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斌 劉建震 范正超 尹 航 朱曉黎
(河北省胸科醫(yī)院泌尿外科,石家莊 050041)
近年來,腎結核發(fā)病率回升,臨床表現(xiàn)以尿頻、尿急、尿痛、無菌性膿尿為主,可伴血尿[1~3],老年和男性患者血尿更為普遍,女性患者腰痛更為常見[4]。由于喹諾酮類抗生素濫用,不典型泌尿系結核增多,加之部分醫(yī)師經驗不足,誤診誤治率相當高,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單純藥物治療療效不佳或并發(fā)藥物難以控制的并發(fā)癥而行腎切除[5~7]。我們回顧性分析2012年7月~2019年9月我科診治的100例單側腎結核資料,均行規(guī)范的抗結核治療,其中50例留置雙J管作為輔助治療,效果明顯,報道如下。
本組100例,年齡18~77歲,平均46.0歲。男51例,女49例。92例以尿頻、尿急、尿痛為主要癥狀,6例以腰部酸脹不適為主訴,2例為體檢發(fā)現(xiàn)腎積水就診。32例伴肉眼血尿、尿濁,34例有午后低熱、納差等全身癥狀。彩超提示均有腎積水[8,9],其中輕度53例,中度47例,無重度腎積水。泌尿系CT顯示除腎積水外,83例見典型的腎實質蟲蝕樣損害,輸尿管壁增厚,管腔狹窄,12例膀胱壁毛糙、增厚。均經尿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FQ-PCR)尿結核桿菌脫氧核糖核酸(TB-DNA)、結核菌培養(yǎng)或術后病理檢查確診腎結核。
雙J管留置指征:腎積水,彩超提示腎盂分離≥20 mm,伴或不伴有輸尿管擴張[10],且患側腎小球濾過率(GFR)>10%雙腎總GFR。
排除標準:雙腎結核;合并其他慢性腎病有可能損害腎功能,如慢性腎盂腎炎、腎小球腎炎、糖尿病腎病、泌尿系結石、高血壓腎病等;隨訪中斷或轉院。
50例拒絕外科干預未留置雙J管,另50例輸尿管內留置雙J管引流腎積水作為輔助治療。所有置管者均有手術知情同意簽字,未置管者均有相關知情告知。2組年齡、性別、側別、腎積水、合并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n=50)
置管組50例在腰麻、硬膜外或喉罩全麻下行輸尿管鏡檢查及雙J管置入術。手術時機為抗結核藥物治療2~4周,血沉穩(wěn)定,結核基本得到控制。使用WOLF F8/9.8輸尿管鏡,雙J管為Fr5/Fr6美國COOK輸尿管支架套裝。膀胱截石位,輸尿管鏡直視下經尿道緩慢進入膀胱,觀察膀胱內病變,沿輸尿管間嵴找到患側輸尿管開口,插入泥鰍導絲,在導絲引導下進入輸尿管腔內并上行至腎盂,途中觀察腎盂輸尿管黏膜病變,到達腎盂后自輸尿管鏡出水口留取腎盂尿標本,病灶處以活檢鉗咬取2~3塊病變組織送病理檢查。若輸尿管狹窄,進鏡困難,以輸尿管擴張器擴張后重新進鏡,若仍不能進鏡,僅在泥鰍導絲引導下留置雙J管,3個月后更換雙J管時再試行進鏡。腎盂尿液標本送檢抗酸染色、FQ-PCR TB-DNA檢查。每3~6個月更換雙J管,停用抗結核藥后膀胱鏡下取出雙J管,并定期復查泌尿系彩超觀察腎積水有無復發(fā)或加重。
2組均給予規(guī)律、全程、規(guī)范的抗結核藥物治療。抗結核方案均首選HRZE(H-異煙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并預防性保肝治療,每月復查血常規(guī)、血沉、肝腎功能、電解質、尿常規(guī)、泌尿系彩超、尿沉渣抗酸染色、尿TB-DNA、尿結核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預防抗結核藥物副作用,根據(jù)病情變化及藥敏試驗、個體藥物耐受性及時調整治療方案,評估治療效果,抗結核總療程12~18個月。治療前及治療18個月后查腎圖明確雙側腎功能。
觀察指標包括治療前及治療18個月血肌酐、患側GFR、腎盂分離度、腎實質厚度、腎切除率、臨床治愈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如治療18個月內發(fā)生腎切除,則記錄腎切除前的數(shù)值(術后時間不滿18個月的病例均為腎切除病例)。
腎結核臨床治愈標準[10]:無發(fā)熱、納差等全身癥狀,體重增加,無尿頻、尿急、尿痛、血尿、尿濁等排尿癥狀,體溫、血沉、尿常規(guī)正常,影像學檢查示病灶穩(wěn)定或鈣化,腎積水減輕或無進展,多次尿TB-DNA、尿沉渣抗酸染色陰性,且未行腎切除。
腎切除指征[10]:①無功能的結核腎,伴或不伴有鈣化;②結核病變累及整個腎臟導致實質廣泛破壞,合并難以控制的高血壓或伴有腎盂輸尿管連接部梗阻;③結核合并腎細胞癌。
留置雙J管的50例,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18個月腎盂分離度減輕(P<0.05),血肌酐、患側GFR、腎實質厚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40例(80.0%)臨床治愈,10例(20.0%)腎切除。
未留置雙J管的50例,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18個月患側GFR降低,腎盂分離度增加,腎實質厚度減小(P<0.05),血肌酐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21例(42.0%)臨床治愈,29例(58.0%)行腎切除。
2組比較,治療前4項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8個月后,置管組患側GFR高,腎盂分離度小,腎實質厚度大,腎切除率低,臨床治愈率高(P<0.05),2組血肌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3。留置雙J管組新發(fā)肉眼血尿發(fā)生率高于未置管組(P<0.05),經對癥治療和生活指導均治愈。2組新發(fā)發(fā)熱、膀胱結核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無結核播散和膀胱攣縮,見表3。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肌酐、患側GFR、腎盂分離度、腎實質厚度的比較
表3 2組腎切除率、臨床治愈率、并發(fā)癥的比較 %
腎結核是人型或牛型結核分枝桿菌經血行、淋巴或尿路感染腎臟組織導致的結核病,單側多發(fā)。腎結核可繼發(fā)輸尿管、膀胱結核,引起輸尿管狹窄梗阻、膀胱攣縮畸形而導致單側或雙側腎積水,腎內壓增加,加重腎功能損害。單純全身抗結核治療可能發(fā)生患腎功能嚴重受損而行腎切除。因此,在全身抗結核治療的基礎上,引流腎積水、保留腎功能非常重要。腎結核早期留置雙J管,能夠通暢引流,減輕腎積水,同時抗結核治療,可使病變穩(wěn)定或痊愈,使部分患者免于腎切除[10~12]。
我們回顧性分析100例單側腎結核的診治資料,50例抗結核治療2~4周后留置雙J管,其余50例單純抗結核治療,治療前2組腎功能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8個月。2組肌酐治療前后及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是由于對側腎功能正常,維持總腎功能正常。留置雙J管組較未置管組患側GFR高,腎積水輕,腎實質厚度大(P=0.000),且與其治療前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單純抗結核治療組GFR下降,腎積水加重,腎實質變薄(P=0.000)。置管組臨床治愈率由未置管組的42%提高到80%,腎切除率由58%降低到20%。這與其他研究[13,14]的結果相同,證實輸尿管支架管輔助治療腎結核,通過通暢引流腎盂積液或積膿,可減輕腎積水和腎實質損害,保護腎功能,降低腎切除率,提高臨床治愈率。
同時,本研究還顯示置管后新發(fā)發(fā)熱、膀胱結核較單純抗結核藥物治療組無顯著增加(P>0.05),2組均無膀胱攣縮、結核播散。這與置管前充分抗結核治療、嚴格無菌操作、術后規(guī)范抗結核治療和密切隨訪是分不開的。由于手術刺激和術后雙J管的刺激,置管后76.7%(23/30)發(fā)生血尿,通過多飲水,勤排尿,禁忌劇烈運動等生活指導可緩解,必要時可口服藥物對癥治療。因此,在規(guī)范抗結核治療基礎上,輸尿管支架管輔助治療腎結核是安全可行的。
與其他研究相比本研究有以下特點:①置管前規(guī)范抗結核藥物治療2~4周,結核病情穩(wěn)定再留置雙J管,預防手術造成結核桿菌全身血行播散[15];②樣本量較大,2組各50例;③回顧性病例對比研究,不涉及患者入組治療的倫理學問題;④2組研究對象治療前基線情況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⑤治療時間為18個月,符合腎結核的自然療程,客觀體現(xiàn)腎結核的治療效果;⑥初步研究輸尿管支架管輔助治療腎結核并發(fā)癥的問題。因此,我們認為本研究較客觀、真實地論證了輸尿管支架管輔助治療腎結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增加膀胱結核、發(fā)熱、結核播散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輸尿管支架管輔助治療腎結核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但由于診療資源有限,本研究的樣本量尚少,隨訪時間不足3年,期待開展多中心、大樣本量和更長隨訪時間的大型腎結核臨床研究。
注意事項:①對于一側腎結核伴對側腎積水,在患腎切除或患腎結核治愈之前于對側輸尿管留置雙J管引流腎積水,結核性膿尿可自雙J管反流至對側腎盂內,繼發(fā)對側腎結核,因此在患腎切除或患腎結核治愈前,不建議對側輸尿管留置雙J管;②長期留置雙J管增加結核性膿尿對膀胱的刺激,尿頻、尿急、尿痛及血尿加重,增加膀胱攣縮的可能性,因此必須在規(guī)范抗結核的基礎上才能留置雙J管輔助治療,必要時對膀胱刺激癥狀給予對癥藥物治療;③留置雙J管之前必須規(guī)范抗結核藥物治療2~4周,結核病情穩(wěn)定后再行手術操作,預防結核菌血行播散[15]。
總之,留置雙J管輔助治療腎結核有效、可行,能減輕腎積水和腎實質損害,保留腎功能,降低腎切除率,提高臨床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