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運, 郭素紅, 于傳兵(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8)
全球大約有一半的鈷資源分布于非洲,其中主要分布于剛果(金)、贊比亞等地區(qū)[1]。而我國的鈷資源較少,目前已探明的鈷資源僅占全球的1%左右[2-3]。鈷具有熔點高、機械性能強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等領域,是國家的一種戰(zhàn)略資源[4-5]。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對鈷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加。中國的鈷資源主要是依靠從國外進口,2007年對外依存度達90%,到2015年對外依存度更甚超過95%,是對外依存度較高的有色金屬之一[6]。中國進口的鈷礦資源中絕大部分是來自非洲的銅鈷礦。
因此,為了實現(xiàn)高效開發(fā)利用鈷資源,確定合理的選礦工藝,本文以非洲某高鈣鎂銅鈷礦為研究對象,采用化學多元素分析、顯微鏡、掃描電鏡-能譜分析等方法對該銅鈷礦進行了工藝礦物學研究[7-8]。
銅鈷礦原礦的化學多元素分析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原礦中的有價元素銅含量為5.40%,伴生元素鈷含量為0.062%,鈷含量相對較低。原礦中鎂、鈣含量分別為8.55%和7.05%,鈣鎂含量較高。
礦石的銅物相分析結果見表2,鈷物相分析結果見表3。
由銅物相分析結果可知,礦石中銅主要以硫化銅形式存在,銅在其中的分布率為93.25%;其次以碳酸銅及自由氧化銅形式存在,銅在其中的分布率為4.49%;少量以鐵、硅結合銅形式存在,銅在其中的分布率為1.94%;微量以金屬銅及硫酸銅形式存在,銅在其中的分布率分別為0.20%及0.12%。
表1 銅鈷礦化學多元素結果
表2 銅物相分析結果
表3 鈷物相分析結果
由鈷物相分析結果可知,礦石中鈷主要以硫化鈷形式存在,鈷在其中的分布率為75.81%;其次以碳酸鈷形式存在,鈷在其中的分布率為19.35%,少量以氧化鈷的形式存在,鈷在其中的分布率為4.84%。
礦石的X-射線衍射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主要礦物組成及含量見表4。
①—石英; ②—白云石; ③—綠泥石; ④—黃銅礦; ⑤—斑銅礦; ⑥—金云母; ⑦—滑石圖1 礦石的X-射線衍射圖
X-射線衍射分析結果表明,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銅礦及斑銅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白云石及石英,其次為綠泥石、金云母及滑石等。
主要礦物組成及含量分析結果表明,礦石中銅礦物主要為黃銅礦及斑銅礦,其次為藍輝銅礦、輝銅礦、銅藍及孔雀石,另有少量黑銅礦、赤銅礦、藍銅礦及硫銅鈷礦,以及微量自然銅。鈷礦物主要為硫銅鈷礦及輝砷鈷礦。其他金屬礦物主要為磁鐵礦,其次為赤鐵礦、褐鐵礦、金紅石,偶見黃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白云石及石英,其次為綠泥石、金云母、滑石、塊滑石,以及很少量高嶺石、蛇紋石、長石、方解石等。
表4 礦石的礦物組成及相對含量
黃銅礦是礦石中最主要的銅礦物,主要呈不規(guī)則狀嵌布于脈石礦物粒間或裂隙,具體如圖2所示。黃銅礦嵌布粒度以粗、中粒為主,少量黃銅礦呈細?;蛭⒘=居诿}石礦物中。大部分黃銅礦與其他金屬礦物共生關系不甚密切,部分黃銅礦與斑銅礦簡單共生以粗粒集合體產(chǎn)出,具體如圖3所示,有時被斑銅礦沿邊緣或裂隙交代產(chǎn)出。有時可見黃銅礦與硫銅鈷礦緊密共生,黃銅礦呈細脈充填于硫銅鈷礦裂隙,或硫銅鈷礦呈細粒狀包裹于黃銅礦中,有時還可見輝砷鈷礦呈細粒狀包裹于黃銅礦中。
斑銅礦也是礦石中主要的銅礦物之一,主要呈不規(guī)則狀嵌布于脈石礦物粒間或裂隙,具體如圖4所示。斑銅礦常被輝銅礦、藍輝銅礦及銅藍交代,有時交代黃銅礦以集合體產(chǎn)出。斑銅礦嵌布粒度以中粒為主,少量斑銅礦呈微細粒浸染于脈石礦物中。輝銅礦、藍輝銅礦等交代斑銅礦會使其在磨礦過程中易過粉碎,影響銅的回收率。斑銅礦中有時包裹硫銅鈷礦或輝砷鈷礦,斑銅礦有時呈細粒包裹于磁鐵礦中。
圖4 斑銅礦呈不規(guī)則狀嵌布于脈石礦物粒間或裂隙 (顯微鏡 反光)
硫銅鈷礦是礦石中主要的鈷礦物之一,主要呈細粒產(chǎn)出,部分嵌布于脈石礦物裂隙,或包裹于脈石礦物中,有時與黃銅礦、斑銅礦共生關系密切,多呈細粒包裹于黃銅礦或斑銅礦中,具體如圖5所示。
圖5 硫銅鈷礦呈微細粒包裹于脈石礦物 (顯微鏡 反光)
輝砷鈷礦也是礦石中主要的鈷礦物之一,主要呈細粒、微粒產(chǎn)出,部分嵌布于脈石礦物裂隙,或包裹于脈石礦物中,部分嵌布于黃銅礦與脈石礦物粒間或包裹于黃銅礦、斑銅礦中,具體如圖6所示。
圖6 細粒輝砷鈷礦包裹于脈石礦物中 (顯微鏡 反光)
磁鐵礦是礦石中主要的鐵礦物,含量較低,主要呈半自形晶-它形晶粒狀嵌布于脈石礦物裂隙或粒間,具體如圖7所示。粒度以中、粗粒為主,邊緣有時被氧化為赤鐵礦,少量磁鐵礦呈細粒狀集合體嵌布于脈石礦物中。大部分磁鐵礦與硫化礦物共生不密切,部分磁鐵礦與黃銅礦等硫化礦物呈簡單的共生關系產(chǎn)出,有時可見磁鐵礦中包裹細粒黃銅礦或斑銅礦。磁鐵礦產(chǎn)出粒度相對較粗。
圖7 磁鐵礦呈半自形晶-它形晶粒狀嵌布于脈石礦物裂隙或粒間 (顯微鏡 反光)
礦石中硫化銅礦物集合體、硫銅鈷礦、輝砷鈷礦及磁鐵礦的嵌布粒度的統(tǒng)計結果見表5和表6。
表5 重要礦物的嵌布粒度統(tǒng)計結果
表6 重要礦物的嵌布粒度統(tǒng)計分析結果 %
由表5及表6可知,硫化銅礦物集合體呈粗、中、細粒不均勻分布,以中粒為主,0.074mm粒級以上的分布率為73.57%,這部分為易解離易選硫化銅礦物。硫銅鈷礦及輝砷鈷礦均以細粒為主產(chǎn)出,0.074mm粒級以上的分布率分別為32.36%、16.95%。磁鐵礦呈粗、中、細粒不均勻分布,以中粒為主,0.074mm粒級以上的分布率為72.48%。從粒度分布來看,礦石中輝銅礦等硫化銅礦物集合體與硫銅鈷礦、輝砷鈷礦嵌布粒度差別很大,選擇合適的磨礦細度,兼顧銅、鈷回收率是選礦的難點。
對不同磨礦細度下硫化銅礦物集合體、硫銅鈷礦與輝砷鈷礦的單體解離度進行測定,統(tǒng)計結果分別見表7、表8。
表7 硫化銅礦物集合體單體解離度測定結果 %
表8 硫銅鈷礦與輝砷鈷礦單體解離度測定結果 %
硫化銅礦物集合體單體解離度測定結果表明,硫化銅礦物集合體在磨礦細度為-0.074mm占65%時,單體解離度為84.13%,較為充分,未解離的硫化銅礦物主要與脈石連生產(chǎn)出,其次與磁鐵礦連生。
硫銅鈷礦與輝砷鈷礦單體解離度測定結果表明,硫銅鈷礦與輝砷鈷礦單體解離較差,在磨礦細度為-0.074mm占65%時,單體解離度為60.91%,單體以及與硫化銅礦物連生體分布率合計為75.64%,解離仍不充分,其余硫銅鈷礦或輝砷鈷礦主要與脈石連生產(chǎn)出,易損失于尾礦中,是影響鈷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
(1)礦石中硫化相中銅占比為93.25%,其他相總和占比為6.55%,主要以孔雀石、黑銅礦、赤銅礦、藍銅礦等氧化銅形式存在,其次以鐵、硅結合銅形式存在,這部分銅在浮選過程中易損失于浮選尾礦。
(2)礦石中少量硫化銅礦物呈微細粒嵌布于脈石或磁鐵礦中,在磨礦過程中不易單體解離,浮選時不可避免將損失于浮選尾礦。
(3)礦石中鎂除了以白云石形式存在外,還有相當部分以鎂質層狀硅酸鹽礦物形式存在,主要為金云母,其次為少量滑石,在浮選過程中易富集于浮選精礦,造成銅精礦中鎂超標。
(1)礦石中鈷的氧化率高,主要以碳酸鈷形式分布于白云石中,其次以氧化鈷形式分布于黑銅礦中,分布率合計為24.19%,這部分鈷在浮選過程中易損失于尾礦,是影響鈷浮選回收的主要因素。
(2)礦石中硫銅鈷礦及輝砷鈷礦含量低,且嵌布粒度以細粒為主,而硫化銅礦物含量高且嵌布粒度較粗,當硫化銅礦物已充分單體解離時,還有部分輝砷鈷礦與脈石呈貧連生體產(chǎn)出,是影響鈷浮選回收的另一主要因素。
(3)為了強化回收細粒輝砷鈷礦,一些鎂質硅酸鹽礦物,包括金云母及滑石,在浮選過程中易同步富集于浮選精礦,造成銅鈷精礦中鎂超標。
(1) 礦石含銅5.40%,鈷0.062%,為主要回收元素,伴生元素鈷含量相對較低。礦石中鈣鎂含量較高,鎂、鈣含量分別為8.55%和7.05%。
(2) 礦石中銅礦物主要為黃銅礦及斑銅礦,鈷礦物主要為硫銅鈷礦及輝砷鈷礦。其他金屬礦物主要為磁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白云石及石英。
(3) 硫化銅礦物集合體呈粗、中、細粒不均勻分布,以中粒為主;硫銅鈷礦及輝砷鈷礦均以細粒為主產(chǎn)出,硫化銅礦物集合體與硫銅鈷礦、輝砷鈷礦的嵌布粒度差別很大。
(4) 礦石中鈷氧化率大于20%,是影響鈷回收的主要因素;礦石中鎂除了以白云石形式存在外,還有相當部分以鎂質層狀硅酸鹽礦物形式存在,主要為金云母,其次為少量滑石,在浮選過程中易富集于浮選精礦,造成銅精礦中鎂超標。
(5) 根據(jù)該礦石性質,在制定選礦工藝時需考慮硫化銅礦物、鈷礦物的嵌布粒度差別,礦石中鈷的較高氧化率對鈷回收的影響,含鎂礦物對浮選產(chǎn)品指標的影響,在保證精礦品質的情況下,同時實現(xiàn)銅和鈷較高的回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