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人生在世最基本的需求,是安居樂業(yè),衣食無憂。杜甫老先生那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一直震撼著我的心靈。
可是居有定所,衣食無憂,在我父輩時代卻是奢望。父親老家在山東棲霞王各莊。當時,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與“山東王”劉珍年窮兵黷武,爭奪轄統(tǒng)的膠東,恰又連續(xù)三年遭遇旱災,一邊苛捐雜稅,一邊糧食欠收,百姓生活動蕩,衣食無著落。父親家門不幸,祖父因病離世,祖母將女兒送給隋姓人家當童養(yǎng)媳,帶著三歲的父親去煙臺網(wǎng)廠打工,或給人家干些雜役糊口,父親稍大以后撿拾煤核兒補貼家用。積勞成疾的祖母去世后,年僅16歲的父親便只身逃離家鄉(xiāng)闖了關東。那時大連尚在日軍殖民統(tǒng)治之下,百姓的生活居無定所,饑寒交迫。父親在一家中國人商行學徒,在倉庫的吊鋪上安身生活下來???0歲得以成家,在一個中國人居住的大雜院里,租了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住屋,里間盤了一鋪火炕,外間盤了大鍋灶,一家四口在這里過著被奴役的屈辱生活。
1945年8月22日,我的家鄉(xiāng)大連獲得解放,掙脫了近半個世紀沙俄、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深受其苦的父親母親歡欣鼓舞。大連由于蘇軍接管,國民黨政府未能進駐,大連人揚眉吐氣地過著日子。此時那些隨從日本侵略軍僑居大連的日本人,紛紛逃回了日本,這樣遺留下來成片的房屋便空閑出來??墒莿偒@得解放的中國人依然蝸居在殘破的鐵皮房、油氈紙房、工棚或大雜院等貧民窟里。為此人民政府發(fā)出“大搬家運動”的號召,敲鑼打鼓,拉著橫幅標語歡送中國人搬進日本人住房里。我家就是這個時候從大雜院搬到街北一座小二層日本房里。樓上住著一戶人家,我家在樓下住,父親就此開了一間雜貨鋪,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這間房子有30多平方米,前面大間做賣場,后面小間做睡屋,一條過道通向廚房,上下水、電源線、瓦斯、廁所齊全,居住條件大為改善,人均居住面積近8平方米,全家人高興,正如街頭流傳的歌曲“解放區(qū)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qū)的人民好喜歡”,小家充滿了舒心的笑聲!
這年春節(jié),父親于門口張貼了自撰的一幅對聯(lián):辭舊迎新中國人得解放;雄雞啼春大連人獲新房。橫批:萬象更新。我和弟弟也穿上了新棉襖過年。這座房子陪伴著我和弟弟度過童年,讀書長大成人。
隨著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國家在百業(yè)待興和恢復發(fā)展階段干得轟轟烈烈。我的父親進了合作商店當了會計,母親進了國營商店當了售貨員,我進了電建公司成了全民職工的一員,弟弟上高中,接著考上大學。我們小家的生活大變樣,自足有余。我在電建公司工作10年間,正是以農業(yè)為基礎,以重工業(yè)為主導,鋼鐵元帥升帳,電力先行官先行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加快發(fā)展時期。我先后參加了撫順、阜新、遼寧章黨等電廠和本溪鋼鐵廠自備電站復建和擴建工程,這些都是蘇聯(lián)援建中國156個重點項目中的項目,進口的是蘇聯(lián)機組和設備。遼寧電廠建設不僅有蘇聯(lián)機組,蘇聯(lián)專家,還有捷克機組,捷克專家,這是個號稱亞洲最大的一個電廠。發(fā)電機組單機容量為5萬千瓦時,鍋爐蒸汽量130噸/小時,已是當時先進的高溫高壓設備。全國一片凱歌奮進的態(tài)勢,我能參加這樣的重點項目,感到十分榮幸,對在艱苦奮斗中鍛煉成長甚為自豪。我在記錄電建工人生活的詩集中有首《黎明》詩歌中這樣寫道:
像一位光明的天使/默默地收起滿天的星斗/隨后把滿懷的故事/擲向天際間的魚白處/頓時,東方一片霞光流/我在施工的工地上/感受這一壯美時刻/勞累了一夜不知愁/把黑夜摁進洗手水盆里/讓多彩的晨霞浸透
這個時期,我們對未來的日子,充滿期待和希望,生活快活而無憂無慮。
當然,生活不會是一帆風順的,1960年三年自然災害,造成糧食減少,副食品減少,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困難。這時,蘇聯(lián)撕毀合同與協(xié)議,撤走了專家,國家經濟建設也處于困境。天災人禍突然而至,國家進入“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經濟調整階段。我們施工中的瓦房店第四發(fā)電廠下馬,轉入大連二電廠對蘇聯(lián)援建的已竣工的兩臺高溫高壓發(fā)電機組展開項目填平補齊和恢復性大修工作,我重回到家鄉(xiāng)工作。
大連靠海,可以做苞米面海帶卷子充饑,再加上我是重工業(yè)工種,糧食定量42斤,父親又帶我上山開荒,種點蘿卜,補足糧菜不足,抗災度荒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那時大家唱著“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毛主席領導革命隊伍,披荊斬棘奔向前方”的歌曲,克服了前進中的困難,日子很快扭轉好了起來。上級批建的一批家屬樓,到1968年陸續(xù)竣工后才予以分配。像我這個剛有分房資格的人,分到一處別人騰出的南北向兩居室的一間,兩家共用一個廚房、沖水廁所。這房子身世不凡,是蘇聯(lián)援建大連電廠時留下的專家宿舍樓,房子質量好,紅漆地板、上下水、暖氣、瓦斯、電線一律進戶,還帶儲藏室、簡單家具和雙人床、單人床。不過房間不大,一戶只有10多平方米。盡管如此,我們自己支門開始過日子,一家三口有了房子,十分高興。
我們的生活又燃起了希望,有了個盼頭,越活越有勁頭。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國家加大安置群眾生活,不僅給我們上調了工資待遇,還結合落實“五七”干部從農村回城的政策,給電廠下達了一萬多平米的建房指標,大興土木,新蓋了三棟安居樓。這次全廠職工的住房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解決了一些陳年舊賬。電廠還用自有資金在廠區(qū)內蓋了四十多戶的簡易平房,解決了年輕職工無房的困難,人均居住面積提高到4平方米。這次分房,我享受到獨門獨戶的待遇,盡管是平房,一間半,大間有20平方米,小間有10平方米,外加廚房、廁所,其瓦斯、電線、上下水、暖氣一應俱全,還添置了10寸黑白電視機、洗衣機,自制了一個大衣柜、兩個單人沙發(fā)等,過上了愜意的生活。我在房間的一角,立了書架,設了寫字臺,算有了學習與寫作的空間。
改革開放以后,全國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fā)展戰(zhàn)略,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處呈現(xiàn)大干快上的熱潮。這期間,我被抽調到火電一局,在內蒙古哲理木盟開發(fā)霍林河褐煤礦口電站建設,轉過年來,火電一局成建制工改兵,成為基建工程兵62支隊序列加快了通遼電廠、元寶山電廠和遼陽化纖廠自備電站的建設。1982年,解放軍精簡100萬,62支隊撤編,我轉業(yè)回到大連,正是我進入了不惑之年的人生,遇到前所未有的機會,被提拔到領導崗位,調去組建一所經濟管理學校。此時的大連發(fā)展得好快,樓房變高了,街道變寬了,城市變綠了,天空更藍更美麗了。學校建設的速度也快,不久就同教職工一起分了房。我分到一套三居室的房子,我家居住面積由人均6平方米提高到14平方米。這次搬家,我添置了大彩電、電冰箱和煤氣熱水器等,最大亮點是電話進戶,生活質量再上一個臺階。此時我心中最大的感受是,國家建設原則已由過去的先生產后生活,調整到生產、生活并重的原則,更加重視職工生活質量。這是治國理念的巨大進步。大家都說,將來的幸福生活更有奔頭了。
我第四次搬家是在1997年。那年香港回歸祖國,國民經濟每年以兩位數(shù)的速度增長,國家變得更為強大,“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讓我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隨著我們電力經濟管理學校的建設發(fā)展,教職工人員增加,學校建成了10000多平方米的住宅樓,全部解決了無房戶問題。這次房建標準較高,塑鋼窗、防盜門、大客廳、廚房和衛(wèi)生間瓷磚罩面、南北封閉的大涼臺,不僅上下水、電氣、煤氣、暖氣管線進戶,連電信寬帶、有線電視的線路也進了戶,儼然一個現(xiàn)代化的生活條件。我家添置了多種家用電器,電腦、筆記本和手機等設備。這次分房正值分房制度改革,取消了職工福利分房的待遇,繳納以建房成本為基本房款而建立的建房基金,因房子產權歸屬個人,教職工們還是高高興興喬遷了新居。我這次搬家,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我也有了一間專門的工作室,便于學習和寫作。真是一年比一年好,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這樣的日子,我只有歌唱祖國的沖動。
我家的變化,是跟隨祖國七十年來的富強和發(fā)展而變化的,讓我感受到祖國母親的溫暖,真正體會到社會主義的好。老話說,窮搬家,富挪墳。生活在舊社會的一代人,生活動蕩,自然是沒有什么家底的,是怕搬家的??墒切轮袊詠?,新舊社會兩重天地,改革開放前后的巨大變化,搬家的意義就不一樣了,搬家后的住宅面積一次比一次大,居住條件一次比一次好,生活越來越富裕,實現(xiàn)了安居樂業(yè),衣食無憂,小家里充滿了笑聲。
如今,我退休在家養(yǎng)老,過上小康的生活。我看到新世紀的祖國現(xiàn)代化建設,發(fā)展變化得更快了,更強大了,科技水平更高了,人們的收入普遍提高,心中無比的高興和自豪,對未來更充滿了希望。我的小妹夫,下崗后自謀創(chuàng)業(yè),這才10多年的功夫,就發(fā)展起來了,買了一套14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人均40多平方米,三居室,兩廳兩衛(wèi),條件更現(xiàn)代化,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我的小侄大學畢業(yè)后,經過10多年的努力工作,酬金豐厚,不僅為爸媽的房子重新翻新裝修,而且自己也買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結了婚,現(xiàn)在又買了越野車,讓我們過來的一代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