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
家貓起源于野貓。
在歷史上貓曾經被馴化過兩次——一次是在地中海東部沿岸,在非洲原始人洞穴里的糞堆中曾發(fā)現(xiàn)過野貓的骨頭。另一次則是在埃及,大約3600年前的古埃及繪畫中就有“貓”的形象。埃及是我們能追溯到貓的最早發(fā)源地。
貓的馴化歷史,可追溯到一萬年前。
大約5000-10000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地區(qū),第一個貓咪物種Silvestris Lybica(非洲野貓),因為迷路而走進了人類的居住區(qū)。古人發(fā)現(xiàn),貓可以有效的保護我們的食物,避免食物被嚙齒類動物吃掉,于是就用剩下的食物給貓吃,以鼓勵它們定期來居住地探訪。
羅馬帝國時期,航行于印度與埃及之間的船只,載著有中亞野貓血統(tǒng)的亞洲野貓。
幾個世紀后的中世紀,埃及貓跟隨維京海員,航行到波羅的海,近東與北非的野貓,可能在當時已被馴服,它們持續(xù)跨越歐洲,最后起航前往澳洲及美洲。
宋代,貓進入中國
在我國,從宋代開始,貓才開始真正進入人們的生活,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就是一位“貓奴”,他曾經寫過12首詠貓的詩歌。到了今天,貓已經風靡全球,成為人們沙發(fā)上的伙伴。
貓砂,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
1947年,貓砂被發(fā)明了,發(fā)明人叫艾德·羅伊,從此以后貓就可以在室內養(yǎng)著。之后,城市化進程加劇,人和寵物之間發(fā)生了微妙的關系。
貓在埃及文化中非常重要。
埃及人不僅把貓當成家養(yǎng)寵物,而且也把貓當成神化崇拜的對象。就連女神巴斯特都被描繪成貓頭人身的女人。貓咪的身影可見于壁畫、象形文字、 雕像,甚至被主人制成木乃伊陪葬在墓中。