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豐敏
閩江的足跡
閩在海中。閩江納八閩之川,滔滔奔騰匯入東海。千年來,閩江繞三山而婉轉曲行,澤被閩都萬物,以上善至柔之態(tài),造就一座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江城福地。城中之三坊七巷、上下杭、煙臺山、三山兩塔等福州古建筑閃耀著光芒,煥發(fā)華彩。民族英雄林則徐提出“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思想家嚴復瞭望閩江后更字“幾道”,意謂“上善若水幾于道”?!昂<{百川”“上善若水”皆代表了閩都先賢和閩都文化的精神氣度。
福州的地理特點是海灣盆地。福州的歷史應先追溯閩江下游海灣河口地帶的滄海桑田。四五千年前,先民來到閩侯甘蔗山坡地聚居,曇石山文化由此肇造,后部分人遷居到閩江南岸的閩侯竹岐村,黃土侖文化應運而生。閩江流域開始陸續(xù)有大量人口生活、繁衍,成為福建海洋文化的搖籃,初現福建文明曙光。
農耕時期的福州府主要由閩縣和侯官縣構成,但根據地理位置特點,自然形成南北兩個區(qū)域。若按照今天的行政范圍粗略劃分,即晉安區(qū)和鼓樓區(qū)為城北區(qū),臺江區(qū)和倉山區(qū)為城南區(qū)(舊稱南臺)。而沿江臨??h區(qū)如馬尾、連江、長樂、福清等根據地理位置特點,也長期開展海外貿易活動,通過海上運輸來發(fā)展城市經濟,成為福州“海絲”之路上的重要港口。
那么,福州這座“海絲”之城是怎樣開始發(fā)展的呢?由福州城市從北到南的發(fā)展變遷脈絡可知,福州城市發(fā)展從三山古城開始,沿著城市中軸線一路向南發(fā)展,近年來跨越閩江北港沿江向東南拓展,這都和閩江河流南退有關。而每次河流的南退,出現新的港口,福州的城市中心就開始轉移,形成了一條城市發(fā)展的脈絡。而不同歷史時期的港口都為繁榮福州經濟,帶動人口增長,涵養(yǎng)一方水土的人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無諸建冶城
2000多年前,當中原已經進入戰(zhàn)國時期,福州依然是一片蠻荒之地。今天的閩侯縣曇石山到晉安區(qū)新店村之間都是汪洋大海。這座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人們長期以舟為馬,以楫為車,出海打魚謀生、貿易,敢闖敢拼,勇于開拓新世界。
公元前334年,楚越交戰(zhàn)。越國亡國后,越王無疆的后裔無諸逃至福建境內,和閩族人通婚,形成了閩越族。他自稱為閩粵王(越通粵),帶領族人在福州開墾一片新天地,安居樂業(yè)。但秦始皇很不滿,削去無諸的“閩粵王”稱號,廢其為“君長”,但讓其繼續(xù)統(tǒng)治閩,把福州設為“閩中郡”,是秦王朝的四十郡之一。公元前202年,劉邦登上皇位封諸侯時,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無諸成為西漢中央王朝首封的邊疆異姓諸侯,在華林寺和錢塘巷一帶修建冶城。這是福建最早的城池。此時,開元寺門前的東直巷、還珠門(今虎節(jié)路)外都有渡口,都稱為閩越國的東冶港。茉莉花從海外進口,就在東冶港登陸,從此扎根在福州。福州成為一座因水而興的港口城市。
由于無諸的兒子郢和余善都野心勃勃地想開疆擴土,被漢武帝派出的大軍斬殺后,閩越國亡國。福州的城市發(fā)展脈絡中斷,此后300多年寂寂無聞、荒無人煙。閩越國雖已成煙云,但福州人忘不了無諸時代的茉莉花。北宋時花與茶相戀結合,形成了茉莉花茶,享譽世界。1000多年后,每年七月茉莉飄香的季節(jié)來臨時,人們漫步在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就會發(fā)現這里的坊巷也仿佛是一朵盛開的重瓣茉莉花。街上的店面多數都在銷售茉莉花、茉莉花茶、茉莉花餅、茉莉香薰等各種和茉莉有關的產品。如今,三坊七巷成為外地游客來福州的打卡地。那么,三坊七巷是如何形成的呢?這要從福州城重建說起。
子? ? 城
始元二年(前85),漢朝廷重新在福州設立冶縣。
晉太康年間,嚴高修筑福州子城,開鑿東湖、西湖以及運河(今晉安河),奠定后世福州城的雛形,業(yè)峻鴻績而興閩。永嘉二年(308),晉安郡成為八姓入閩的中原漢人移民的重要定居地。隋唐時期,福建的政治經濟中心從閩北轉移到福州。
唐朝,閩江退到了上下杭外。唐開元十三年(725),原閩州改名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但這段時期的福州顯然是動蕩不安的一座小城,直到中唐以后,福州的經濟和文化教育開始大幅進步。此后中原動蕩,北方漢人持續(xù)移民入閩,子城顯然太小了。
月城與三山兩塔
景福元年(893),王潮、王審知的光、壽州軍占領福州,并以福州為據點統(tǒng)一福建,開創(chuàng)閩國,并帶來中原移民潮,被稱作“十八姓從王”。開平三年(909),王審知建立閩國、定都福州。由于王審知勵精圖治,福州城從此在三坊七巷這片土地上開始發(fā)枝散葉般發(fā)展壯大。唐天復元年(901),王審知在子城外加筑城墻,稱為“羅城”。梁開平二年(908),他又擴建羅城的南北兩端,謂之“夾城”。福州城因此形如“滿月”。節(jié)度推官黃滔賦詩“新城似月圓”,故福州城又稱作“南月城”“北月城”。月城將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福州因此又名三山),面積比舊城擴大七倍多。同時,王審知疏浚堵塞的西湖,令西湖從此成為福州風景名勝。唐天祐元年(904),王審知為其父母祈福,在于山上建了一座七層磚心木塔的報恩定光多寶塔(俗稱白塔)。閩永隆三年(941),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在烏石山的凈光塔舊址上重建九層寶塔,想超越其父。誰知塔建到第七層時,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束。至此,王延曦想超越王審知的夢想破滅,而月城格局成定型,三山兩塔成為福州的風景名勝和城市地標。福州族群也在五代時期逐漸形成。
三 坊 七 巷
北宋初年,福州刺史錢昱增筑東南夾城,稱作“外城”。但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宋王朝擔心管轄福州的吳越王錢氏,下令拆毀福州城墻。后來歷任太守想修復城墻,皆因費用高而棄建。程師孟以光祿卿出任福州知州,筑城、建校、建道山亭,請后任福州知州的著名文學家曾鞏作《道山亭記》。曾鞏更賦詩“六街燈照九重門”稱贊程師孟所修建的福州城墻上的九座城樓。2016年,烏山景觀修復工程中包括道山亭,《道山亭記》由書法家題寫后,刻在道山亭下的巖石上。
北宋時,蔡襄、程師孟、曾鞏等文學名家擔任福州知州,重視文教,福州中進士者比唐朝多。宋嘉祐八年(1063)誕生了福州歷史上的第一個文狀元許將。南宋,宋太宗趙光義八世孫趙汝愚兩次知福州。他開浚西湖,福州受利的農田達14405畝。朱熹因此賦詩《次趙汝愚開西湖》稱贊他:“百年地辟有奇功,創(chuàng)見猶驚鶴發(fā)翁?!壁w汝愚與朱熹是摯友,極力推廣朱熹理學,并舉薦朱熹擔任帝師。南宋,受到朱熹理學的影響,福州城內外設立了許多書院,宣揚理學,中進士者比北宋翻了近一倍,居全國進士總數城市第一位。福州因此被譽為“海濱鄒魯”。后來,趙汝愚和蔡襄一起被供奉在福州的名宦祠里?!陡=ㄍㄖ尽肪?9《名宦》的序言寫道:“晉、唐以還,若嚴高、李茸之興地利;李椅、常袞之振儒風;蔡襄、辛棄疾、趙汝愚之補偏而救弊。”可見福州城市之發(fā)展離不開歷任知州的巨大貢獻。
元朝,福建獨立設省,治所設在福州,但此后不斷置、罷、遷移,福州城毀。福州市中心百姓為逃避迫害,移居臺江區(qū)和倉山區(qū),人口和貿易集市也逐漸南移。
明洪武四年(1371),駙馬王恭奉旨重修福州城,史稱府城。明朝高岐編寫《福建市舶提舉司志》,內附《福建省城圖》。圖示福州府城的形制、城墻、12座樣樓、城內外的河流。城內的還珠門至北城墻,是福建三司等行政機關單位所在地。烏山腳下的書院東邊是福建市舶提舉司(位于今林則徐紀念館前),而林則徐紀念館和澳門路的原址是侯官縣衙署。從此往西,北至西湖畔,南抵烏山腳下,是當時福建市舶府招待琉球貢使的官家園林——官園。明朝時,福州里坊城市格局已形成。三坊七巷成為福州最繁華熱鬧的市中心。
這片占地38.35公頃的土地,如今成為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館”。林覺民故居是這里的文化符號,也是當年福州市政府領導保護文物和地方文化遺產的重要見證。1991年3月10日,林覺民故居里召開了福州市委、市政府現場辦公會,習近平當場指示修復林覺民故居。于是,本來要被拆毀的林覺民故居不僅被保留下來,還得以修復,成為林覺民和冰心的共同故居。如今外地游客來三坊七巷游玩,大多會到林覺民和冰心的故居來轉一轉,感受這座名人輩出、充滿大愛的老宅的深厚文化底蘊。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獲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批準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距離三坊七巷不遠的是朱紫坊。朱紫坊可謂海軍宿將一條街。如今,它們不僅是市井的生活區(qū),而且是福州的城市文化客廳、文人的詩意棲居,是各類文創(chuàng)產品、文藝展覽的舞臺,是讓人流連忘返的旅游勝地。當許多游人散步在繁華熱鬧的坊巷中,都會好奇地打聽那些耳熟能詳的名人,比如嚴復、林則徐、沈葆楨、林旭、林覺民等人的故居在哪。這些福州先賢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中的閃耀之光,是三坊七巷熠熠生輝的重要因素。
上下杭與河口
宋朝,閩江上游沙進,下游水退,陸地面積增加,臺江區(qū)和倉山區(qū)之間可以靠浮橋和船只往返了,人口開始增加。從宋朝到明朝,城外最繁華的地區(qū)是臺江區(qū)的上下杭和河口。
五代南唐時,臺江區(qū)只有大廟山、楞巖洲(中亭街)、蒼霞洲、幫洲、鴨母洲等沙地、洲地有人居住。上下杭與倉山區(qū)的泛船浦連成一片汪洋。五代以后,大廟山麓江邊街市興起。南宋福州知州趙汝愚曾在越王臺手書“南臺”二字。那時的南臺包括臺江區(qū)和倉山區(qū)的臨江區(qū)域。
宋代,福州是全國造船業(yè)中心,商品經濟發(fā)達、海外貿易發(fā)展迅速。那時南臺的臺江區(qū)港口眾多,“上下杭”(原為上下航)曾是航運碼頭,造船中心在這里,所以宋朝開始商業(yè)發(fā)達,形成兩條商貿街道即上杭路和下杭路。上杭路是茶、紙等大宗商品集散地,下杭路是各地會館薈萃地。元朝,城里居民為逃避迫害而向南臺移居。2016年,保存著大量明清、民國建筑的“上下杭”,修復后煥然一新,成為福州重要的三大歷史文化街區(qū)之一。
距上下杭不遠的國貨路一帶是琉球的進貢廠和琉球館(柔遠驛)。當年這兩片地方都是水域,基本連成一體。明成化年間,福建市舶司由泉州遷移福州。琉球運送方物的船只進入福州后需要一條航道,督舶太監(jiān)鄧原組織開鑿了一條內河,從倉山區(qū)的泛船浦直通到今天國貨路上的萬壽橋。這條河流就是瓊河(又稱作直瀆浦、新港河)。福州洪塘名儒、福建按察司副使林玭在《福建市舶提舉司記》中說道:“今遷于福,以其地言之,福城為八閩總會之地,其衣冠文物十倍于泉,羽冠異類,奉贄獻琛,奔走左右?!绷鹎蜇暿购蜕倘藗兊礁V莺髢刃拇鬄檎鸷?,開始仰慕中華文化,從此琉球心悅誠服地成為中國的附屬國。中國為了幫助琉球發(fā)展經濟,從各個方面都做了許多努力。
當明清幾次為抗倭而實行海禁時,福州港因保持中琉貿易,成為全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明朝萬歷十八年(1590),意大利神父利瑪竇在明朝內閣首輔葉向高的陪同下,游玩福州,在《中國札記》中寫道:“這座城市在全國是最富足和供應最好的。它是全省的首府,非常富庶肥沃……所有田園都景色美麗,并且散發(fā)異香……他們的城市大多建在河畔,可通航,城市四角有壕塹,使城市變得十分堅固?!?/p>
利瑪竇筆下的河畔城市福州,確實是一派田園風光景色。明清時期的河口因有進貢廠和琉球館,創(chuàng)造了一段對外貿易的輝煌繁華時光。瓊河兩岸的經貿繁華勝地,景色十分富麗,寸土寸金。每到瓊河畔的柔遠驛開館貿易前幾日,本省和徽浙贛三省的商戶蜂擁而來,住在河口一帶等待開館。看看那時的福州瓊河圖景:白墻黛瓦的市肆、走街串巷的小販、拖家?guī)Э诘挠稳恕⑷藖砣送娜f壽橋,瓊河上樓船畫舫里麗人影影綽綽,間有輕舟鼓吹歡呼,舟中游覽風光的飲者亦不少,呈現福州商貿發(fā)達、城市生活熱鬧非凡的景象。明朝的福州在中國歷史上可謂一顆璀璨的明珠,影響了東亞和東南亞各國的社會經濟發(fā)展。
清初,靖南王耿繼茂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便在這繁華勝地興建王府耿王莊。這是福州唯一的一座王府,但很快因耿繼茂精忠抗清而沒落。光緒年間,耿王莊被改建為“繪春園”,成為專供官紳游宴之所。2016年,南公園(原耿王莊)進行全面景觀改造,打造成了繼西湖公園后又一大型園林。2019年,萬壽橋一帶也修復打造成“打鐵港公園”。這三處景區(qū)再現了明清時期福州的貿易繁榮景象。
南? 臺? 島
和三坊七巷對比,142平方公里的南臺島
(倉山區(qū)),在1000多年的歷史中,有許多村落,比如螺洲鎮(zhèn)、陽岐村、林浦村都不屬于福州管轄。但它們的發(fā)展卻昭示著福州開始進入歷史上的第二個繁榮時期。
宋明兩朝,南臺島上沿江有渡口的村落,比如螺洲、林浦、陽岐、懷安、洪塘等,因人口流動頻繁而成為商業(yè)繁榮的市肆。這些鄉(xiāng)村因書院林立、人才輩出而成為文儒之鄉(xiāng)。南宋末年,趙氏宗親來福州避難,在林浦村的紹岐渡登岸。南宋流亡帝王將相也在林浦駐蹕,并在此設行宮(今泰山宮),成立以益王趙昰為首的南宋小朝廷,以福州為行都稱帝,升福州為福安府。宋至元,芋原驛是倉山區(qū)的重要碼頭,俗稱“閩江北港”。閩江上游船只到福州,就??吭诖恕寻埠秃樘羶筛G所產的瓷器從芋原驛往外運輸銷售,蜚聲海外,為福州增添“瓷都”之美譽。清末,陽岐村因嚴復而聲名大噪。
從以上的城市發(fā)展脈絡可知,漢唐到宋元明時期,福州城的發(fā)展分為兩大片區(qū)域。一片是城北即三坊七巷到晉安區(qū),一片是城南即臺江區(qū)和倉山區(qū)。這兩片區(qū)域同時都在發(fā)展。城北主要是行政機構區(qū),漸漸發(fā)展成為官宦、文人集中的都市,是福州城的市中心;城南由于臨江而自然形成了商貿文化特色濃厚的郊區(qū)。而且由于明朝琉球朝貢貿易的繁榮昌盛,促進了福州城的經濟大發(fā)展,提高了它在東亞、東南亞的城市聲譽,并促使福州人口逐漸往南遷移,商貿中心也從此扎根在了臺江區(qū)。
福州茶港之煙臺山
1842年,福州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從鼓山下湍急而過的閩江充滿了憂慮,咆哮聲里有嗚咽、悲泣,但也保持著林則徐海納百川般的英雄氣概、雍容氣度,顯示出魏源、嚴復等先賢“開眼看世界”的超前思想和眼光。
1844年,福州港正式開埠后,由于茶葉貿易的繁榮昌盛,看到商機的歐美商人隨后蜂擁搶灘福州泛船浦,從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美、法、德、俄、日等17個國家領事也相繼在倉山設立領事館或代辦處。臨江的倉前山(今煙臺山)形成了領事館區(qū)。福州港成為世界五大茶港之一。《鏡頭前的舊中國——約翰·湯姆森游記》一書中記載:“福州是中國的主要茶葉市場之一,距兵工廠所在地和裝運茶葉的港口約七英里。在所謂開放港口之中,這里也許是最具特色的?!?/p>
當年的倉前山和鼓嶺一樣,面朝閩江,山上樹林蔭翳、環(huán)境幽靜。當鼓嶺成為外國人的避暑勝地時,倉前山則形成閩海關,茶港、茶倉、茶廠、茶行一條街和銀行、洋行、郵局一條街。學校、醫(yī)院、園廬、山莊、公館滿山間,被喻為福州洋界。在“西風東漸”的影響下,整個倉山區(qū)都開始受到西方的科技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影響,成為福建近現代文明發(fā)展的搖籃,福州近代歷史之發(fā)端?!兜老袒潞R娐勪洝分袑懙溃骸澳吓_距省十五里,華夷雜沓,商賈輻輳,最為閩省繁富之地?!比缃?,舊時的福州洋界(倉前山)建筑和街區(qū)經修復,被福州市政府重新命名為“煙臺山歷史風貌區(qū)”(包含煙臺山、馬廠街、公園路三部分建筑群)。這是福州古城傳統(tǒng)中軸線序列組織的南端,承載了福州近現代商業(yè)歷史,見證了城市發(fā)展變革,曾是福建省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改革開放后,福州市政府依據福州港口城市的特點,制定了東擴南進的城市發(fā)展戰(zhàn)略。2017年2月13日,作為國家重要的戰(zhàn)略支撐,濱海新城建設正式啟動,標志著福州正式進入濱海城市時代。福州的水聲,充滿了大海的寬廣深沉,宛若一支世紀的交響曲。
總而言之,閩江的水流走向就是福州城市的發(fā)展脈絡,體現了福州城市的發(fā)展變遷,反映了福州建城的區(qū)域特色是城中有水、水中有城。1000多年來,福州多次擴城,修建護城河,溝通東西南北河道,實現海河聯運,拓展城市河道,方便駁船水路暢通。福州形成河渠浦溪縱橫交錯、湖沼池塘星羅棋布,河網分布密集的水城風貌。清朝時,如果站在鼓山上眺望福州城,會看到城內的99條河流狀如一個巨型的“?!弊帧H缃?,99條河流變成河、路、橋共同架構成的一曲氣勢恢宏的現代交響樂,奏響了閩都“福”音。在自然變遷、歷代城市建設中,福州各區(qū)域還留下許多伴生的建筑古跡,蘊含豐厚的閩都文化內涵,尤其倉山區(qū)保留多國領事館建筑和遺址,因此當之無愧地被選定為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的舉辦地。
責任編輯陳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