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克錦
近日,曾出席歐盟外長會議的奧地利、比利時兩國外長相繼確診新冠,給正迎來疫情第二波暴發(fā)的歐洲又一警訊。
2020 年6 月30 日,捷克首都布拉克開了一個“告別新冠病毒”的露天大派對。數(shù)千人擠坐一起,在“充滿樂觀的氣氛中”,慶祝成功控制疫情。當時,有千萬人口的捷克,確診感染者約1.2萬人,死亡350 人,而且形勢正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不光捷克,當時整個歐洲似乎都松了一口氣。
然而不到3 個月,事實就證明新冠病毒并沒有“告別”歐洲。而到了10 月中旬,令人擔心的“第二波”就出現(xiàn)在歐洲。
于是有人說,3 個月前捷克那個大派對是多么幼稚!
其實捷克人并非幼稚,大派對的組織者說,人們要慶祝一番,表達樂觀之情,和布拉格今年沒有旅游者來游玩有關。如果再沒有旅游者,布拉格的經(jīng)濟將如何發(fā)展?
經(jīng)濟滑坡支撐不起長期封鎖,也正是歐洲面臨的難題。從2 月到5 月,歐洲經(jīng)過大約3 個月的努力,初步控制了疫情。但封鎖的代價也顯而易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5 月的一份統(tǒng)計顯示,第一季度歐洲各國GDP 的降幅可用“空前”二字形容,其中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分別下降21.3%、19.2% 和17.5%,而且當時預計第二季度情況勢必更糟糕。
在這種情況下,和亞太地區(qū)一樣,歐洲不少國家開始放松限制措施,希望盡快重啟經(jīng)濟。不過有分析認為,和亞太地區(qū)的中國、日本、韓國、越南以及新西蘭等國相比,歐洲很多國家的防疫措施并不扎實。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人口健康研究所所長澀谷健司認為,其實在防控新冠疫情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最基本的東西做好,比如檢疫隔離、封鎖邊境、加強檢測和追蹤密切接觸者。
亞太防疫比較成功的國家,在這些方面都比較堅定,相比之下歐洲有些三心二意。例如,按照世界旅游組織的數(shù)據(jù),在封鎖邊境方面,亞太地區(qū)有61% 的國家完全封鎖邊境,而歐洲只有17% 的國家這么做,65% 的國家是部分封鎖邊境;在封鎖邊境時間方面,亞太地區(qū)有19 個國家完全封鎖邊境時長超過30 周,而歐洲只有兩個國家做到這一點。
歐洲國家做得不夠扎實,經(jīng)濟考慮當然是重要原因,同時也和他們的政治與文化有關。
疫情在歐美被政治化是普遍現(xiàn)象,反對黨和執(zhí)政黨通常在這個問題上唱反調(diào),令很多政策難以實施;歐洲很多國家,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步調(diào)不一致也令人矚目。就算疫情第二波來臨,英國、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等國的中央政府有關重新采取嚴厲措施的想法,也都或多或少地遭到各級地方政府的抵制,不少已經(jīng)走向法庭。
從文化上來說,基于個體權(quán)利,西方一些民眾直呼對封鎖措施“受夠了”,認為這種措施只有“東方人”才受得了。不過也有分析認為,“文化差異”實際上只是個借口,看看新西蘭的嚴厲封鎖就知道,而且該國女總理剛剛率領執(zhí)政黨高票勝選。
歐美國家很多人不能嚴格防疫,現(xiàn)在只能一邊煎熬,一邊羨慕地看著東亞各國的社會逐漸回歸正常。當然,東亞人想必也清楚,疫情遠未結(jié)束,“告別新冠病毒”的時候還未到來,現(xiàn)在最能指望的,大概是等有效安全的疫苗問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