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片面追究升學率傾向,樹立科學教育觀、正確政績觀,早已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該方案指出:要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正確政績觀,不得下達升學指標或以中高考升學率考核下一級黨委和政府、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不得將升學率與學校工程項目、經費分配、評優(yōu)評先等掛鉤,不得通過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績?yōu)闃藴湿剟罱處熀蛯W生,嚴禁公布、宣傳、炒作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對教育生態(tài)問題突出、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依規(guī)依法問責追責。
近年來,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樹立科學教育觀、正確政績觀,早已成為一種社會共識。不過,在現(xiàn)實中,攀比升學率的情形依然十分嚴重。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奉行升學率第一的原則,進行各種“隱形排名”,并把這種排名作為學校獲取資源、利益多少的依據。一些地方“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不讓以中高考成績?yōu)闃藴湿剟罱處熀蛯W生,就改成補貼;不讓宣傳中高考“狀元”,就宣傳“優(yōu)勝者”“高分考生”……各種花樣的操作,傳遞出的依然是“唯升學率”的偏差教育理念。
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當然有其客觀原因。一方面,這些年來,不少地方黨政有關負責人、教育管理者將升學率作為地方政績,致力于把各種優(yōu)質資源堆到某些名校。這種罔顧教育資源均衡化原則的做法,導致學校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對升學率的片面追求,也與社會上彌漫的“比拼名校、比拼職業(yè)”的風氣有關。一個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往往必須出身于名牌大學。如何才能進入名牌大學?向上追溯,自然要沿著名牌幼兒園、名牌小學、名牌中學的路子一路“攀登”。
當下,職場招聘中用人單位的“名校情結”十分嚴重,一般大學畢業(yè)的學生,在求職就業(yè)上往往備受歧視,這也傳導給社會一種暗示——學校沒有升學率,不能讓孩子考上好大學,自然也就沒法讓人在未來找到好工作、獲取好生活。盡管有人一直在講“英雄不問出處”,但現(xiàn)實屢屢碰壁的遭遇,無疑是最有用的宣傳和動員。
如今,中央決心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確實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在具體操作中,不能僅僅就教育論教育。教育問題從來不僅是校園之內的問題。培育什么樣的人才,如何讓人才涌流,以滿足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長遠發(fā)展需要,是一個大命題。唯有擴大社會參與,從源頭治理教育問題,找到其社會病灶,才能標本兼治,取得更好的實效。(斯遠)
評論員熊丙奇:要扭轉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就必須首先治理升學教育模式,這主要應強調依法治教,即嚴格要求所有基礎教育學校,必須按教育法律規(guī)定開齊開足所有規(guī)定課程,并保障課程教學質量,把學校辦學的關注點轉移到給學生完整的教育上來。其次,要構建新的教育評價體系,這就是這次發(fā)布的《方案》要著力解決的問題?!犊傮w方案》提出,要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yè)性、客觀性。
上海市教衛(wèi)工作黨委副書記王平: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要堅決克服唯分數(shù)、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堅決改變簡單以考分排名評老師、以考試成績評學生、以升學率評學校的導向和做法??倳浀闹匾v話,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須以貫徹落實《總體方案》為契機,推進評價改革由點及面,形成引領,為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