課以讀為抓手,引導學生體味春天之美。
抓朗讀是對的。這樣的美文(其實所有選入教材的文章 ,都可以統(tǒng)稱為美文),如果能在“美”上下功夫,真正傳達出美感來,就更好了。
“讀”是一個非常好的手段。新教材特別重視“讀”的素養(yǎng),分層級地在教材中列入朗讀的方式方法及策略,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日常聽課中,發(fā)現(xiàn)一些青年教師并沒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讀的功用、讀的策略、讀的藝術魅力……都沒有認真地深究探討。所以在課堂上通常呈現(xiàn)的讀,也就是死水微瀾,讀讀而已。
讀是閱讀課的一種常規(guī)武器。運用得法,它能發(fā)揮出足夠強大的威力。
據(jù)說,古人觀察水邊截斷的蘆管,看地氣萌動生發(fā)中,顫顫巍巍地吹動浮灰,以浮動到什么程度,來判斷冬天過去春天到來的精確時間;人站在曠野中,靜靜地瞑目肅立,感受天地間那一關鍵節(jié)點:四周唰地一下,像一桶冷水兜頭澆下,令人渾身一激靈——霜降了!宇宙時刻發(fā)生著如此玄妙的變化,季節(jié)的更迭細微不易覺察,而的確存在。天地運轉,無休無止,大自然就是這么神奇。這么美妙的東西,是用細膩的感觸、純美的語言來表達的。誰能帶領學生越貼近這種幽微的美好,誰就是最棒的。
比如,在賞析“‘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這一句,作者是用觸覺來描寫春風的,老師就可從觸覺上找尋突破口:
“每個人都經(jīng)受過母親的撫摸。這種肢體的接觸,最容易安撫緊張,讓人有安全感,有滿足感。同學們,你們能用一句話或者幾個詞語,來描摹一下那種感受嗎?”
這是學生有話可說的話題,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解釋。如果能提煉出諸如:柔軟、溫暖、輕柔、溫潤、舒服、有依靠、放松等字眼,再引領來讀,就容易把握住文字中蘊含的共通情感,包括作者的、詩人的;能夠捕捉到這一句的語感,包括自己切身體驗的,現(xiàn)場點撥感悟到的。這一句話就變得不再是干癟的、平面的。為什么呢?閱讀者理解不一樣了,認識不一樣了;讀的心態(tài)不一樣了,語氣語調(diào)也就不一樣了。美感,就這樣傳達出來了。
聽讀書,也如聽琴?!岸攵胭?,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演奏者、領受者,產(chǎn)生和諧共鳴,時時達成“深愜吾心”的快感。這樣的情境,我們的課堂中,還是少了些。至于如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更是稀有。讀,實在是每個青年教師需要“惡補”的一門功課。
有人可能要問:“難以琢磨!語文中的美到底是樣什么東西???”
我只問一個問題:你有沒有對語言文字由衷地喜歡過?欣賞過?贊嘆過?感動過?癡迷過?……如果沒有,那就很麻煩。
有這樣一個典故:某次語文賽事上,一位男老師執(zhí)教了《一月的哀思》,這是李瑛寫的一首紀念周總理的長詩,一唱三嘆,哀感動人。千不該萬不該,此位老師范讀的過程,竟至失態(tài),為悲痛打斷。先是忘情,強忍啜泣,繼而數(shù)度失控,最后哀哀地哭了起來……引起哄聲一片。課后評委也以“入戲太深,沒有走出來”為病,打入末流。
那時我也這么認為,課堂上,一個大男人,哭哭啼啼,斯文掃地,成什么樣子嘛。但是現(xiàn)在,我不這么看了。
十里長街送總理,這是共和國的大事件。舉國同悲,萬眾哀痛,那是發(fā)自肺腑的愛戴和懷念啊,非個中人而不能理解體會。有人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其實后面還有半句,“只因未到傷心處”。還有人說:誰沒有在暗夜里哭泣過,誰就不配談思愁。
前段時間,網(wǎng)上還流傳過這樣一個小視頻,一個小學生在課堂上當眾朗讀《劉胡蘭》,竟至情不能自已,以至嗚咽流涕,周遭是一片笑聲……我要說的是,孩子你不必掛意,時光會反復證明,你不是“戲精”,也永遠不是被嘲笑的那一個。
我們的語文教材,不就是這么情感飽滿的一篇篇課文嗎?莫說一篇,一段,就是一個詞語,一個單字,提出來,哪個不是滾燙滾燙的?或拍案而起,或擊節(jié)贊嘆,或會心微笑,或怒發(fā)沖冠。這不正是我們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嗎?
過于理性的聰明腦,冷靜的鐵石心腸,是體會不到文字的溫熱的。拿一張冷若冰霜的臉,配一副靜如秋水的肝腸,教一篇連你也說不出個所以然的文章,又能好到什么地步呢?
我們呼喚如坐春風的感覺、心跳加快的感覺、動如掠火的感覺……但是,“別煩我,我只想靜靜地獨自哭一會兒!”誰說不是一種珍貴的情感經(jīng)歷。如前面這兩位,那豈是區(qū)區(qū)一個“入戲太深” 所能輕描淡寫解釋得了的!我們?nèi)蹦俏荒欣蠋熀托∧泻⒁粋€大大的贊。
青年教師,青春洋溢地,臉色紅噴噴地,步履矯健地,帶著酣暢淋漓的感覺走下講臺。教室里留下的,一是低回留戀的遐思,一是繞梁三日的余響……這大概就是我理想中課堂的樣子吧。
閱讀教學,其極致一定是審美的教育。沒有欣賞到漢語言文字之美,說明你的解碼能力還不足。不要急于去教、硬教,就算這樣教了也教不出什么好結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