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榮
《贗品》是多重奏,三條線的強與弱、顯與隱,都折磨了我很久。周建國那條線最先浮現(xiàn),一開始想單獨成篇,但我覺得它過于孱弱,構(gòu)不成和弦。我寫了很多小片段,還畫了一些關(guān)系圖,類似于3D建模。在材料逐漸豐富的同時,取舍開始變得艱難。所謂多線敘事里渾然天成的參差感,無非是一種玄學(xué),實在難以自我判斷。
張龍應(yīng)是贗品,他是四人組里的假爸爸,平時負責做飯,有大哥派頭。他會巧妙避開臥談會里“互相講秘密”的環(huán)節(jié),他根本就不想坦誠;黃其龍是贗品,他經(jīng)常缺席兄弟聚會,他提前出逃,遁入二人世界;他的女友王慧是贗品,王慧熱衷模仿女同事,以此提升性魅力,用本體和仿品搭建時髦的多邊關(guān)系;多邊關(guān)系是贗品,一切還是二人轉(zhuǎn),女同事只存在于想象中,腦內(nèi)小劇場,“論跡不論心”;女同事是贗品,酒吧的背景一撤,她就沒了表演欲,公然在大排檔上吃烤串,一點也不性感;六指男人是贗品,他很像周建國多年前走失的父親。他偷東西被人揍,喊出老家方言,喪失了繼續(xù)為父的資格;周建國是贗品,他跟蹤男人穿越大半個城市,發(fā)現(xiàn)對方被圍毆,就假扮兒子上前制止,聲稱“父親”有老年癡呆;張龍應(yīng)看了寸頭拍的視頻,被六指男人的口音勾起鄉(xiāng)愁,他自以為擁有了他人理解不了的、深刻的痛苦。跟處于風(fēng)暴中心的周建國相比,他的痛苦是贗品。
萬物皆贗品。這是一個A貨橫行的世界,充斥了高仿與山寨、替身與扮演、臨摹與復(fù)刻,最核心的“真”何在?我們對“真”的標準是否過于嚴苛?小團體內(nèi),看似入戲的大煒和歡歡是“正品”嗎?相比之下,早早逃離的黃其龍,不那么合群的張龍應(yīng),是否更真實、更忠于內(nèi)心?周建國對傀儡父親的抒情,黃其龍對女同事的解構(gòu),這些用“假”逗引出的“真”,根不正苗不紅,還算是“真”嗎? “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真與假不停反射,交織成混響。
一定要追究寫作動機,應(yīng)該是“本我”的斷裂。外婆去世后,我成了“從前的我的贗品”。好像被突然拔掉了電源插頭,還保留著斷電時的模樣。深夜翻舊作,回想起剛開始面對這個“沒有了外婆的世界”的種種艱難。書寫和時間似乎真的有用,可這“有用”又有何用呢?“從頭換個新的開端,就算不太像個樂園”。從那時起,“站開了的本我”取代了“本我”,成為像極了贗品、卻又分外真實的東西。我似乎不再有清晰的情緒線,而是變成了由色塊組成的印象派,我經(jīng)常為這輪廓不明的新我苦惱不已。
進入某種敘述狀態(tài)很難,需要擦拭、熔煉、多角度擊打自己;同樣,抽離也是困難的,時不時地,腦中仍會奏起那弦樂式的哀愁。沒有人會質(zhì)疑周建國挺身而出的動機,負負得正,假假成真。在這對偽父子之間,如假包換的情愫在暗涌。贗品是高級掩體,它呵護我們的裸心,使之安全。在假貨堆出的巖洞深處,真正的當事人得以喘息、舔舐傷口?;脡羝茰绾螅问Ц傅闹芙▏[去,空余貨不對板的張龍應(yīng)。在他人的主場里,張龍應(yīng)的傷心是贗品。這傷心有轉(zhuǎn)“正”的一天嗎?有,不過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